APP下载

一例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与体会

2020-12-28

兽医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滴虫病养鸡户鸡冠

鸡组织滴虫病又称鸡黑头病或鸡盲肠肝炎,多发于春夏时节,主要侵害2周~2月龄内的雏鸡和育成鸡,影响鸡的生长与发育,倘若治疗不及时,将加大病死率,严重影响养鸡户的经济效益。笔者结合一起散养鸡发病诊治情况,对鸡组织滴虫病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养殖户临床诊治本病提供技术指导。现将一起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与体会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9年7月18日,福安市某养鸡场散养的三黄鸡中有部分雏鸡体况异常,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或不食,排黄色水样稀粪,个别病鸡鸡冠发紫发黑,出现带血粪便。主诉:发病雏鸡为1个月前由外地引进,于1个月后出现患鸡,且未引起重视,仅在病初采用磺胺类药物予以治疗,效果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加重发展,雏鸡发病与死亡数量不断增加,遂来我处求诊。笔者前往诊疗,了解到该养鸡场采用山地放养模式,饲养管理粗放,散养的三黄鸡共计1800只,截止7月25日,发病鸡为210只,死亡85只,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1.7%、40%,给养鸡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患鸡发病初期精神不振,头、翅下垂,闭眼、步态蹒跚,采食量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患鸡出现下痢、贫血症状,排淡黄色稀粪甚至血便,机体消瘦,发病后期部分病鸡鸡冠和肉髯瘀血呈黑紫色,多因治疗不及时而陆续死亡。

3 剖检病变

对18只病死鸡剖检可见盲肠、肝脏病变最为显著。盲肠肿大,多为单侧盲肠肿大(11/18),也有双侧盲肠肿大(7/18),触摸盲肠有坚硬感;大部分盲肠壁增厚,形成盲肠芯(17/18),肠腔内充盈干酪样栓塞物,其横切面呈同心圆状,肠壁穿孔,肠黏膜出血坏死或弥漫性溃疡;肝脏明显肿大,表面有淡黄色或灰绿色溃疡灶;溃疡灶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有的波及肠系膜,致其肿胀坏死(7/18)。

4 实验室检测

4.1 采集病鸡粪便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活动的虫体。

4.2 采集病死鸡盲肠黏膜刮取物及其内容物,用温生理盐水稀释(约40℃),制成悬滴标本,镜检可见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型的虫体,呈钟摆式来回运动,虫体一端鞭毛。

5 诊断

5.1 依据发病情况、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能够确诊为鸡组织滴虫病。

5.2 临床上要做好本病与球虫病的鉴别诊断工作。病鸡排淡绿色或黄色稀粪,后期鸡冠呈暗黑色,黑头现象明显,特征性病变为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肝脏表面有溃疡灶;而球虫病鸡排红色粘稠粪便,鸡冠颜色正常或苍白,双侧盲肠肿大,肝脏通常无溃疡病变。

6 治疗方案

6.1 将该鸡场病死鸡、排泄物按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环境进行紧急消毒,消毒药剂可选择次氯酸钠或2%氢氧化钠;及时隔离发病鸡予以治疗。

6.2 发病鸡群使用地美硝唑,按500mg/kg拌料,连喂5~7d。同时使用土霉素等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6.3 用药治疗期间确保药量够、疗程足,并且加强病鸡群的饲养管理,饮水中适当添加VA,有利于受损肝脏和盲肠的恢复,添加适量VK,可减少盲肠出血。

通过上述用药方案治疗5d,病鸡开始好转,采食量增加,7d病鸡痊愈,无新病鸡出现,有效控制了鸡场病情。

7 体会

7.1 本病在野外散养鸡中多发,且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为此,在养殖环境卫生条件差的区域,建议采用网养、舍养、笼养替代散养的方式,饲养密度合理,饲料营养全价,同时严格消毒制度,及时清理粪便并堆积发酵,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粉、电解多维和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鸡群免疫力。

7.2 由于该鸡场养殖户对于鸡群发病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发病前期仅凭自身经验用药处理,以致鸡场疫情发展到病鸡大量死亡阶段,给养鸡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鸡群一旦发病,要及时请兽医诊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7.3 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异刺线虫卵,减少养殖环境中虫卵数量是防控该病传播的关键措施。在养殖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检疫制度,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种,必须加强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引入。另一方面,可使用丙硫苯咪唑定期驱除异刺线虫,能够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滴虫病养鸡户鸡冠
鸡组织滴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禽组织滴虫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冷却亲密接触,夫妻同治滴虫
双子塔下鸡冠红
印尼养殖户免费送鸡
中西医结合防治鸽滴虫病与皮肤型鸽痘混合感染
较量
肉鸡啄羽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