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在中风后偏瘫中的应用观察
2020-12-28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463900焦莉
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463900)焦莉
中风又称脑卒中,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血管阻塞等原因导致血液不能及时流入大脑导致脑损伤疾病,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康复干预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通过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现就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效果做以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7年8月~2019年4月收治的7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研究组36例,对照组36例,研究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56~73岁,平均(58.73±5.64)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54~71岁,平均(58.77±5.61)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医院伦理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确诊为中风后偏瘫,且同意进行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肿瘤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时按摩、适当运动。研究组给予患者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①在抢救手术后24h内给予下肢按摩,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摆放正确肢体及关节姿势,使关节处于正确功能体位,垫高双膝使得髋膝关节微屈,足背曲位,上肢交叉放置胸前,轻度外旋位,每2h更变一次体位,避免过度压迫,由康复师对四肢肌肉按摩,保持肌张力;②术后第2天,由康复师指导患者做踝关节旋转、伸屈等训练,根据康复情况调整强度,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情绪疏导,并告知患者分期康复训练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意义;③术后第2~7天,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待患者适应后延长坐姿时间,直至下床站立,护理人员在旁协助,避免摔倒;④术后第2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主锻炼,试着自己进行日常洗漱、吃饭、上厕所等活动,尽量锻炼患肢灵活性,康复师对语言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由简单发音过渡至复杂语句;⑤出院前指导,针对出院后可能出现的日常情景模拟,并指导家属从旁协助,避免出现意外,康复师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按摩要点,促进肢体活动能力。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9.0及Excel表格处理两组数据,对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FMA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FMA比较,(20.48±3.61)VS(20.53±3.57),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评分(55.37±5.21)较对照组的(49.26±4.39)高(P<0.05)。
2.2 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 干预前,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比较,(53.75±5.18)VS(53.82±5.07),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评分为(82.47±8.06)分,高于对照组的(73.14±7.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为患者制定护理内容,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更具规范性、多样性,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出现的语言、肢体障碍,稳定生命体征,减少患者的痛苦[1]。将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更好,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早期分阶段实施康复护理,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肌张力、关节功能、平衡能力,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注重心理干预,减少患者的依赖思想,鼓励患者自行完成日常活动,增加患者治疗积极性,并在出院前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督促患者在家自行锻炼,巩固效果,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较快融入到社会生活中[2]。
综上所述,分阶段康复护理模式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