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猪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0-12-28高贵芬
高贵芬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农业农村局,河北保定 072550)
猪蛔虫病是寄生虫病的一种,不仅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速度也相对较快,若猪圈内有该病存在,养殖人员应第一时间结合病原,对防治措施加以落实,避免生猪大量死亡的情况出现。可以说,加大诊断和治疗猪蛔虫病的力度,可促使养殖产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稳步前进,本文所研究课题的价值有目共睹。
1 诊断方法
1.1 临床表现
若猪肝脏上有幼虫存在,极易使肝组织变形或坏死,直观表现为云雾状虫斑形成。若猪肺脏上有幼虫存在,生猪往往会出现肺炎症状,咳嗽、体温升高且精神消沉。随着幼虫的移动,生猪体内嗜酸性白细胞不断增加,荨麻疹、神经症状随之出现。若猪小肠有大量蛔虫寄生,肠黏膜受到刺激,便会出现腹痛的感觉,蛔虫聚集是猪肠道堵塞和破裂的主要原因。一旦蛔虫进入猪胆管,不仅会使生猪患上胆道蛔虫症,还会给血管和中枢神经带来影响。此外,成虫会大量汲取宿主营养,制约生猪成长,营养不良和被毛粗乱等问题,变得较为常见。
1.2 解剖诊断
相关人员在无菌环境中解剖了三头因蛔虫病而死亡的生猪,有如下发现:其一,小肠黏膜充血严重,伴随轻度水肿和浆液渗出;其二,肝脏表面遍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均有充血及出血症状;其三,对病变肝脏进行横切,有红色浑浊液体流出,部分组织坏死,切面有暗红色虫道存在;其四,肺脏充血、肿大,将肺脏切开后,发现有大量成虫存在。除此之外,一头生猪肠道表现出了典型的卡他性炎症,肠黏膜出血点数量较其他两头生猪更多。
2 治疗措施
2.1 定期驱虫
对生猪进行驱虫的药物以阿维菌素为主,养殖人员需定期对猪圈进行驱虫并消毒,大规模猪场更应将驱虫工作放在首位,初入新圈的仔猪应立即驱虫,公猪的驱虫频率为每年两次,母猪的驱虫时间,主要是生产前一周至两周。另外,养殖人员应对新引进猪进行全面驱虫,待驱虫结束,方可对其做并群处理。在进入产房和猪圈前,养殖人员也要对生猪进行消毒和清洗。断奶期仔猪,同样有驱虫的必要,一般来说,仔猪接受驱虫的时间,主要是断奶初期和断奶一个月后。
2.2 清洁卫生
目前,仍有少数养殖人员在错误观念的指导下对生猪进行养殖,认为猪圈无需清理,这也是猪蛔虫病难以得到根除的主要原因。要想从源头处阻断该病,关键是对猪圈环境引起重视,确保猪圈通风良好、清洁卫生,另外,还应有充足的阳光。此外,养殖人员应定期对垫草进行清理,避免猪圈出现潮湿或是阴冷的问题,保证生猪饲料及饮用水,均符合清洁标准。
2.3 粪便处理
猪蛔虫病寄生在生猪体内的时间,通常为七个月到十个月,此后,便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表明粪便也是传染源之一,在实际养殖时,少数养殖人员选择对生猪进行放养,猪圈内堆放着大量饲料和粪便,生猪感染猪蛔虫病的概率极大。要想使该病得到有效防治,养殖人员应对粪便的处理工作引起重视,及时清理粪便,运送至特定地点,通过挖坑沤肥或是堆积发肥的方式,达到杀虫灭卵的目的。当然,对垫草进行处理也很有必要。
2.4 重视妊娠母猪
养殖人员应将妊娠母猪与其他生猪加以区分,母猪到怀孕中期后,养殖人员就应对其进行驱虫,母猪临产时,再用热水和肥皂进行清洗,确保无蛔虫卵存在,随后,便可将母猪放入产房。在进入经过全面消毒的产房时,养殖人员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蛔虫卵被带进产房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断奶前,仔猪均应和母猪共同待在产房内。
2.5 拟定紧急预案
若猪圈已经出现猪蛔虫病,养殖人员应第一时间对生猪进行分离,而分离原则,可被概括为“成猪和仔猪分离,无病猪和有病猪分离”,在此基础上,通过药物防治的方式,避免患病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若猪圈曾出现猪蛔虫病并得到控制,养殖人员应以年为单位,对猪圈进行两次驱虫,另外,在每年的春末、秋初,养殖人员需要将猪圈附近区域的表层土铲走,在对新土进行换填,并利用生石灰对新土进行全面消毒。
2.6 其他治疗措施
现阶段,被用来治疗猪蛔虫病的药物,主要有抗虫灵、左旋咪唑和伊维菌素,此外,部分地区还会对阿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加以使用,因此,养殖人员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拌料食用、皮下注射等方法,确保药物进入生猪体内,并发挥出应有作用。若选用方法为拌料食用,养殖人员应以说明要求为依据,对药物剂量加以明确,切记不可随意改变药物与饲料的比例,此外,还可加入适量维生素,待完全拌匀后,大面积进行投放。
3 结论
由上文所叙述内容可知,养殖人员应对诊断和治疗猪蛔虫病的工作引起重视,在全面了解该病症状的基础上,通过定期驱虫、加大母猪管理力度等方式,确保猪蛔虫病可得到有效防治,为养殖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