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的分析
2020-12-28祁增耀
祁增耀
(西宁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青海西宁 810003)
1 前言
由细菌引起的猪副伤寒,符合传染性疾病的特征,若该病发生流行,生猪往往会出现胃肠道症状,从而影响饲料利用率,此外,生猪发育速度也会放缓,停止生长并大量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无论是对养殖人员,还是对养殖行业而言,均是巨大的损失,由此可见,针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展开讨论很有必要。
2 临床症状
猪副伤寒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带菌猪,分泌物、排泄物均为细菌载体。该病所带来影响,通常在消化道上加以体现,偶有受精子宫感染的案例出现。研究表明,家畜带菌的情况较为常见,而缺少强大抵抗力的家畜是内源性感染的易感群体,这也表明对猪副伤寒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在哺乳仔猪群该病并不常见,拥有较大饲养密度的断奶仔猪群,为该病的散发流行提供了温床,导致该病爆发流行的原因,普遍与饲养管理条件相关。从临床的角度来看,猪副伤寒并无季节性特征存在,各年龄段生猪所表现症状也有所不同。若感染对象为断奶仔猪,临床症状则为发病突然,体温持续升高,进食欲望减弱,由初期的便秘向腹泻进展,且粪便味道恶臭。一般在两天后,患病仔猪的耳尖、鼻尖和四肢,就会有大量红紫色斑块出现,此时,部分患病仔猪对行走较为抵触。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仔猪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内脏衰竭,最终死亡。
除此之外,若仔猪表现为耐过急性型,则有向慢性型转变的可能,且症状较为缓和,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病初期,患病生猪往往会出现便秘的情况,随后,转变为间歇性腹泻,并向持续性腹泻进展,排出粪便也以粥样稀便为主,颜色多为黄绿色或是黄白色,此外,偶有坏死肠黏膜或血液坏死组织,会随着粪便被排出体外,若病情严重,患病生猪还会面临肛门失禁的情况,无法自主控制排便,从而由于脱水而走向死亡。
3 治疗方法
3.1 前期预防
研究表明,导致生猪患上猪副伤寒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恶劣、饲喂较差,要想使该病得到有效预防,关键是加大管理力度,定期清理猪圈,确保猪圈拥有良好的环境。详细来说,首先是优化饲养条件,使仔猪拥有更强的抵抗力,其次是定期清洗用具和猪舍,阻断细菌传染途径,最后是将易消化饲料作为首选,避免突换饲料的情况出现。
3.2 接种疫苗
现阶段,被用来防疫猪副伤寒的疫苗,通常不具备致病性,制备方法为冷冻真空干燥,在落实防疫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对瓶签所标明使用方法引起重视,常用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注射和口服,二者往往对应不同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多方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防疫策略,才能将不必要问题出现的概率降至最低。
若养殖人员所处地区为疫情高发地区,则要定期给仔猪注射疫苗,先将20%浓度的氢氧化铝融入生理盐水,再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将1ml疫苗注入仔猪体内。若有口服防疫的必要,专业人员应先用冷开水,对疫苗做稀释处理,再以防疫素对剂量所提出要求为依据,将疫苗掺入适量饲料中,通过精确投喂的方式,确保疫苗作用可得到最大化发挥。由于口服防疫所取得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人员还可用冷开水稀释疫苗,对生猪进行灌服。
对疫苗进行接种时,专业人员应确保疫苗得到稀释,且接种时间不超过四小时,另外,患病生猪不符合接种条件。若接种疫苗后,生猪出现较大反应,养殖人员无需过于担心,通常在两天内,接种疫苗所带来影响就可恢复正常,当然,也可通过对肾上腺素进行注射的方式,达到减轻反应的效果。
3.3 后期治疗
若生猪已表现出病症,养殖人员应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再对猪圈进行清扫并消毒。如果疫情爆发范围较大,则要向健康生猪喂食抗生素,确保生猪拥有理想的抵抗力,正常来说,连续向生猪投喂五天抗生素,便可达到上述目的。而患病死亡的瘟猪,相关人员应对其进行深埋,避免瘟猪成为传染源。
除此之外,养殖人员需要对仔猪的观察引起重视,一旦发现有症状出现,及时将仔猪隔离,将防疫与治疗工作交由专人负责。目前,可被用来对猪副伤寒进行治疗的方法极多,除了上文提到的方法外,还有对复方新诺明加以使用,每天向患病生猪投喂定量复方新诺明,通常经过三天至五天,症状便会逐渐消失。
当然,在进行药物治疗时,以下内容也需要相关人员引起重视:沙门氏菌病原出现耐药性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人员应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加以运用,确保剂量与疗程均符合治疗要求,通过提升生猪体内抗生素水平的方式,达到抑制、灭杀致病菌的目的。
4 结论
由上文所叙述内容可知,作为人畜共患病的猪副伤寒,不仅会给生猪带来影响,还会使人员健康受到威胁,只有对该病的临床症状加以了解,才能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隔离并治疗患病生猪,避免带来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