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探究
2020-12-27龚春丽张婷婷
龚春丽,张婷婷
(解放军陆军第九五五医院,西藏 昌都)
0 引言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是指对护士群体进行分层分级,合理确定不同层级岗位职责,并针对性地进行管理[1]。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适应现代护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同时与护理专业教育的转型发展相契合,促进护士与护理岗位的最佳结合,优化护理人员人力资源配置,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效率。
1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内涵本质
1.1 基本情况
某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184张,共有病区护士55名,包含内科、外科、门(急)诊病区共14个。为了探索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可行性,该医院决定在心内科、普外科等4个试点病区实施分层管理办法。在医院的整体协调下,每个试点病区床位维持为20~30张,同时配备护士10名,共有护士40名。在这40名护士中,有1人为副主任护士,8人为主管护师,27人为护师,4人为护士;按学历来看,研究生3人,本科学历8人,大专学历15人,中专学历14人。
1.2 分层管理模式要点
1.2.1 构建分层管理结构
在实践分层管理模式之前,由分管院长带头的护士分层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相应的分层管理结构。按照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及个人能力等将护士分为5个层级,由高到低分别为专科护士、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在此基础上,按照医院科室、患者护理需求将不同层级护士划分为多个岗位,同时明确设置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及考评内容,构建最基础的分层管理结构,确保所有病患都能获得合适护理。
1.2.2 优化人员配置
在构建分层管理结构的基础上对试点病区工作量进行统筹分析,进而重新规划人员配置安排,确保各科护理人员在人数、结构上都足够合理。为了有效保障护理质量,尽量将病区床护比控制在1:0.50~1:0.40,并且每个病区至少需要配置2名护理员,协助护士对患者生活进行照料。
1.2.3 分层培训
不同层级对护士任职资格、岗位职责及护理能力均有着不同要求,因此医院通过制定科学分层培训方案的方式对护士进行分层培训,不同层次的培训目标、内容、方式及对应的考核方法均有着不同要求。其中专科护士需要到省内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进行进修;责任组长则需要外出参观、进修、学习新技术与新知识;高级责任护士应当通过院内外学习班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初级责任护士的培养则是以“三基”培训为主,确保其掌握基础护理知识与技巧,同时强化其应急能力与抢救技能,从而更好地在紧急情况下对病人进行有效护理;助理护士则需要最基本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医院护理基本流程与规范。
1.2.4 优化管理机制
为了有效保障护士分层管理的有效性,可以采取扁平化责任包干管理机制,即将护士分为多个管理小组,每组均由不同层级护士组成且有1名责任组长,而每名护士则需要包干4~8例病患。从病患最简单的基础护理到更加深度的整体护理,都需要由护士包干,而且不同层级护士负责的病患病重程度有所不同。专科护士与责任组长需要负责重症患者,高级护士负责较重症患者,初级护士负责轻症患者,助理护士则主要辅助护理工作开展。另外排班方式还需要有所优化,既要加强薄弱时间段排班安排,也要减少交接班次数。
2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实施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后,试点病区的护理质量得到了全面增长。首先是基础护理合格率大幅提升,由之前的92.7%提升至97.6%,让广大病患能够得到更好的基础护理。其次是健康教育落实率由之前的90.1%提升至98.4%,促使病患及病患家属对健康卫生知识、基本护理技巧等有了更深认识。然后是在责任包干制度的作用下,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从之前的90.4%上升至97.5%,进一步落实了护理责任。最后是患者满意度从之前的94.1%上升至97.8%,说明患者对护士护理工作的认同度有所提高,护理质量也相应地有所提升。
为了充分发挥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效果,医院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管理结构、岗位、培训、内容、权责、考核及激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医院应当采取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体的模式应用策略,先在局部进行尝试和探索,并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再进行推广,尽快在全院范围内实现护士分层管理。与此同时,医院还应当加强护士分层管理的监管与评价考核,要求各岗位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落实自身职责,给病患带来更好的护理服务,而且医院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对护士进行适当奖惩,从而激励护士更加认真、负责地参与到工作之中,将病患放在首位并进行护理,改善医患关系。另外护士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为病患提供良好护理服务的同时更有效保障了护理安全,减少护理风险,医院也应当加强对护士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专业性。
