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明式家具束腰之美
2020-12-28王文智杨艳红
王文智 杨艳红
引言
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明式家具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成为家具发展史上的“佼佼者”,成为今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种传统文化。当今所说的明式家具并非明代家具,其特指明中期至清早期的发展的一种家具形式。不论其造型样式、结构、用料以及装饰都深深地体现出了明式家具所处的时代精神、人文素养和品质[1]。本文将从明式家具的一个组成结构“束腰”入手,通过对束腰的始源、结构、造型、用料、装饰等方面,来分析束腰在明式家具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挖掘其中的价值,丰富它的内涵。
1.束腰的始源
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跟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谈到束腰的成型,由来已久,跟佛教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2]。自汉朝开始,佛教经印度不断传入我国古
图1 束腰截面简图
代中原地区,逐渐地在中国各个地区扎下深根,并一步步地汉化,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中可以得到验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可见当时寺庙之多,佛教之兴盛。佛教兴盛所带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大的。主要在建筑方面,佛教的建筑大量兴建,建筑当中的须弥座台基和壶门结构对明式家具的造型产生深远影响。其中须弥座对束腰的影响尤甚。须弥座台基是佛塔的塔基,是束腰最初始的模样(图2)。它的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上下两部分的叠涩(亦可称之为“挞涩”或者“托腮”)和中间部分的束腰(图1)。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建筑结构被广泛地运用在家具中。到了唐代,家具中束腰的造型最终成形,这在唐代的仕女图上就有出现。再经元、明两朝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图3),以及社会普及程度,到明代的中期开始到清朝前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已经在明式家具各种类型家具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了,也出现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家具中,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图2 南京明孝陵一处古建筑台基
图3 仕女图中的束腰家具
2.明式家具束腰的整体基本特征
2.1 束腰在明式家具中的位置及结构造型
在各类明式家具中,如桌类、几类、凳类、椅类、案类、床榻类等类别中,皆可呈现束腰的形式[3]。束腰一般会出现在家具面沿的下部,牙板腿足的上部,处于这两部分之间,且往内部缩进。这种形式就使得家具上半部分呈现出一种凸出去,凹进来,再凸出去的一种形式,避免一直而下的单调感。束腰位置的出现,并非无端摆弄,从物理学角度上看,它可以很好地缓解压在面板与腿足之间的压力,进而能够减轻两者之间的磨损,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同样,束腰的样式也是多样的,它有长有短,有凸有凹。有长有短说的是它的纵向大小,长的叫高束腰与之相反的则叫低束腰。而另一种,体现在它表面的凹凸装饰,凹面的被称之为打洼,凸面则被称为浑面。所谓浑面,是使得方材的两个或多个面向外凸出成弧形,以配合整个器形的饱满外膨。打洼则与之正相反,是在桌腿、枨(《说文》,枨—杖也,古时门两旁竖的木柱,用以防车过触门)、桌面侧沿等处的木条表面向里挖出凹入的洼形,使家具整体产生一种瘦劲内收之势,概括在一起叫长短不一,凹凸有致[4]。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出了束腰的作用,很好地避免因其他材质或者结构的缺陷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体现出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2.2 明式家具束腰的尺寸
在有束腰的家具中,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分,但高低都有它的标准和分寸,并不是随意为之。经过大量实体家具的测量表明,低束腰和低束腰的高度取值范围在20mm到30mm之间;高束腰则通常在50mm到60mm。低束腰一般在小型的明式家具中(如几、小案、凳之类)出现,香几(图4)大多采用低束腰;高束腰则是在大型的家具中(如大型的床榻类家具),罗汉床(图5)采用高束腰。它的高低的取值来自明代工匠们的精细测算中取得,且符合现代人机工学的原理,就如少一分则寡,多一分则余,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尺寸大小在方寸之间,精细之分在细微之中,这一道理。在此,不仅体现出匠师们严谨的造物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品质之美。
2.3 明式家具束腰的材质肌理之美
