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透视及对策思考
2020-12-28詹先明
庞 波,詹先明,李 婷
(1.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2.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办,安徽 宣城 242000;3.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与管理学院,安徽 宣城 242000)
高职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专业贴近市场,学生心态积极、勇于尝试新生事物,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技能性、应用性等特点,结合专业课程实施,发挥高职院校学习过程性优势,深入开展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必然要求。鼓励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必将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有效激活市场资源要素等发挥高职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教育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拓展创新创业认识,知晓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创业的一些流程和方法,发掘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扎实推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融入高职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以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课程教育教学体系、覆盖到不同阶段和不同专业,都是当下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问题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课程、竞赛与实践之间协同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呼声越来越高,但内生动力还显不足。大部分人还认为上大学就是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由于创业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大学毕业去创 业常常被认为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计入学分还只是“添头”般点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能算刚刚起步,有的网课应付替代,有的临时拼凑。“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火如荼,气氛场面很宏大,但落地十分困难,不少参赛项目只是师生共同打磨的作品展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少数大学生的秀场,极其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创业教育尚处起步阶段,缺乏适应发展需求又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多数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由就业部门或是团委活动工作“一把抓”,主要目标仍是辅助毕业生就业,没能有效整合起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除了提供少量的“创业基础”课外,许多高职院校还将创业教育归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有的只限于“企业管理”或“就业创业指导”,远没能达到创新创业课程的规范要求。
当前,由于多方面的制约,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探索、教师团队建设、实践资源整合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建设,整体效果不明显。有的简单并入就业指导教育,以咨询、辅导和服务就业为主,存在管理粗放化、师资拼凑化和工作应景化等现象。缘于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依然偏低。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需求越来越多,创省级(国 家级)质量工程(振兴计划)(2016ckjh233)新创业教育从启蒙课程、系列大赛、项目实践等不同的切入点逐步展开,但只能在意识培养、能力提升、机会识别、资源整合、项目孵化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些零散的指导。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缺乏衔接,创业项目缺乏实际操作性。创业教育课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缺乏系统性建设,培育观念滞后,课程、活动、实践之间没能很好地相互协同、相互促进,课程缺乏渗透和融合,各方面都参与但缺乏系统性的相互协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还很缺失,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创新创业课程水平不高,课程、大赛、实践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支撑与协同,亟待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与协同化探索实施。
(二)专兼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师资极其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迅猛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却十分滞后。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师数量少,专职教师数量更少,高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是公共课老师、辅导员等临时兼职,许多老师还是“临时性”安排,这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专兼职教师缺乏密切的沟通与合作,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创业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践和行业经验,数量不足、稳定性差。创新创业教育在许多院校还只是“主营业务”之外的附带。创业教育教学牵头部门大多隶属于就业办公室或“两课”教学部门,严重制约了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课程建设十分薄弱,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创新创业教育在许多院校还处于边缘化状态。教师专业素养不高,仅限于理论讲解、知识传授,缺乏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品格的基础和能力,同时又缺乏实战经验。聘请有关人士开展有限的几次讲座又缺乏系统性。有的企业家或创业者缺乏教育经验,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专门师资培养途径还很少,转岗转型来得多,教师专业能力成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主要瓶颈。为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素质、教育教学技能和实践指导能力。有关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机构开展的短期培训缺乏专业性、系统性,远远跟不上需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教育教学缺乏核心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专业培养缺乏融合,其理念、目标等有待进一步明确,价值、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只为创业的教育,要训练学生识别把握机会、有足够的洞察力和信心采取行动。创业素养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和一种品质。创新创业教育需将创业理念渗透到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当前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还较为肤浅,纸上谈兵多、实战效果差。创新创业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以及怎样融入高职教育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于待解状态。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大都脱离实际,许多院校只是应付完成任务,学生是完成学分而非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性融合极其缺乏。
当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感悟,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关联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创造性、自立性和主动性。目前,大多数院校提供的只能是单一的创业培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积累,缺乏对学生正确面对逆境以及如何摆脱逆境等多样性指导,影响了实际效果,制约了教育水平。虽然有许多院校成立了创业指导中心,但在对校内创业团队扶持和创业过程催化上还是资源配置不足,缺乏综合性实践支持条件。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更需突出创造性地开拓资源。创新创业教育强调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追求目标,需着力结合专业教育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精神,尤其是培养创造性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创造性素养。
二、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能力培养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必须转变人才观念,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加大推进力度。围绕创新素养培育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习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互动,培养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精神。在各类课程中,渗透和融合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不断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有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创新创业潜在素质的激发。高职院校要灵活地融入个性化的精神与人格培养,触发创造的激情,也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融合,提供孵化成长机会和平台,提供申请专利、财务服务、顾问咨询等服务,促就创新创业指导覆盖全部实践活动。
开拓创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通过“基础+案例”“互联网+专业”“仿真+实践”“创新+专业”等方式,从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等方面培养基本创业素养和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实践来锻炼、改进和完善自我认知结构,并不断增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难点在于利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训练模式设计涵盖创业真实情景,建立模拟创业环境,鼓励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结合专业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参与创业计划、团队管理、市场分析、项目管理等方面来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以提高其解脱真正创业困境的能力。同时,结合院校内外各类社会资源,组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使学生得到及时有用的建议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探索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提供学生所需的技能培训和服务,激发热情、发掘潜能。不断提炼、整合课程内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创新创业文化的相关活动,逐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磨炼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知识服务于实践的能力。
