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养生理论对于降低心理压力的指导作用

2020-12-27闫敬来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形神心神素问

刘 铭,闫敬来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030619)

心理压力也叫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是由于个体在生活和工作适应过程中,由于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1]。随着经济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渐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增高,改善心理状态备受关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医理论中有很多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2]中提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养生,即调摄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及“保生”[3],是通过研究人类生命规律,探索衰老机制,以健益身心的理论。根据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指导生活方式,将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1 天人相应,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人相参于天地,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生长进化过程受到了自然界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只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适应自然环境,使身体与自然相协调,并根据四时气候特点调节情志,保持健康平稳的心态,才能降低心理压力,达到身心健康的追求[4]。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2]。春季阳气上升,万物复苏,大自然呈现生机勃勃的态势,人要顺应春季生发之意,夜卧早起,抒发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精神方可焕发生机;春应于肝胆,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春季顺应肝木升发之气,方可更好地适应外在环境。夏季万物繁茂秀美,植物开花结果,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人体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应当晚睡早起,合理减少睡眠,不要厌烦夏季长日,更不应该发怒,保持情志愉悦,精神饱满,以应夏日万物华实之候。秋季万物成熟,秋风劲急,地气清肃,应该早睡早起,转变夏日旺盛状态,保持精神宁静,以平和的心境处事交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冬季天寒地冻,万物闭藏,应该早睡晚起,适当减少运动,保养阳气,使神志藏于内,安静自若,冷静处事以顺应冬日之生机潜伏,保养肾精,蕴藏精气而不外泄,精充而气血得养。

2 形神兼养,保养正气

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障,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形旺神亦旺,形衰神亦衰。形与神互为矛盾又相互促进,动以养形,静以养神,通过锻炼身体,按摩保健使气血充足,经络通畅,形肉充实,以形为体,以养神用。四时有不正之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言“避之有时,恬淡虚无”方可“真气从之,精神内守”[2]。通过调节心态,保持思维敏捷,处事不惊,以应对外界各种不良影响;神为形之主,心为神之主,因此保养心神,适度用神,避免过度熬夜劳作,方能使神气充足,精神内守而提升自身应对能力。在生活中做到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过悲过喜过怒,任何过度的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健康。除调节情志外,还当兼顾体育锻炼。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说过“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现代运动医学研究表明每周3 次及以上、每次超过30 min 的体育锻炼,对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以及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着积极的作用[5]。有研究表明适宜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心理应激引起的相关激素水平的升高,以减缓压力,改善心态[6]。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实现形神兼养,达到形充神养的健康状态。

3 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化气,气生血,肾精充足,则气血化生有源;血养神,心神得以充养,则情志活动调畅,精神状态良好,心情平稳怡然;神御形,即心神充养可使形体强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等问题日益突出,长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肾精、肾气受损,气血不足,心神无以滋养,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引起情志异常,不能很好地应对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不能积极面对挫折与挑战。因此制定实施良好的作息计划,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药食补肾,使肾精充,肾气足,则心神得养,精神旺盛,方能更好地应对外界压力,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脾胃为后天之本,“调养脾胃”主要通过合理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进行调节。饮食为民生之本,健康的饮食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情愉悦。李东垣《脾胃论》明确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胃不足,难以运化,湿浊中阻,中焦气机不畅,肝气难以疏泄,气血难以化生而上养于心;心神难养,神气不足,肝气郁滞,情绪欠佳,对生活工作难以保持平和心态。调养脾胃,应当避免纳入过多生冷辛辣油腻之物,避免纳食过多、过晚,降低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食用量,降低胃肠道负担,改善脾胃运化功能,使中焦气机通畅,气血得以荣养。脾主四肢肌肉,运动有助于改善脾胃运化功能,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改善脾胃运化,可使气血充而心神得养,中焦气机通畅,改善情绪。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后天互资互助,气血生化有源,神主得养,五脏调和,情志得畅,方可更好应对各种生活及工作的压力。

4 把握“少欲”“守中”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2],这句话旨在告诉人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欲望,不要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不要过度焦虑,怨天尤人,应根据自身能力制定合适目标,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前进。《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到“……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2]。意即上古之人心中无过多牵挂眷恋,不去追名逐利而使身心劳累,在这样恬淡虚无的心境下,精神内守,邪气无法侵犯人体,身体就不会生病;而当今之人,内心忧虑焦躁,身体劳累,又不懂得顺应四时之气,违反寒热变化,又有虚邪贼风侵袭,邪气深入脏腑骨髓,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

“守中”是老子提出的,后世学者对于守中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为守中即是适度[7-8],也有学者认为守中即持守虚静之意[9]。适度或持守虚静,对养生和心理健康均有指导意义。守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欲望不要过度,保持恬淡虚无的心态,不过度焦虑,不过度自满,保持内心平静;其二,适度养生,以平为度,过则为邪,“节阴阳而调刚柔”,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养生,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可以综合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内外兼顾,只要有理有度,就可养“正气”而御“外邪”,形神兼养,既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又可以维持心理健康,从根本上改善身心状态,更好地应对环境的种种影响,降低心理压力。

中医养生理论历史悠久,历代医家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论述,例如嵇康的《养生论》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孙思邈《千金方》提出“养性”“食治”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对于中医养生理论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普及中医养生理论,运用中医养生理论的基本原则,指导人们合理饮食及运动,摆正待人待物态度,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调畅情志,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平稳恬淡的心理,达到形神兼养、内外兼顾的养生目的,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形神心神素问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意象、形神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
作画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