明式家具在选材用料上别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明朝中后期,随着政府“海禁”政策的解禁,大量优质名贵的木材花梨木、紫檀木、杞梓木等运送到国内。由于这些木材自身特殊的优势,特别能够表现明式家具想表达的气质,被挑剔的明朝手工艺人大量地运用在家具的制作中去。这些木材外表触感坚硬,剖开后内里油脂丰富,看起来切面更加油亮光滑,纹理走向清晰,纹状优美。相反它表面的纹理并不像它坚实的触感那样,看上去显得更加细腻、清晰、精细。坚硬的外表和它细腻的内里对比,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外带些微幽默风趣。虽然束腰只是用它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量小丝毫影响不了它的高光表现。有了名贵木材自身表现载体的加持,更能够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体现出了明式家具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将崇尚自然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一以贯之。科学性和自然性的相辅相成,烘托出束腰的独特性与整体性。
图4 低束腰香几
图5 高束腰罗汉床
2.4 明式家具束腰的装饰之美
说起明式家具,人们通常会想到简、厚、精、雅这几个形容词,从而能给人一种朴素、淡雅,而不失大方得体的整体视觉感的美。这是明式家具在装饰上给人的一种审美体验,它总是以恰到好处的装饰的姿态呈现在观赏者的眼前,不多不少,不偏不倚。明式家具在装饰手法上大多运用浮雕、透雕和平雕这三种雕刻手法。有的明式家具为了达到空灵通透的效果,通常会在束腰上装饰矮老和卡子花两种装饰部件,而正由于束腰的存在,这几种雕刻方式便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束腰出现的位置,看似在用料上有“浪费”之嫌疑,但是反向看的话,在原本就只有方寸大小的空间里,多了一块能够丰富整体效果的地方,这岂不是能够让乐于想象的雕刻艺术家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呢!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家具的装饰趣味,使得家具在整体和细节上相得益彰。在不破坏整体的情况下,恰如其分地衬托家具的材质肌理与形态之妙。
2.5 束腰与明式家具其他结构的联系
从各类明式家具中看,有束腰的明式家具,一般为了配合家具的整体美感,会出现与其相联系的其他结构:与束腰连接的下部会出现两种腿足形式——方腿与圆腿。这是因为在束腰家具中牙板要至少比束腰膨出至家具面板起沿。这一来就使得其在造型变化上,有了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导致腿足有了更多的形式。一方尽显阳刚之美,二圆则露浑润之妙,一方一圆的腿足则同样配合出一直一曲的牙板。另外,在方腿足中一般又有两种相关联的造型形式:1.鼓腿彭牙2.三弯腿。鼓腿彭牙,腿足的中部向外彭出,牙板向外鼓出,三弯腿则表现得一凹一凸,一曲一折,犹如沟壑,美感十足。除上述的腿足的变化之外,在桌凳类束腰家具上,大部分还会伴随着霸王枨(图6)、托泥(图7)、马蹄(图8)等结构造型装饰的存在。它们的出现是为了平衡束腰家具的整体美感。霸王枨,跟它同族的两位“兄弟”直枨和罗锅枨相比,能够更好地避免因装饰在外部的直枨和罗锅枨所造成的对外部空间的分割给视觉上带来阻挡的“破坏感”。由于霸王枨自身的特殊性,可以由家具的外部延伸至内里,在起到固有支撑的作用的情况下,又能够很好地保持外部空间的完整性,达到对“空间”描写之最大化。马蹄,是一种仿马足而出现的结构,有了它,可以更好地完善鼓腿与三弯腿在结束之余所带来的意犹未尽,造就了一个完美的结局而接地,给人一种舒卷之感觉。它分为内翻和外翻两种形式,一内一外,不会显得单调乏味。托泥,则是在家具最底端接地处,加上一圈类似脚垫的圆环结构的装饰,使得家具不会直接与地面相接触,起到了对整体的稳固作用。它的出现使得束腰家具令人眼前一亮,在力求不失整体平衡之外,让束腰家具别具一格,充满活力。
3.束腰蕴含的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博大精深,同样丰富的文化性与美学思想在明式家具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束腰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也无一例外地将明式家具所展现的经久不衰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国古代的儒、释、道思想中的一系列充满哲理的思想,如天人合一(庄子:《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和合而成、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等,也都伴随着明式家具的发展而焕发出另一种生机,值得进一步去探析。
图6 带有霸王枨的束腰方桌
图7 带有托泥的束腰方凳
图8 带有内翻马蹄足的束腰香几
3.1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是儒家所提倡的思想价值基础,它提倡和突出“人”的本质性。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可以等同于“天”的本质,即对待人要有最起码的仁义道德,这是基础[5]。儒家一直以人类为中心,不管是在日常的行为规范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能够体现出这一点。这就是所说的观念与行为的整体性,即“天人合一”,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与人道是自然秩序的存在,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适用这个理论,人类的社会道德也是包含在内[6]。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一直伴随明式家具从制作到逐步发展的每个阶段,从一而终。束腰在恰当的位置出现,就是最好的体现。把家具看作一个整体,束腰出现在明式家具的位置,一般会在上偏中部,能够连接上半部并延顺出下半部分。一方面使得家具从整体上看起来呈现出由上至下凹凸之整体美,且不显得沉闷。另一方面,除了外表美观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所表达出的以“人”为本质的哲学内涵,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以人为本”,用现代科学的定义就是符合人机工学原理,可以给使用明式家具的人,提供最舒适的乘坐体验,也能够从整体上起到对家具结构的保护。