3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践策略研究
3.1 科学设置分层管理层级体系
要想有效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科学设置分层管理层级体系,确保所有护士在健全的管理结构下开展工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开展提供基础支持[2-3]。医院必须清楚意识到层级体系的设置并没有统一标准与规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置。不过总的来看,根据护士学历、职称、临床工作能力及工作经验等进行综合性划分是被普遍应用的形式,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护士群体进行科学分层,让每位护士都能找准自身定位并充分胜任工作岗位。
3.2 完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而规范的管理制度能够为护士分层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指导,同时也能保障管理效果,是医院在应用分层管理模式时必须明确规范的基础标准。管理制度应当覆盖所有科室和岗位,涵盖所有护理及相关工作,并且对护理流程、内容、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务必要让分层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防止管理陷入一片混乱。其中尤其要对各层级护士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规范,要求护士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同时各级护士之间必须严格践行指导和被指导、管理和被管理关系[4-5]。
3.3 明确护士定位及职责
分层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将护士划分为多个层级,让不同层级的护士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保持良好工作热情与职业期许,履行自身护理职责,服从医院管理并为病患带来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分层管理模式的优势,医院应当充分明确护士定位与职责,再按照分层管理体系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层后,要求护士学习相关规范制度,充分了解自身定位及岗位权责。层级越低的护士定位更加单一和明确,通常只负责简单的病患护理工作,对病患进行简单护理。助理护士和初级责任护士是低层次护士,她们的职责主要在于对病患进行翻身叩背、更换床单、测量体温血压及其他护理操作。而高层及护士一般只针对危重病患进行护理,另外还需要承担指导低层级护士,参加院内专业培训,管理低层级护士,外出接受培训,抢救及专科护理等职责。
3.4 优化评价考核与升降级机制
分层管理必然涉及到升降级问题,无法胜任当前层级岗位的护士需要降到下一层级进行学习和历练,而综合表现较好的护士也应当获得被选拔至上一层级的机会。因此在医院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时,应当优化评价考核与升降级机制,通过合理的奖惩激励护士工作热情,督促护士保持良好工作态度并秉持优秀职业道德,始终能够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护理水平。首先,需要对评价考核机制进行完善。对不同层级护士的评价考核标准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同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落实考核工作,真实反映护士工作情况,从而为护士管理工作的改善和优化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为升降级程序的执行提供主要依据。其次,需要对升降级机制加以完善。由于医院护士分层管理体系已经明确,各层级尤其是高层级护士人数基本上已经确定,不会变更,因此涉及到高层及护士的升降级通常需要审慎考虑。根据考核结果,让考核合格的高层及护士保留原位,而考核结果不合格则需要降到下一层级。与此同时,医院需要对下一层级护士进行考核,将考核不合格的护士降到更下一层级,并在考核合格的护士中进行综合选拔,让其能够晋升到上一层级。
3.5 加强护士培训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士对工作的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对护士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护士培训十分有必要。分层管理模式下的护士培训主要分为一般培训与考核培训两大类,其中一般培训又可以分为基础培训、专科培训及管理培训三方面[6]。基础培训是对基础护理知识及操作进行培训,主要是针对低层级护士;专科培训和管理培训则主要是面向高层级护士,更加强调专业性和管理型;考核培训则是根据考核结果制定合理培训方案,针对护士岗位能力的不足之处进行培训。
4 结束语
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能够从多个方面促进护理质量提升,并能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构建更加和谐的护士工作氛围。医院应当充分意识到分层护理的正面意义,并积极尝试和应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以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提高护士管理水平,促使护士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同时营造更加和谐的护理氛围,为医院长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