(二)突出地位、科学规划,逐步构建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科学定位,积极探索高职创新创业全覆盖、层次化、专创结合的课程改革,逐步构建专创融合一体化培养的高职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导向,将教育教学、孵化基地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实现专创一体化,学习与实践融合,增强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实效。通过专创融合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逐步实现从注重知识转移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创业人才。结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展专业交叉的课程设计,科学规划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实施多专业的课程资源共享。创业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系统开设塑造创业素质的公共课程,实现教育对象的全覆盖。针对不同创新创业意向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为有兴趣、有潜力深入学习的学生开设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体验课程,让其通过选修创业课程获得技能和学分;对于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未来企业家创业培训课程;针对已经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则提供创业基地和关联服务助其发展,通过结对创业导师提供后续跟踪扶持。
根据不同阶段实施针对性的课程,初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专业就业领域及职业生涯规划,启蒙其创业意识。其后进行深入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供完善的创业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以及创业教育论坛,通过深化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化建设,实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持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水平。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校内创业模拟训练,打磨创新创业项目、发掘创新创业资源,为学生投身创业或提高综合素质打好坚实基础。针对实习期学生,组织实施系列创新创业培训班,聘请创业导师进行集中强化培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激发学生项目思路,在创业项目的选择、咨询、财务、税务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结合职业院校教育特点把创新创业启蒙、系列项目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贯穿协同起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整合多方面资源,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逐步构建职业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形成高职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模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优势和条件,锻炼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进取精神,逐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素养。积极通过实践案例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既增强理论课程实施的丰富场景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在体验过程中促进意识培养和思维训练。[3]通过案例教学和讨论分享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与教师通过案例项目共同完成有关任务和工作,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在案例和项目学习中,探索以小组为单位,倡导个性化合作学习,不仅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用具体项目有效调动学习参与积极性,灵活掌握相关的知识,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在模拟实践中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不同选项、建议的交锋与碰撞讨论中,开展小组合作、头脑风暴,让学生更多体验经营管理的困惑,实践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倡导老师和学生结对,进行“一对一”项目帮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践操作平台和创业活动空间。建立、健全创业基地激励机制,组织、支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和实际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交流,激荡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限于“拉旗子、组团队、演大戏”的热闹气氛,也不只是“办执照、租铺子、放爆仗”,而是要讲求逐步积累与不懈坚持。创业不仅有融资、商机把握、企业管理,还有创业者燃烧的梦想与激情,需要创业者智慧与理性的引领,需要创业者高度整合资源要素,考验创业者把握项目的格局与高度。创新创业是从项目考察开始做起,找到项目生存的关键并让项目活下去,让企业稳定盈利并正常运转起来。激发与引导创新创业热情和想法,通过案例或项目让学习者体验创新创业有规律,感受创业风险,在摸索规律中避免风险,增强大学生信心,逐步坚持把创新创业“想法”向一个创新创业项目的孕育转化。通过恰当的信息筛选和资源的整合,积极把握项目成长机会,增强发掘培育项目的决心与信心,完成项目落地。模拟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捕捉机会、规避风险和调整心态。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创业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使得创新创业项目站稳脚跟、不断成长,最终完成落地并向成功转化。
(四)内引外联、系统培训,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关键。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创业项目指导教师和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结构和功能的整合,使之协同发挥教育指导作用。要组建专业课程老师与项目指导教师合作的创业团队,提供“一对一”项目综合指导,把教育教学与项目培育指导结合起来。要组建外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相关部门、行业专家等实践导师库,定期持续开展实践项目的跟踪指导。要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专业教师注重企业管理经验积累,聘请有创业经验或仍处于企业的管理岗位且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人担任创业指导老师。要建立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师培训机制,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和教育水平。要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和高校教师结构功能融合的师资发展策略。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借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在探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创业教育活动及组织、创业课程授课方法及技术、相关课程融入中不断提升师资水平。[4]
发挥高职教育优势,结合地方和行业资源聘请具有创业经验和一定学术背景的社会资深人士、名人企业家共同加强兼职导师队伍建设。及时提供鲜活的素材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打造既有相关学科理论储备,又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企业型学者”和“学者型企业家”导师团队。通过专题培训、挂职锻炼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再提高,鼓励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学术研讨以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校内专职+校内兼职+校外兼职”的模式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进一步落实政策,支持高校教师创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创办企业,鼓励知识技术转化。为校园项目应用、技术转化尽可能地提供或联系投资方和园区服务,诸如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创业孵化和科学服务园区等服务。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吸引相关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吸引企业家指导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探索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加入,完善创新创业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五)整合资源、培养生态,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育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应当协同多项措施共同营造环境氛围,将创业教育转化为社会责任、高校使命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规律,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培养。为师生“同学同创”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积极培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通过协同努力将创业政策、资金支持、法律援助和市场咨询等综合协调起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院校为园地、社会广泛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宽发展,结合地方资源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接地气的机会。为准备创业和正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支援,院校内设培育企业发展服务中心随时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通过有关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帮扶。聘请具有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人员组成志愿者咨询团,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推动创新创业系列学位教育项目,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论坛等活动,以进一步提升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进一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专业培养体系,逐步构建具备高职院校特色的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融入地方应用型专业培养系列教学中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当结合专业建设融汇时代元素,在观念层面、技能层面和心理素质层面逐步开展。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模式,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要营造创业氛围和环境,倡导积极、理性、科学的创新创业的理念,提高综合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政府、院校、社会机构协同建设创业实践基地,营造多元化的育人环境。鼓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提供实践有关项目的环境条件,把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创新创业知、情、意的全面提高。要探索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者的人格魅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培育企业家精神,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