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康复治疗进展
2020-12-27罗锡保
罗锡保
(广西壮族自治区江滨医院,广西 南宁)
0 引言
颅脑损伤已然成为了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死亡概率最高的疾病,颅脑损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损伤,位居创伤类疾病的第二位。颅脑损伤后既有局灶性症状(偏瘫、失语等),又有全面性脑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昏迷等。颅脑损伤可能引发意识障碍、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等功能障碍,但仍可采取康复治疗手段及新康复技术予以恢复,通过锻炼颅脑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等,可积极促进病情转归,恢复患者正常的生活状态和水平[1-3]。目前,各类新康复技术也在颅脑损伤康复领域被逐步应用起来,以积极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1 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种无创神经电生理技术。李楠等[4]利用低频rTMS可刺激因颅脑损伤而造成脑外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右额叶背外侧,并通过时变磁场进行综合性调节,在颅脑损伤患者的大脑皮质发生作用,进而对感应电流起到诱发的效用,同时不停影响着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内代谢与神经活动,以起到促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Zewdie E等[5]发现低频rTMS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等,证实经颅磁刺激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有实际效用。
2 减重步行训练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由动力平台、减重系统、一个与腿部或足部相连的驱动装置组成[6]。可通过计算机来对平台步速实行控制调整,在步行时使患肢产生正常运动模式。李一等[7]证实此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对称性和平衡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脚踝关节控制能力等。
3 音乐疗法
音乐疗法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患者在音乐治疗师的协同下,通过设计音乐行为增进身心健康。Paola Indovina等[8]依据颅脑损伤患者喜好选择的音乐类型综合5~10首歌制成音乐处方,依照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予以评估,证实可逐步恢复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9]。
4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习得性废用”的形成及其矫正过程,其理论来自于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可用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上肢功能,以助于患者形成养成性的矫正上肢功能障碍习惯。宋超等[10]将强制性运动康复治疗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运动治疗计划中,证实强制性运动对颅脑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康复有切实性效用[11]。而且强制性运动疗法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和失语等情况均有所调节,可借助生活环境和局部训练方法,在限制健侧上肢的情况下,将患侧上肢保持重复性、强制性的使用状态,以便于改善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加之,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的人数呈现比例式增很长,强制性运动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中,同时还可对局部手肌张力障碍进行积极性调节。
5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及硬件设备,创建1种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等手段所感受到的虚拟环境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强化患者对训练动作的认知。程元元等[12]采用D-BOX和Reo Flex 100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蝶和科技有限公司)对颅脑损伤患者实行康复训练,经康复训练记录数据证实VR技术能够改善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13-14]。
6 动态平衡训练装置实行康复治疗
动态平衡训练装置可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不同的安全训练环境及不同水平的平衡训练条件,帮助颅脑损伤以定量化和程序化的动态平衡训练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效率,完成训练目标,调节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周小燕等[15]为颅脑损伤患者制定了结合动态平衡训练装置的康复训练方案-动态平衡训练装置结合计算机游戏,帮助颅脑损伤患者实现定量运动和训练目标,经证实,此装置可全面提升颅脑损伤患者的平衡训练效率及水平[16]。
7 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
康复机器人本身可以提供运动动力,可通过辅助运动的方式,提供肢体运动的神经反馈刺激。颜逗逗等[17]通过机器人辅助运动方式刺激肢体运动的神经,提升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重塑水平和步行能力、上肢功能运动能力,经证实,康复机器人对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提升效果[18]。
8 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康复治疗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19]。Mao Chaoqin等[20]证实,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全面改善上肢功能活动能力,缩短颅脑患者的住院康复时间。
9 结束语
目前以认知康复为中心的综合康复治疗为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主要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康复治疗手段被运用于颅脑损伤患者,虽然其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各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