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治疗学专业“以技能为本”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12-28陈朝晖李梦醒程露露张文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治疗学康复技能

陈朝晖,李梦醒,张 慧,程露露,张文娣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康复治疗学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应用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医康复方法和现代康复技术,具备康复临床及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临床康复医疗工作中,康复治疗师作为各种康复治疗措施和手段的具体执行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康复治疗的结局。因此,作为一门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的专业,其要求学生在学习、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注重实践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以往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误区,难以满足“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本专业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在教育部“以本为本”思想指导下,从2014年开始,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以技能为本”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1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专业培养标准的落实。安徽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均进行了调整。

1.1 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学时 康复治疗学培养的人才是康复治疗师而非临床医生,因此对与本专业关联度不高的课程,如西医内科学、药理学、外科学以及中药鉴定学进行优化,减少学时;同时增加康复功能评定学、物理治疗学、神经康复学和肌肉骨骼康复学等专业课的学时,最终主要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达到1∶1[1]。

组织教研室教师自编教材,增设康复综合技能实训、康复医学新进展课程,一方面将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操作充分密切结合,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康复医学新的理论和技术,拓展其视野。

1.2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学方式是提高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本专业特色,以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学习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及案例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课程教学中已逐渐全面应用。在不同学习阶段,通过引入真实病例,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参与下,围绕具体病例进行学习研究,确定康复治疗近、远期目标,并制定康复治疗计划[2]。例如,在学生学习康复功能评定学课程时,结合偏瘫、下背痛等病例,让学生学习掌握相关的评定内容和方法;在学习物理治疗学课程时,结合同样病例,让学生主动思考采取哪些物理治疗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通过PBL课程教学,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对于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也十分有益。

另外,在课程设计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康复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要求学生在小学期实践时熟悉常见的临床病种,认真撰写见习报告。开放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强化岗前培训、毕业前技能考核,着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确保实习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赛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热情,培育实践创新精神[3]。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知识拓展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1 成立学习型学生组织团体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运动损伤”治疗小组等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型组织团体,交流专业知识,拓展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分享、讨论康复知识。

鼓励学生参加以康复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及相关活动。如安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康复社团的特色活动——“大学生康复运动会”,是在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国际分类视野下,组织旨在通过借助康复训练器械,充分发挥残障者残存功能的学生活动,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残疾人运动特点,从而为其选择适配的康复器械。多年来,学生通过参加此类活动,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鼓励实习学生参加实习生技能大赛。学生经过临床实习,对临床案例有了更多了解,参加技能大赛可促进与其他院校间的合作交流,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有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实习生学习康复治疗技术的积极性,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2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康复治疗学多门专业课内容丰富,受教学学时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上细致地讲解教材所有内容。为此,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一些重要内容进行精讲以外,其余内容布置学生自学。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发现不同专业课的内在规律和联系。鼓励学生掌握创新与发散思维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观点。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4],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协作沟通的能力。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临床实践是保证和检验理论教学质量的关键,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随即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该部分理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均有课外进行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练习的要求。由于在校学生没有康复治疗师资格,很多实践操作难以在临床完成。因此,安徽中医药大学加强康复综合实训室的建设,目前康复综合实训室的占地面积近500 m2,分为康复功能评定室、运动疗法室、作业疗法室、言语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和传统康复实训室等,仪器设备总值达300万元,配有多种常用教学设备。此外,学校与各实践教学基地密切合作,安排好相关专业课的课程内见习。临床实习时主要采取因材施教、加强业务学习、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严格出科考试等措施。这些都充分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4 强化中医特色,凸显人才优势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应当体现中医学特色。安徽中医药大学依托其优质的中医药学教学资源、特色课程等作为理论、实践教学的充分保障,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康复治疗学专业理论课除开设针灸学、推拿学等传统康复医学课程外,积极引入经筋理论与应用等特色专业课程,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实训课中,强化推拿、理筋、正骨和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的教学,凸显中医药高等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中医”属性。加强传统运动疗法的教学,教授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康复功法,还将五禽戏作为考试课程。由此,中医康复技能的特色得以凸显,学生的传统康复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5 改革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方式

康复治疗学专业的特色决定了其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需从多维度出发,单纯采用理论考试成绩评价,势必造成评价结果不合理,片面地采用实践技能考试作为最终评价,也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因此,将理论和实践成绩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更为合理。为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将所学实践操作内容以自主拍摄视频方式呈现,实现了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教师以视频为依据,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其结果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及教学要求,综合采用理论笔试、操作考核、课程讨论、上交操作视频以及专题演讲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学效果。课程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5]。将考试内容与执业康复治疗师考试接轨。

6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

6.1 确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一方面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关注其“中医”属性[6],力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掌握中医传统康复理论方法、又掌握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实用性高级康复专业人才。

6.2 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将现代康复和中医康复的理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突出了中医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6.3 提高专业技能,促进就业 基于技能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了专业信念,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在省内外多个实习基地组织的康复技能比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水平,2016、2017、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5.30%、92.65%、93.38%;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在“整体评价”“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性和创新意识”4个维度的满意率分别为90%、90%、70%、80%。

目前,康复医学在我国获得高度重视,取得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应不断努力创新,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应用能力强、高素质的康复治疗师。

猜你喜欢

治疗学康复技能
高级技能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一部治疗带状疱疹的创新之作——读《带状疱疹治疗学》有感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案例教学法在神经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