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
2020-12-27闫炀
闫炀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1)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进行高等院校改革的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促进专业教育发展成为重点改革内容。在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才缺少的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尽管国家重视创新创业,而且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一定进展,但是从客观角度分析,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影响[1]。
1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 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对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仅依靠专业知识教育和医学技术研究中,和创新创业不相关联,没有认识到对于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也没有在专业知识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战略以及教育评价体系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只是在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教育,课堂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而且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具体的教育目标,无法对医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度较低,致使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1.2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和实践性。对医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辅导员或者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只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较为机械化。尽管一些医学院校设置学术研究创业基地,但是很多项目只停留在校园层面,无法在实际社会中被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缺乏深度和实践性,而且医学生日常学习任务繁重,专业课程较多,在加上教育内容没有实质性,学生很难在步入社会时进行创新创业。
1.3 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影响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在于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要想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提升教育效果,不仅需要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知识,而且还需要教师采用新的教育方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比如体验式教学或者探究式教学,采用新奇的教育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但是这些都需要具有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教师进行,然而,就现阶段很多医学院校来说,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由就业指导中心人员、辅导员或者行政管理人员,导致医学生无法获得专业性的创新创业指导,而且创新创业实践性体验也较差,导致学生不仅无法学习到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也对创新创业无法产生兴趣。
2 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2.1 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医学院校教师在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之外,需要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学中,采用意识培养、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为一体的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比如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创新课程等等,不断的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潜力,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2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实现产教和社教融合。在对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采用多种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将科研项目当做重点,医学竞赛当做载体,创新创业项目当做机遇,开展医学开放性实验项目,采用医院-学校合作和企业-学校合作的方式,通过对地方医学资源岗位需求整合,提升岗位创新创业的实质性。另外,还可以对创新创业实践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和分析中,让学生进行技术研究,实现创业模拟,激发出学生对医学创业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发挥医学院校的专业优势,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2]。在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村级医疗卫生发展、医疗服务和医疗知识普及等方面进行教育,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互联网医疗研究、健康管理系统研究、医疗下乡服务研究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3]。
3 结论
总之,通过分析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实现产教和社教融合、提升创业创业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合医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