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风论治荨麻疹经验

2020-12-28李志恒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风团风邪荨麻疹

李 慢,贾 颖,李志恒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晋中030169)

荨麻疹中医称“瘾疹”,俗称“风疹块”“鬼饭疙瘩”。荨麻疹是指在身体皮肤任何部位突然出现形态多变的色红或苍白色的风团或(和)血管性水肿,伴有肿胀、红斑、剧烈瘙痒,通常24 h 内消退,不留有任何痕迹。瘙痒及骤起骤退为本病的最大特点。本病易反复发作,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将病程超过6 周的称为慢性荨麻疹。荨麻疹是现代社会常见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有2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得过荨麻疹[1]。可发于任何年龄,《儒门事亲》亦曰:“丹胎生血气之属,皆有蕴蓄浊恶毒之气,有一二岁而发者,有三五岁至七八岁而作者,有年老而发丹熛瘾疹者。”该病几乎每天发作,发作时瘙痒难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荨麻疹发作与“风”关系密切,临床上始终将祛风贯穿始终,根据风团颜色、发作部位、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及舌脉治疗收效显著。

1 “风”与荨麻疹的关系

荨麻疹发病部位不固定,且多发于身体上部,于数分钟或数小时即可消退,瘙痒异常。与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合。风邪性趋燥而喜升扬,致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化无常,病位游走不定、遍及全身的特点。《诸病源候论·风瘙隐轸生疮候》指出:“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轸。”《千金要方·论杂风状》亦有:“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瘙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素问·评热论》有“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当邪气侵入肌肤,正邪相争,势必会耗损正气,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时,风邪乘虚而入。如《外科心法要诀·发无定处证》言:“鬼饭疙瘩,俗名风乘疙瘩……表虚之人多患之。”故中医认为荨麻疹属典型风证,风或从外感,或从内生,或内外相合致病[2]。荨麻疹发病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肺、脾胃、肝。急性荨麻疹与肺相关,慢性荨麻疹与肺、脾胃、肝相关。

1.1 风从外感

急性荨麻疹为实,外感风邪后发病。肺主卫,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一身之表,肺气虚,卫表不固则易感风邪,发病迅速,感风邪即发,如《黄帝内经》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指出:“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好兼五气。”风为百病之长,一旦风邪进入肌表,寒、暑、湿、燥、热邪多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发病。急性荨麻疹多为风邪夹寒、热之邪侵犯人体而发病。临床上将其分为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其中由风寒引起的风团色淡,遇风或遇冷病情加重,《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轸候》记载:“白疹者,由风气折于肌中热,热与风相搏所为。白疹得天阴雨冷则剧出,风中亦剧。”由风热引起的风团色浓重鲜红,部分患者有灼热感,瘙痒难忍,遇热时病情更严重,遇寒反而缓解。《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隐轸候》亦有:“若赤疹者,由凉湿折于肌中之极热,热结成赤疹也。得天热则剧,取冷则灭也。”

1.2 风从内生或内外相合

慢性荨麻疹多由急性荨麻疹发展而来,日久成虚,涉及脏腑,风由内生;或脏腑自身功能失司复感外邪而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相关的脏腑有肺、脾胃、肝。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证治要诀》曰:“瘾疹……病此者……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鱼动风之物,才食则丹随发。”患者先天对某些食物不耐,又脾胃虚弱,进食后不能运化导致痰湿内蕴,日久化热生风[3];或过食肥甘厚味,荤腥动风之物,致脾胃滞热,内热生风,外风引动内风而反复。脾胃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母病及子”,脾气虚则无以充养肺卫之气,致肺脾气虚,卫外功能减弱而易感风邪。《外科枢要·赤白游风》中有:“赤白游风属脾肺气虚,腠理不密,风热相搏;或寒闭腠理,内热拂郁;或阴虚火动,外泄所乘;或肝火风热,血热”,指出了肺脾气虚、肝火妄动可引发本病[4]。脾胃虚弱则化生气血不足,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及内脏,久则肝脏失养,虚风内生[2],或病程日久,气血耗伤,血虚则生风。慢性荨麻疹临床上常见的证型有胃肠湿热证、肺脾气虚证、血虚风燥证。

