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及推进路径
2020-12-28蒋俊芬
蒋俊芬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科社部,北京 100091;2.长江职业学院 思政课部,武汉 430070)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补齐我国发展短板和不足的重要举措,是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经过40 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之苦苦追寻和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逐步接近实现。目前,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文化建设不充分的局面依然存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又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秀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铸魂”价值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以“乡风文明”作为主要内容不断地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意蕴。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始终将文化工作作 为党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要立足于乡村文明,深入挖掘、传承发展传统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同时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要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2]我国乡村文化深深植根于5000 多年文明发展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且传统农耕文明孕育生成的乡村组织作为乡村文化载体至今保存完整、规模庞大,这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数千年来作为乡村组织自治和管理基础的村规家训、公序良俗等至今仍然发挥着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过程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使其在新时代的伟大历程中重新焕发活力,这既是在延续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又是在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增强应对文化碰撞 和冲突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际交流剧增。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各种文化间的碰撞和冲突更加频繁。因此,坚持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重心,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在新时代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从而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心聚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文化碰撞和冲突中站稳脚的坚实文化基础。
(二)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客观需要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的,乡村振兴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全方面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以“乡风文明”为要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提升人民整体素质和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从现实来看,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象。在以往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村文化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使得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文化道德滑坡的现象。乡村文化发展的滞后使得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涉农矛盾事件等频发,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此,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农业发展不充分。”
[3]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指引功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先进的文化因素并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首先,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内在的精神动力。乡村文化不仅体现着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境界,而且渗透到乡村振兴的各个层面,为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精神支持。文化具有特殊的巨大力量,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厚植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沃土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改变落后观念、摒弃陈规陋习,从而推进乡村的整体进步。其次,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社会“培根”与“铸魂”的需要。文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力量,并以其独具的先导性、战略性等特性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事关党的十九大做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行动的关键一环。要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文化在培育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4]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进步,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物质财富积累和社会生产得到充分发展,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我国大部分农村被动地卷入城市化的洪流,传统的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当前,我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乡村文化发展同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还极度短缺。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五项总要求之一的“乡风文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的强大文化力量,是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日益升级的新期待,也是增强农民自身幸福感的需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构建文明乡风可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留住人们的“乡愁”,促进乡村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深入挖掘,不断促进乡村地区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农民在新时代焕发出乡风文明的新气象,而且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在社会生产不断积累、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不断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中国乡村文化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弱化、分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繁荣乡村文化必须直视当前农村文化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唯有如此,才可以找到“病灶”并对症下药。
(一)以传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体系急需重构
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体系日益衰落,导致我国乡村文化面临认同危机。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在财富和现代化积累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的裹挟下传统的乡村文化不断受到城市文化冲击和解构,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乡村文化同城市化带来的工业文明交织冲突,深刻影响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广大乡村地区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在市场经济所充斥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冲击下,乡村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传统农耕文明用于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价值判断、礼俗秩序逐渐解体,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对个体的约束日益弱化,乡村文化显现出巨大的文化认同危机。因此,当前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重构乡村文化体系。对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号召,“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5]
(二)农村地区消极落后文化有抬头趋势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了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个别农村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建设不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作在农村地区还存在薄弱环节。在部分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大量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民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能力低下,极易被“邪教邪说”等消极文化所吸引。另外,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农村地区的各种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的盲目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各种封建迷信思想也沉渣泛起,甚至在部分农村地区竟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农村地区以封建迷信活动和陈规陋习为主要内容的消极落后文化的产生和蔓延对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其中既有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原因,也有我们忽视农村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所造成的失误。
(三)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的现象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乡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失衡的状况明显。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较差、文化教育落后,广大农民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我国的城乡差别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差别。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基层乡村群众性文化发展的经费保障不足,公益性投入大量集中在城镇,乡村能够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很少,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结果。经费的缺乏导致群众性文化活动缺乏专项配套资金支持,使得乡村基层难以有效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基层乡村文化队伍建设、机构运行等也面临严重的困境。同时,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县级及以下乡镇地区图书馆、电影院、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缺失,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建设工作亟待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单一,主要依赖于政府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投资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面对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全社会难以形成合力。
三、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路径
实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首要的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文化振兴的政治保证,重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兼容并包的方针,传承和创新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的投入和建设,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改善乡村和农民的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保证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振兴。农村党支部等党的基层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具体实施者和领导者,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党的十九大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6]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乡村的基层党组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要求,抓基层、打基础,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力和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振兴的桥头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持续强力地加以整顿,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重点是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责任,把夯实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党性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真正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加强、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治理能力,确保基层组织能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等都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也起着中轴作用,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道德基础。”[8]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通过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来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从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首先,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先进理论凝聚共识、增进团结,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思想理论上能够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基层党组织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载体,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着重通过农村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建设美丽乡村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培育农村、农民的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和心态。最后,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重建乡村社会的公序良俗。建立健全先进模范发挥道德引领作用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强化农民的道德意识以不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既要传承经典又要兼容并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方针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要坚持传承、开放、兼容并包的态度,以立足于中国传统乡村文明为基础,不断赋予乡村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吸收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重塑乡村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
首先,振兴乡村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内容很多,有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弘扬地方的传统文化”。[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我们祖先经历漫长农耕社会所形成的蕴含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农耕文化传统。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我们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科学态度,通过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振兴乡村文化需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断振兴我国乡村文化的进程中,“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10]我们要秉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科学态度,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大胆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通过对全部人类文明成果加以吸收借鉴,可以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不断开创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体制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1]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技术等物质条件,同时也积累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心理。在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领域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让广大乡村地区普遍享受到文化发展的红利。首先,针对农村地区基础文化设施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的实际情况,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规划倾斜、资源配置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其次,在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公共文化体系融合发展基础上,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可以通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优秀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提高乡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再次,加大对农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和传承发展,复兴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的本土人才,支持乡村文化能人。最后,鼓励城市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挖掘整理优秀民间文化,使民间传统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