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流程优化在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2020-12-28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475000尚莹
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475000)尚莹
静脉输液是儿科治疗中常用方法之一,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药物剂量与患儿年龄、体质量、病情严重程度等均有关,且用药错误直接影响患儿病情恢复、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指出,急诊静脉输液患儿数量多,病情变化快,输液风险较大,且幼儿血管细小,穿刺难度较高,极易引发医患矛盾[2]。本研究选取98例实施头皮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观察护理流程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我院98例实施头皮静脉输液的急诊小儿(2017年10月~2019年5月),按照入院时间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女24例,男25例,年龄1~12岁,平均(3.87±1.43)岁;观察组女22例,男27例,年龄1~11岁,平均(4.11±1.24)岁。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儿科静脉护理流程,穿刺前心理安抚、穿刺前身体固定、穿刺结束后固定针头等。
1.2.2 观察组 采用儿科静脉护理流程优化,具体包括:①建立护理流程优化小组,对传统护理流程进行评估,收集儿科头皮静脉注射常见不良事件,分析儿科头皮静脉注射过程中风险事件,找出实际操作中具体问题,对原有流程、措施的不足进行改善。②根据常见护理风险制定改进措施:a.采用电子管理门诊,处方、医嘱处理网络化,由药师根据电子版处方、医嘱核对、冲配、传送至输液室,应用电子自动呼叫系统,患儿家属付费后仅需在输液室外长凳上休息,等待输液系统呼叫;b.设立2份相同输液标签,标记注射序列号、患儿姓名、年龄、剂量、接待时间,一份与注射单、药物放一起,一份交予被呼叫的患儿家属手中,且输液标签下留置核对、签名位置,需在输液前再次核对;c.加强护士责任心、慎独性培训管理,督促护士主动巡视输液室,及时了解患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各种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液体外渗、流空、输液速度过快等情况,加强风险较大药物的监管,确保输液过程安全有序进行;d.头皮静脉输液前先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可通过玩具、鼓励等方式增进亲切感,当患儿出现哭闹时,应保持耐心,先转移患儿注意力,待患儿情绪较稳定时,选择颜色较深、弹性较好血管进针,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
1.3 观察指标 ①一次穿刺成功率。②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③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儿家属满意度,设立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5.92%(47/49)、患儿家属满意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81.63%(40/49)、83.67%(41/49)(χ21=5.018,P1=0.025;χ22=4.405,P2=0.036)。
2.2 不良事件 观察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0.41%(P<0.05)。
3 讨论
护理流程优化是基于传统护理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改善护理措施,改进护理设备,规范输液操作、优化输液流程,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其中处方、医嘱处理网络化可避免因字迹不清而让患儿家属来回查询,可缩短输液前准备、等待时间;输液前再次核对患儿姓名,可保证输液药物准确性,避免错药、漏药情况;电子呼叫系统可使输液排队有序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患儿家属焦虑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护理流程优化可降低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医患纠纷。
综上,护理流程优化应用于急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可显著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