2 从“风”论治典型病例

2.1 急性荨麻疹

刘某,女,6 岁,2018 年 6 月 29 日初诊。主诉:四肢部泛发性风团伴瘙痒3 d。病史:患者3 d 前晚上和奶奶出去散步后,于当天凌晨2 点左右四肢部起风团,色淡红,瘙痒难耐,抓之则融合成片,影响睡眠。自行外用炉甘石洗剂后瘙痒缓解,但3 d内反复发作。今为求明确诊治,遂来我科门诊就诊。就诊时四肢部可见散在抓痕,未见风团发作,自诉风团时隐时现,1 h 内可消退,遇风、空调加重,平素爱出汗。无发热及腹痛、腹泻,体瘦,挑食,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风寒束表证。治法:疏风散寒止痒。给予方药:桂枝15 g,白芍15 g,茯苓 12 g,车前子 10 g,生甘草 3 g,生姜 6 g,大枣15 g,防风 6 g,地龙 6 g。6 剂,水煎 400 mL,每日1 剂,早晚空腹分服。嘱其喝完药后喝热粥或热水使其微微发汗,避风寒;发作期间忌食辛辣发物。二诊:风团发作次数减少,痒明显减轻。上方加黄芪30 g,炒白术12 g。6 剂,遵上继服。三诊:近两天未再发作,饮食差。给予方药:陈皮12 g,乌梅9 g,清半夏 6 g,茯苓 9 g,生姜 6 g,焦山楂 15 g,炒麦芽15 g,炒谷芽15 g,生甘草3 g。6 剂。随诊1 月余,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因夜间和奶奶外出感受风寒,患者年龄小,平素体瘦,机体尚未发育完全,营卫不足不能抵御外邪,使风寒之邪留恋肌表而发病。肺主卫,“盖阳气为卫,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合,此皆卫外而为固也”,亦说明了卫气可护卫体表,营卫失和感受风邪易致病。桂枝汤是调和营卫之主方,故给予桂枝汤加减治疗。方中仅仅五味药,但其中寒热并用,有收有散,以达到调和营卫,内外和顺,气机通畅的作用[5]。桂枝、生姜辛温,两者合用通过发汗来解除肌表之邪;桂枝合白芍敛阴止汗,使营阴内守,且桂枝可引药达于四肢;大枣助白芍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风团为水肿性凸起,加茯苓、车前子通过利水以消风团水肿。《内经》有:“风动则痒”“无风不作痒”,患者瘙痒难耐,加防风可祛外风,地龙搜风剔络,可祛散无处不到之风邪,防止复发。二诊时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固表,合防风为玉屏风散之意。《诸病源候论·风诸病下·风瘙痒隐轸生疮候》曰:“夫人阳气外虚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起隐轸也”,玉屏风散可益气固表止汗、顾护肌表以防外邪入侵。三诊时,患者未再起新的风团,且患者体瘦,挑食。故给予二陈汤加减以调和脾胃。营卫之气均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脾胃运化正常则气血充足,营卫协调。体现了先治标再治本的治则。

