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薹韭韭蛆绿色防控技术*
2020-12-27程志超姜汉舜薛大忠
程志超 姜汉舜 薛大忠
(1.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淮安223400;2.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淮安223400)
薹韭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其胡萝卜素含量远高于番茄、黄瓜和大白菜[1],含有的芳香物质能增进食欲,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薹韭还可辅助治疗皮肤粗裂、夜盲症、干眼病及便秘等,有消肿止痛、消炎灭菌等作用。薹韭是江苏省涟水县部分地区的特色蔬菜品种,对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薹韭种植年限的延长,韭蛆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严重影响了薹韭的产量和品质。现将薹韭韭蛆绿色防控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1 形态特征
韭蛆幼虫体细长(长6~7 mm),头部黑色有光泽;成虫体细长,长度2.0~5.5 mm,黑褐色,头小,复眼黑色半球形,触角丝状16节、有微毛,前翅前缘脉及亚前缘脉较粗,足细长褐色,腹部细长、8~9节,雄虫腹末有1对钳状抱握器,雌虫腹末粗大,并生有1对分支的尾状物;蛹初期黄白色,后转黄褐色,羽化前呈灰黑色,头黄色有光泽。
2 危害症状
韭蛆属双翅目眼蕈蚊科,主要危害葱蒜类蔬菜,给薹韭带来毁灭性的伤害。韭蛆主要以幼虫群集在薹韭的鳞茎和柔嫩的茎部,咬破表皮,咬断新根,轻则导致植株生长细弱、叶片枯黄,重则导致薹韭鳞茎和顶芽腐烂,造成薹韭缺株断垄,甚至大片枯死。
3 发生特点
韭蛆以老熟幼虫在薹韭鳞茎内及根际3~4 cm深的土壤中越冬。越冬幼虫即将化蛹时逐渐向地表活动,在1~2 cm表土中化蛹。春季、秋季主要危害韭薹嫩茎,夏季主要危害薹韭鳞茎,大棚栽培危害期较长。韭蛆成虫喜在阴湿弱光环境下活动,对葱蒜类气味有明显的趋性,可多次交尾,上午9~11时为交配盛期,下午4时至夜间栖息于土缝中。交尾后1~2 d产卵,主要产于薹韭基部或土缝中,产卵多成堆,每头雌虫产卵100~300粒。幼虫孵化后便分散,先危害韭株叶鞘、幼茎及芽,而后将茎咬断蛀入其内,并往根茎下部危害。土壤湿度(3~4 cm土层含水量15%~24%时最为适宜)是影响韭蛆孵化和成虫羽化的重要因素,土壤过湿或过干均不利于其孵化或羽化[2]。
4 绿色防控技术
应根据韭蛆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点,结合田间监测及时做好预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选成本较低、效果较好的防治措施组成配套技术,实现不同防治技术的优势互补。优先选择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尽量减少药剂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4.1 农业防治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多年生薹韭,春季萌发前扒土晒根,5~6 d后幼虫即可晒干致死;合理轮作,避免与大蒜、大葱、洋葱等作物连作,薹韭种植5年后可与非百合科作物轮作1次,最好实行水旱轮作;及时清除病叶、枯叶、残叶和田间杂草,并带至田外集中深埋;根据韭蛆幼虫喜潮湿的特性,适时调整田间湿度,破坏韭蛆的生存环境(大棚薹韭田可分别于10月下旬和翌年3月初灌水,薹韭生长期滴灌补充水分,保持土壤表层干燥,营造不利于韭蛆成虫产卵的环境条件,从而降低虫口密度;夏季高温期适当少浇水,保持土壤干燥,降低越夏虫口数)。
4.2 物理防治
(1)设置防虫网:大棚通风口设置40~60目防虫网,及时修复破损的防虫网,严防韭蛆成虫迁入大棚。(2)悬挂黏虫板:田间悬挂黑色或黄色黏虫板,黏虫板的悬挂高度应与薹韭持平或略高于薹韭顶端。色板上方应加挡板,避免水滴影响色板的黏度。色板黏性下降时应及时更换。(3)灯光诱杀: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大棚内安装1盏/667 m25 w普通日光灯或专用诱虫灯诱杀韭蛆成虫,灯下30 cm处放置装有糖醋液或水的盆,夜间开灯诱虫[3]。(4)糖醋液诱杀:用糖、乙酸、无水乙醇和水按体积比3∶3∶1∶80配制糖醋液,在韭蛆成虫发生期将装有糖醋液的盆置于棚中,放置密度10盆/667 m2。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 d左右更换1次。(5)高温覆膜:高温覆膜可杀死韭蛆的卵、幼虫、蛹和成虫,还可兼杀蓟马等其他害虫。春季青韭收割(留茬不宜过长,与地面持平)后,选晴天用厚0.10~0.12 mm的无滴膜覆盖地面,膜四周超出田块边缘50 cm左右,并用土压盖严实,密闭大棚膜,尽量提高棚内温度。待膜内5 cm深土温达到40℃且持续超过3 h即揭开薄膜,随后浇水促进缓苗[4]。若遇阴天,土壤温度不足以杀死韭蛆时,可延长覆膜时间,以确保5 cm深土温达40℃以上。
4.3 化学防治
可用1%苦参碱粉剂500倍液或3.3%阿维·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灌根防治,每月灌1次,或用48%噻虫胺悬乳剂200 mL/667 m2兑水后顺垄灌根防治,也可用高压喷雾器顺垄喷10%灭蝇胺水悬浮剂90 g/667 m2防治。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按照药剂规定剂量使用,并遵守安全间隔期要求,不同种类农药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