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

2020-12-27广东省中山市中心血站528400有红霞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献血者体位状态

广东省中山市中心血站(528400)有红霞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前来我站献血的18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为献血者以随机法分别归入研究组、对照组各94例。研究组男50例,女44例;年龄19~46岁,平均(28.57±4.62)岁;体重46~70kg,平均(59.28±4.15)kg。对照组男49例,女45例;年龄20~44岁,平均(27.98±4.82)岁;体重45~68kg,平均(58.43±4.21)k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献血者均接受常规献血护理,包括环境护理、提供献血资料等。此外,予以研究组心理护理,主要包含:①予以献血者献血相关知识宣教,使献血者明确,血液占到体重的7%左右,献血200~400ml对人体正常功能运转基本不产生影响。若献血者存在怕痛心理,可予以心理暗示,提示献血者献血过程出现的疼痛属于可忍耐范畴。若献血者存在担心感染等安全风险问题,可为献血者介绍献血所用设备、仪器、环境等,可指导其在旁观看献血流程,观察所用仪器的无菌性,提升献血者的献血安全感,降低献血者内心担忧。②为献血者采血时,工作人员需熟练、迅速使用采血设备,一次性穿刺静脉,同时指导献血者深呼吸,放松肌肉,并为献血者播放舒缓性音乐,保证献血者处于放松状态,确保采血工作的顺利展开。献血者献血完成后,应关心献血者献血后状态,询问有无不良反应,并提醒献血者先保持体位,待休息充足后放可活动,以防体位变动引发低血压,并主动告知献血者献血后饮食、运动等生活注意事宜,缓解献血者献血后内心的负性情绪。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以及献血者心理状态。献血反应包括轻、中、重度反应。采取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献血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定,临界值为50分,高于临界值则代表存在焦虑、抑郁症状,若分值较高,则代表焦虑、抑郁症状较为严重[1]。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为计数资料比,(±s)为计量资料,各以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反应比较 研究组献血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10.64%<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研究组焦虑评分(3 1.2 5±4.6 5)及抑郁评分(2 8.7 9±4.5 2),均低于对照组(54.67±3.12)、(53.18±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献血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结束后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反应,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因素较多,包括献血操作、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心理因素等,其中心理因素对献血者有着直接性的影响[2]。心理护理是一项针对心理状态展开的护理工作。在献血者正式献血前,需通过心理护理为献血者建立科学的献血观,使其正确认识到,科学献血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是极小的,并注意观察献血者献血前的状态,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如对惧怕疼痛的献血者,予以心理暗示缓解其紧张感;对担忧安全问题献血者,采用直接观察等方法树立安全感,增强献血者对献血工作的支持,使其搭建献血信心,降低负性情绪。献血过程中,应当以娴熟的技术减轻患者对献血的担忧,并通过深呼吸指导,引导患者放松身心,减轻负面心理情绪的影响。同时,献血完成后,应当主动关心献血者,指导献血者保持体位,防止体位变动过快引发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并予以生活指导,以优质的护理服务降低献血者的不良情绪。

本项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心理护理后,研究组献血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10.64%<2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波动不利于献血者正常献血,采取心理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及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内心状态较为稳定,可使献血者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献血,进而有效抑制献血反应,维护献血者身体健康。同时应当注意,在开展心理护理工作中,应当以温和、亲切的态度面对献血者,详细解答献血者的疑问,搭建与献血者之间良好的沟通桥梁,为开展心理护理打下较好的关系基础。

综上,为献血者应用心理护理有助于降低献血反应,保持献血者心态平稳,具有较强的推荐运用价值。

猜你喜欢

献血者体位状态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热图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