2.2 慢性荨麻疹

张某,男,44 岁,2019 年 3 月 30 日初诊。主诉:全身起风团伴瘙痒10 年余,加重1 周。病史:患者10 年前因外出游玩后全身起大小不等的风团,色淡红,瘙痒,24 h 内可退,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荨麻疹,给予“地氯雷他定胶囊”口服,服后缓解,但反复发作。后口服中药治疗,平素在饮食及生活上控制,偶尔发作,痒可忍受。1 周前因食羊肉及饮酒后再次复发,自行口服“地氯雷他定胶囊”后不效,遂来我科门诊就诊。现症见全身起风团,色淡红,全身散在抓痕、结痂,瘙痒甚,夜间明显,影响睡眠。自诉近期易疲乏,饮食较前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急性发作。中医诊断:瘾疹,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表、调和阴阳。给予方药:银柴胡 30 g,五味子 10 g,乌梅 10 g,防风 10 g,生黄芪30 g,炒白术 12 g,白芍 15 g,生甘草 6 g。6 剂,水煎400 mL,每日1 剂,早晚空腹分服。二诊:风团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瘙痒减轻,但仍影响睡眠。上方加珍珠母30 g,石决明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6 剂,遵上继服。三诊:风团仍发作,瘙痒明显减轻,睡眠好转。给予处方:蝉蜕10 g,炒僵蚕10 g,片姜黄 9 g,酒大黄 6 g,熟地 9 g,当归 15 g,川芎 9 g,白芍 9 g,珍珠母 30 g,石决明 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6 剂,同前服用。门诊治疗一月余,风团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导致气血耗损,复感风邪外袭,以致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邪气郁于皮肤腠理之间,邪正相搏使疾病难愈。1 周前因食羊肉及饮酒等辛散发物,全身皮毛腠理开,致风邪入侵而复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诊时给予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过敏煎组成为银柴胡、乌梅、五味子、防风、甘草。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过敏煎有抗过敏的作用[6],故过敏煎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荨麻疹也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亦可辨证应用。药效学研究表明,过敏煎对组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该方通过抗组胺从而起到抗过敏作用[7]。从中医角度分析过敏煎,全方寒热共济、有升有降、有补有泄、调和阴阳。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主治卫气不足易感风邪之证。二者合用通过抗过敏作用及益气固表标本同治,以抵御外邪侵袭。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但仍感瘙痒且影响睡眠,故加珍珠母30 g,石决明30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 以重镇安神又可重镇止痒。三诊时患者仍偶有风团发作,考虑到患者久病入血入络,致营血不足,《血证论》曰:“此血不去,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治血证,总以祛瘀为要”,故用四物汤以养血活血,使瘀血去则新血生,恢复皮肤气血运行之机,体现了“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升降散可升降阴阳、清透郁热之功[8]。二者相合既可升降阴阳、宣发郁热又可养血活血以通络。

3 小 结

荨麻疹是一种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西医认为其发病与肥大细胞活化后脱颗粒产生组胺及多种炎性分子[9]。其治疗也是通过抗组胺药物治疗,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菲那定、奥洛他定等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但疾病的病理生理并未完全停止,可在一定时间内低水平维持。其复发率较高,且在儿童、孕妇及老年人用药有禁忌。故中医治疗荨麻疹,尤其是慢性荨麻疹优势显著。

本病初发时多属实,病久多属虚。诚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瘾疹证治》云:“内则察其脏腑虚实,外则察其寒暑风湿,随证调之,无不愈。”在临床上遇到荨麻疹患者,首先要根据病程确定是急性还是慢性荨麻疹。急性荨麻疹需辨外感风寒亦或风热之邪。风寒束表可选用桂枝汤加味;风热犯表选用消风散加减。慢性荨麻疹肺脾气虚者可用过敏煎合玉屏风散加减或八珍汤加减;胃肠湿热者用二陈汤合茵陈蒿汤加减;血虚风燥者用当归饮子加减。无论急性还是慢性荨麻疹在治疗时都可合玉屏风散以扶助正气。在外科系统治疗时不仅要整体辨证,还要结合局部辨证,根据皮损部位、形态、颜色及自觉症状(如肿、痛、痒等)治疗。应用到荨麻疹中则需辨风团颜色、发作时间、诱发因素、瘙痒程度。风团色红者加赤芍、牡丹皮;晨起多者加升麻、柴胡[10];入夜甚者加鳖甲;皮损虚浮、面积较大者加车前子、茯苓;痒轻者加白鲜皮、白蒺藜;痒甚者加珍珠母、石决明、煅龙骨、煅牡蛎。辨证时还要根据患者伴随症状对症治疗,自汗盗汗者加乌梅、五味子;口干者加玄参、麦冬、天冬;情绪低落者加合欢花;咳嗽者加化橘红;纳差者加焦三仙;眠差者加茯神、远志;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在治疗荨麻疹时疏风要贯穿始终,以达到祛除病邪,防止复发的目的[11]。临床上辨证选取祛风药,病程初期可选荆芥、防风、浮萍、蝉蜕祛风解表,若是病程长或瘙痒难耐者可加地龙、乌梢蛇、全蝎等虫类药搜风剔络兼息内风。应用祛风药其目的主要有:同治内外之风;畅行气血;通过疏风以止痒[12]。

荨麻疹患者平素应注意冷暖调摄,防止感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病期间忌食海鲜,五辛发物以免引动风邪导致疾病加重或复发;注意寻找致敏源,积极治疗肠道寄生虫病;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保证足够的睡眠。

猜你喜欢

风团风邪荨麻疹
箕的琴弦
讨厌的荨麻疹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荨麻疹不仅仅是皮肤病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预防荨麻疹复发 “治”“护”两手抓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荨麻疹很少是过敏
突然来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