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创伤患者应用损伤控制技术的临床效果
2020-12-28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528100刘子卿徐茂森周冠和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528100)刘子卿 徐茂森 周冠和
骨创伤为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之后所引发的骨组织部分或完全中断性损伤。此种疾病随人们生活方式变化,发生率近年持续提升。随着医疗体制逐步改革,骨创伤治疗也获得长足发展,但患者依然会出现各种问题。传统干预中多采用复位、固定、康复护理等方式,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有分析认为,有效的损伤控制技术不仅可有效控制患者损伤状况,同时也可有效掌握患者手术时机以及治疗方式,对患者自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有效降低患者预后不良状况[1]。为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现选取我院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常规干预和损伤控制的效果,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4例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7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33.58±1.26)岁,坠落伤20例,交通事故伤17例,其他20例;观察组57例,男35例,女22例,年龄17~57岁,平均年龄(34.26±1.23)岁,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20例,其他19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为常规性手术治疗,同时也需针对患者疾病状况进行并发症处理,采用有效方式进行不良反应预防。观察组患者则为损伤控制技术,依据患者伤情进行三阶段控制。
第一阶段在早期主要治疗方式为救治,稳定其生命状况,进行复苏和防止感染控制。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主要治疗方式为彻底清洗,同时观察脉管损伤状况,采用压迫和填塞等方式进行止血。对肢体肿胀、确诊为骨筋膜综合征患者需尽早减压、引流。同时也需进行血运重建,肢体损伤严重通过确诊则需立即截肢。同时需做好保温工作,有效改善酸碱平衡,防止体温降低。
第二阶段则为病情持续监测阶段。主要干预方式为采取有效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状况,对严重患者则需送入重症病房,防止疾病恶化。同时采用有效方式改善患者凝血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第三阶段主要针对第二阶段干预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为盆骨骨折或合并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对此种患者生命状况稳定之后即可进行手术治疗或并发症控制。对并发症控制良好患者,则需依据实际状况,主要为局部伤口、软组织等状况进行手术分期、确定最佳手术时机,结合患者身体状况,采用最佳方式进行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整体状况,治愈: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同时并未引发严重并发症;有效:患者手术治疗后,恢复正常生活,且无严重并发症,无影响生活;无效:患者手术治疗后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生活受到影响;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并发症状况,其中主要并发症为术后血栓、脓肿、肺栓塞、认知障碍等;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临床平均治疗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114例数据,以X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种干预方式下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25%)显著高于对照组(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状况 观察组患者干预下不良反应(3.51%)少于对照组(14.04%),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的治疗时间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22.16±1.53)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7.84±2.06)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持续提升,加之人们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变化,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骨创伤发生率持续提升。有学者分析认为,近年我国骨创伤发生率逐步提升,但干预方式却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整体干预效果有限[2][3]。依据临床实践研究发现,骨创伤出现之后,患者临床多会出现机体代谢失常以及生理功能紊乱。控制不当则会加重脏器功能负担,同时也会严重影响脏器功能衰竭。随着我国医疗水平持续提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损伤控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便十分重要。现主要分析骨创伤治疗时损伤控制的方式。
有分析认为损伤控制技术主要为对创伤较为严重的患者,改变传统性治疗方式,进行有效前期干预的疾病控制方式[4]。但也有分析此种干预方式更为重视为患者进行整体性护理控制[5]。综合多数学者分析认为,损伤控制技术主要为损伤控制理论为指导下,改善传统治疗手术,控制患者损伤的干预方式。此种干预方式主要特点为多适用于疾病较为严重的患者,同时干预方式有简便、快捷的特点,也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升机体恢复状况。分析本次干预方式可知,主要依据患者状况分阶段性干预,提出符合患者实际状况的治疗、干预方式。同时由于为分期性干预,因此可确保在极端状况下发挥自身作用,使得患者在病情恶化或发展前期即可获得有效体内循环异常控制,体温降低控制、凝血功能障碍护理等,进而降低损伤,为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基础。
在第一阶段主要目的为有效快速止血,同时为患者进行保温和酸碱平衡纠正、感染预防处理,通过此种干预方式有效降低致死性症状。同时损伤控制技术在实施时更有计划性,可分次进行脏器损伤干预。在第二阶段控制中更为重视为患者进行疾病分诊和生命状况检测,和常规性紧急处理。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患者术前准备,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整体护理效果。第三阶段时患者整体生命状况更为平稳,同时也通过讨论分析可大致确定治疗方式,因此在此阶段即可进行针对性治疗,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分析本次各种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时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可知,通过损伤控制因此多数患者术后可恢复正常生活,且并未引发严重并发症。出现此种状况和损伤控制时,患者入院后即进行紧急处理,对化解重大隐患有重要关系,因此患者整体干预效果良好。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状况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不同干预方式下不良反应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知,由于为患者进行整体性干预,术前即进行感染和其他不良反应控制,因此整体干预方式实施更早,效果更好,因此患者不良反应状况更少。对比其他学者研究结果可知,多数分析认为通过有效损伤控制,可有效提升患者整体恢复状况,控制不良反应,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对比不同干预方式下患者住院时间时发现,在损伤控制时,由于患者入院之后即进行整体性控制,因此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时间更早,干预效率更高,因此患者住院时间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为骨创伤患者进行损伤控制时可有效提升患者整体治疗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状况,减少住院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