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
2020-12-28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张肖君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0192)张肖君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极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形成,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会使得患者病情恢复时间延长,而且还可能会诱发肺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1]。对此,我们还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其进行干预。本研究主要探讨了护理干预对预防髋关节术后DVT形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6例、14例;年龄60~77岁,平均(69.29±5.45)岁。观察组:男、女例数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61~76岁,平均(69.32±5.42)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以及生命体征动态化监测等方面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联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护理工作人员应该注意对患者心理变化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详实地向患者讲述DVT形成的主要原因,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及焦虑等方面的不良心理情绪反应;②饮食指导。DVT的形成与饮食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建议患者以食用低脂肪、清淡、高蛋白以及高纤维等饮食为主;禁止吸烟饮酒;每日保证饮水量在2L以上;③开展早期功能锻炼。髋关节术后应注意积极采取下肢高弹力袜、足底加压泵的治疗。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相对应的功能锻炼计划。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鼓励其应该注意尽早下床进行活动,进行呼吸训练,尽可能早地对肌肉关节进行主动活动,并按摩肌肉等被动功能锻炼;于髋关节术后一周之内,进行小腿肌、股四头肌以及臀肌等部位的主动收缩运动,直腿抬高,避免患者肢体出现过度外展的现象;④对患者早期症状进行严密地观察。定期对患肢的皮肤颜色、温度以及足背的动脉搏动等方面的情况加以观察。如果患者发生疼痛以及肿胀等症状,应该及时向主治医生报告。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DVT及下肢肿胀的发生率;②比较两组住院相关指标及护理满意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以“”及“n(%)”的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DVT形成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对比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为20.00%、下肢肿胀发生率16.67%,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36.67%(P均<0.05)。
2.2 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对比 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2.09±0.55)d及住院时间(13.03±2.22)d均分别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95±0.67)d、(18.87±2.97)d,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3.33%(P<0.05)。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极易导致DVT的形成,该症一旦出现可能会进一步诱发心、肺、脑栓塞地产生,进而导致各种合并症地产生,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所以,术后应该采取强有效的措施,避免DVT的形成。本研究主要采取临床对照的方法,将入选对象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护理干预组通过给予心理、饮食以及早期功能锻炼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DVT形成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均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分别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说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DVT的形成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及下床活动所需时间,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周莎莎[2]通过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DVT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能够有效预防髋关节术后DVT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住院及下床活动时间,应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