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的效果观察及满意度影响分析
2020-12-27肖莉雯
肖莉雯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急诊科,上海)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患病人数较多的常见危重疾病,主要是指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2],病死率较高,且预后欠佳,为挽救患者生命,需尽早给予其有效救治,为保证抢救工作高效、顺利开展,在抢救期间中还需开展高效率护理工作[3]。由于常规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较被动,主动性不够,导致护理工作效率欠佳,故有必要优化护理流程[4-5]。为探究急诊护理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我院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随机将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96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8 例)、实验组(48 例)。
实验组48 例患者年龄为54-78 岁,平均(60.75±5.46)岁,男女分别为28(58.33%)、20(41.67%)例;患病时间为5 至38h,平均为(19.24±2.61)h;疾病类型:23 例腔隙性,25 例单灶性。
对照组48 例患者年龄为53-77 岁,平均(60.80±5.51)岁,男女分别为27(56.25%)、21(43.75%)例;患病时间为6 至37h,平均为(19.30±2.58)h;疾病类型:22 例腔隙性,26 例单灶性。
1.2 方法
对照组48 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流程,接到急诊电话后,通知急救部门赶往现场,护理人员按照医师吩咐给予急救护理干预,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到达医院后,除加强监测各项指标外,遵医嘱完成抢救工作。
实验组48 例患者应用急诊护理流程,具体为:(1)组建护理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挑选8 名具有5 年以上经验护士为组员,对其开展急性脑梗死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模拟演练,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2)院前急救护理:接到急诊电话后,2 分钟内出发,在赶往途中指导现场人员采取简单急救措施,如解开衣领、协助患者取平卧位等,到达现场后,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向家属了解患者病史情况,协助医师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并快速检查患者,评估患者是否存在溶栓禁忌证,同时,注意安抚患者,并通知对应科室做好接诊准备。(3)转运护理:在转运途中除加强监测各项体征指标外,还需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若合并其他病症,应尽早给予干预,若患者存在剧烈疼痛感,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干预。(4)院内急救护理:到达医院后,将病情评估结果及患者病史信息告知专业医师,由专业医师再次评估病情,按照“先抢救,后挂号、缴费”急诊流程开展抢救治疗,完善各项检查,如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CT 等,确定患者无溶栓禁忌证后,立即通知科室做好溶栓前准备工作,如准备好冰帽、溶栓药物、心电监护仪等。在溶栓前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简单宣教,以增加其配合度,并及时安抚患者或家属不良情绪,配合医师完成溶栓治疗工作。(5)急救后护理:抢救结束后,将患者推回普通病房,告知家属康复注意事项,给予其饮食建议等,待病情稳定后,加强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工作。
1.3 评估指标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预后评分及满意度。
满意度:选择自制问卷(总分100 分,护理内容30 分,护理流程20 分,工作能力20 分,服务态度10 分,护理结果20 分)进行评分,统计中评、好评占比和,其中≦60 分、61-89 分、≧90 分分别表示差评、中评、好评。
预后评分[6]:使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计分制为1-5 分,5、4、3、2、1 分分别提示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性生存、死亡)进行评估,评分越高,则预后越佳。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行χ2检验、t 检验,以P<0.05 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预后评分
实验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预后评分分别为[(0.72±0.23)min]、[(58.96±10.67)min]、[(4.55±0.21)分];对照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预后评分分别为[(1.62±0.30)min]、[(72.23±12.36)min]、[(4.02±0.16)分];统计发现,实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
2.2 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满意度
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1.67%(44 例抢救成功),满意度为83.33%(8 例 差 评,20 例 中 评,20 例 好 评);实 验 组 抢 救 成 功 率为97.92%(47 例抢救成功),满意度为97.92%(1 例差评,20 例中评,27 例好评);统计发现,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7.92%)略高于对照组(91.67%),但P>0.05,而实验组满意度(97.92%)较对照组(83.33%)更高,P<0.05。
3 讨论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以抗血小板、抗凝、溶栓等疗法较常见[7],且较多研究显示[8],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和救治时间存在紧密相关性,且溶栓成功率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溶栓不及时,故为改善患者预后,增加溶栓成功率,有必要缩短脑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因此,对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干预十分关键。
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上述护理流程中,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和开展急性脑梗死护理技能培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且护士长对各环节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促使各护士均能明确自身护理职责,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加上护理人员团队配合意识及抢救意识明显更强,进而有助于避免重复性工作现象,对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具有良好促进作用[9],同时,在上述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及护理服务意识明显更强,有助于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好评度。
此次研究显示,实验组分诊评估时间、急救总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提示开展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从而有助于缩短分诊评估时间,进而为患者争取更多的黄金抢救时间,对缩短急救总时间及改善预后具有良好促进作用。同时,数据显示,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7.92%)略高于对照组(91.67%),但对比无显著差异,出现上述现象很可能和样本研究例数较少有关,为确保研究结果有效性,有必要开展大样本研究。另外,数据显示,实验组满意度(97.92%)较对照组(83.33%)更高,提示开展急诊护理流程具有良好可行性,可显著增加患者及家属对整体护理工作的好评度。
陈春[10]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探析》一文中详细分析了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其以36 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比总抢救时间、分诊时间、护理满意率等指标其发现,观察组总抢救时间、分诊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通过研究其认为,开展急诊护理流程不仅可显著提升抢救效率,还可显著增加护理满意度。将本研究成果和陈春的成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均认为急诊护理流程的可行性较高,有助于缩短抢救时间。
综上所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分诊时间及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且满意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