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
2020-12-27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牛艳娜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牛艳娜
近年来,血小板输注方式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中,且成为目前临床中治疗各种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关报道表明[1],慢性血小板患者常需要接受多次输血治疗,有30%~7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有输注无效以及紫癜的情况出现。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2],输注次数越多,患者的输血量则越大,其机体中极易有血小板抗体出现,提升抑制现象以及输注无效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特抽选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80例反复输血患者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明确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其详细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于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反复输血患者中,80例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8年2月入院。上述患者中包含42例男性和38例女性;年龄最大值为57岁,年龄最小值为24岁,年龄平均值为(47.93±5.26)岁;输血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为31次,输血次数平均值为(12.43±1.96)次;依据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占16例,占比为20.00%,急性白血病患者占20例,占比为25.00%,慢性白血病患者占10例,占比为12.50%,恶性淋巴瘤患者占13例,占比为16.25%,消化道出血患者占10例,占比为12.5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占11例,占比为13.75%。上述患者的输血次数均在3次及以上,属于随机血小板输注者,经过实验室诊断和临床专家诊断确诊者,均对研究知情并且自愿加入,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选取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筛查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剂盒,血型血清学检测工作由离心机完成。医生可开展血小板抗体筛查工作以及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严格遵照说明书内容开展所有检测工作,采集所有患者5ml新鲜全血,开展离心操作以后取上清液放置于温度为-20℃的环境中储存待检。借助制备机采集患者的血小板,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所采集的血小板,在稀释工作完成以后,保证血小板悬液浓度在50×109/L~150×109/L以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不同输血次数(3~5次,≥6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和起效率,记录并分析不同输注法的起效率。起效即为患者接受输血治疗1小时以后,其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在7.5×109/L以上,或输注24小时以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在4.5×109/L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使用SPSS22.0处理,所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起效率均用“%”表示,数据间比对用卡方检验。若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 输血次数为3~5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25.00%明显较≥6次患者55.56%的低,P<0.05。
2.2 输血次数为3~5次患者的输注起效率为68.18%,≥6次患者的输注起效率为58.33%。
2.3 本次研究中血小板抗体筛查为阳性患者例数为31例,分别为上述患者开展随机输注和同型交叉配型输注治疗,发现配合交叉配型输注治疗的有效率80.65%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的9.68%,P<0.05。
3 讨论
血小板输注手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不断进步与推广于临床治疗中,逐渐成为临床中较为常用且有效性较高的一种输血治疗措施,该项治疗措施对临床当中由于血小板数量不足所致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可观[3]。临床中多数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均有多次输血史存在,说明多次输血同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联。疾病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或者紫癜现象发生。随着医疗水平提升,免疫学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可能同血小板同种免疫有密切关联[4]。从患者人群的程度上而言,有多次输血史存在或者有血小板病史存在的患者人群中,均可能有血小板抗体出现,此外,输注次数同患者机体出现血小板抗体亦存在密切关联,次数越多则抗体增多所致的抑制现象发生率越高,输血无效率越高[5][6]。
本次研究中,输血次数≥6次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3~5次患者,输血次数越多,则患者的机体出现血小板抗体的可能性越大,常属于同种免疫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的根本因素。血小板输注无效、减少等均为血小板抗体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血小板输注无效和临床疗效欠佳均可将血小板输注治疗的工作难度提升,使得患者有疗效不理想甚至无效的情况发生。分析导致血小板抗体出现的原因,可能与血小板抗体因素、免疫因素有关[7][8]。血小板表面有HLA-Ⅰ类抗原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存在。经过反复输注治疗,可提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一旦这一抗体出现,可减少血小板的数量[9][10]。由本次研究可知,输血治疗为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抗体的重要因素。研究中同型交叉配型输注起效率显著高于随机输注,表明同型交叉配型输注方式可以将无效输血的概率降低,对输注的有效性给予保证,同时可以将临床中血液资源浪费的现象减少。
综上所述,临床医务人员针对反复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当将血小板抗体筛查工作力度加强,及时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结合产生的血小板抗体开展血小板配型工作,将输血治疗的有效率提升,同时减少血液资源浪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