3.2 “和合而成”的美学思想
“和合而成”是佛教所提倡的思想美学。佛教认为我们现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成因及结果都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存在,而是以“一切条件”和合而成。它们都是作为过程的部分而存在,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并非孤立地存在世间。所以佛教在对待万事万物上的主流思想就是芸芸众生皆平等[7]。再看束腰与束腰家具中出现的其他结构部件,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就拿束腰与霸王枨来说,大体上霸王枨出现在束腰家具上,而另一种无束腰家具则几乎不可见这种结构,可以说,霸王枨是束腰家具的专属。一方面,它起到美化整个形体的作用,给本以方整为主的家具增添了因其特殊的结构造型所带来的曲折之美,在没有破坏家具整体的视觉效果的基础上,发挥出了它专属的作用。另一方面,霸王枨起到稳定家具面板与腿足之间的不平稳,使得家具在整体上给使用者提供安全的体验。凡此种种都围绕着束腰而展开,或者是手工业者在设计和制作束腰家具时,为了能够缓和家具在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和合而成”的手法。总之在对待束腰家具的各个方面,总是表现得平和而恰当。没有各个部件的“和合而成”,也就不会有完美的体系呈现。
3.3 “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道法自然”是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所提倡的思想。道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子说: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认为美在于物质的本真。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和我们外部的大自然皆为道所生,是为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小部分,所以在各方面都要以自然的方法来对待自然。在生活中要一切顺应自然,不作假,不造作,向自然学习,崇敬自然,自然的即美好的[8]。受这思想影响,明式家具在选材、装饰上以“简朴”“纯真”“内涵”为美,尤其是束腰在装饰上更为简朴,甚至不修边幅地出现在欣赏者的眼前,以木材本身的纹理去表现装饰之美。虽然体积小巧,但流程简单,不会造成更多的浪费。以一种最自然的表现方式体现明式家具一贯秉持的自然本真之美,是它的精华所在。
图9 带束腰的柳木家具
4.束腰美学的新时代传承与创新
“道器论”是中国古代传统造物思想的精华之所在,它影响着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是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系辞》),古人对“道”和“器”的阐释和重视可见一斑。
明式家具作为一个重要的古代传统器物,从构件、整器到器组的几个阶段,无不透露出丰富的思想内涵。而束腰作为明式家具的构成的部分,秉持明式家具的造物理念,引导人们从自我飞升到忘我的境界,追寻美好生活的意义。这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有着很多现实意义。基于束腰美学的魅力,结合新时代社会和人们的实际需求,作者设计一套有束腰的现代家具,木材与传统柳编艺术的结合,加深对传统文化在物质方面的现代传承。(图9)
5.结语
明式家具因近乎严苛的选材,精湛的制作技艺,简洁且不失庄重的装饰,广受人们的喜爱,在不同人群中口口相传。它所展现的独特魅力,使人们为之倾倒,明式家具自身所蕴含的哲理是其他形式的家具无法比拟的,以至于它身上的束腰结构都能体现出极大的价值和内涵。环顾当代,在快速发展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能够从中明白和学会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现实意义和启发,所以我们不妨去探析它,用现代的视角去感受它的魅力。
注释:
[1]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2]王世襄:《“束腰”“托腮”——漫话古代家具和建筑的关系》,《文物》1982年第2期,第78-80页。
[3]刘显波:《束腰彰显明式家具的含蓄内敛》,《中国文化报》2016年,第7版。
[4]刘显波:《束腰在明式家具美学体系上的重要价值》,《装饰》2006年,第105页。
[5]余卫国:《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和出场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63-69页。
[6]肖红旗、仇小敏:《传承儒家生态文明理念 夯实美丽中国建设根基》,《理论建设》2019年第1期,第106-111页。
[7]张胜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念》,《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2期,第110-118页。
[8] 任俊华:《儒道佛生态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