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永生教授应用救心汤加减治疗心功能不全医案1则

2020-12-27樊春晖姜英泽黄永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0期
关键词:自汗莪术气短

樊春晖,姜英泽,黄永生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0 引言

心衰是指由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变化,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经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患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2],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衰患病率为0.9%,其中男性0.7%,女性1.0%,北方(1.4%)高于南方(0.5%),城市(1.1%)高于农村(0.8%),住院心衰患者病死率为5.3%。

心衰在中医中并无明确之病名。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脉经·卷三·脾胃部第三》书中记载“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3]。”《圣济总录·心脏门》一书中记载有“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4]。”《金匮要略》中亦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从心水病的症状说起[5]。古籍中虽提及心衰一词,但并非现代医学之心衰。心衰属于中医“心水”、“心胀”、“赤水”、“怔忡”、“心痹”“胸痹心痛”等范畴。现代医学治疗心衰主要依赖传统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6],难以彻底治愈。近年来,中医药在心力衰竭领域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优势和进展,为心力衰竭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7]。黄永生教授临床应用加减救心汤治疗心衰,收效颇佳,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概要

心衰之病,体用具损,气血阴阳虚衰,脏腑功能失调,心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瘀阻。心衰为心之气力衰竭,故病位在心,与肺、肝、脾、肾均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包括:气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标实包括:血瘀证、痰浊证、水饮证[8]。

黄老师认为心衰之疾多为心病日久所导致,亦有肺、肾之病久而及心者。其病机为心肾阳虚,肺肝血瘀。久患心疾,导致心气内虚,心阳不足,久而久之则心力乏竭,心气虚衰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行不畅,引起瘀血内阻,阻滞于肺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出现咳嗽、气喘等病象。同时久患肺疾也可影响心。“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即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肺朝百脉、主治节”能促进心行血,使得血液正常运行,即符合于“气为血之帅”。而联结心肺的中心环节在于宗气,宗气是由脾胃运化之水谷之气与肺吸入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之气。宗气具有贯心脉、司呼吸的作用,从而强化了血行与呼吸协调平衡。肺气虚(或)肺失宣肃均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甚则出现唇青、舌紫等瘀血之病象。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在于脾胃,贮藏在于肝,并且通过心肺以运行全身。心血瘀阻,阻滞于肝则见胁肋下痞块,阻滞于脾则见纳差。久患肾疾亦可影响于心,心与肾在生理上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包括水火既济,君相安位。水火既济:心火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则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资生心阴,则心火不亢。君相安位:心火为君居于上位,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心阳才能充足。肾火为相居于下,为阳气之根,神明之基,心阳盛则相火旺,二者相互影响。水火升降互济,共同维持人体机能的平衡[9]。久患肾疾,导致肾体受损,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上凌于心,在上出现心悸、唇青等症,在下则出现水肿、形寒肢冷,尿少等症,同时命火不足,相火不发,君火失于相火之助,使心阳不足,心气内脱,心动无力,导致血液行不畅,瘀血内阻而发为心衰[10]。

以上多种病因均可致心之体用具损,而致心衰。

2 治法方药

基于以上对于心衰病机的认识,黄老师运用救心汤加减而治疗。全方兼具温阳益气,扶正固脱,活血化瘀。药物组成为:制附子,磁石,炒酸枣仁,山萸肉,桂枝,甘草,生龙骨,生牡蛎,高丽参(或人参),丹参,砂仁,降香,三七,莪术,黄芪,白术等。方中制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救逆。入手少阴经,通行十二经络;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真阳虚散几脱,不宜轻用;引补气药,追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滋养不足之真阴……[11]”《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有“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汗多有亡阳、亡阴之殊,亡阳者身凉,亡阴者身热……凉亡阳者,宜附子与萸肉、人参并用;热亡阴者,宜生地与萸肉、人参并用)……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12]。”另加高丽参、龙骨、牡蛎、磁石、酸枣仁、山萸肉、桂枝、甘草,此为参附龙牡救逆汤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共奏收敛浮越之火,镇心安神,潜镇浮阳,收敛元气,固涩养阴之功。固涩救脱尤以山萸肉为重,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记载:“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因得木气最厚,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治肝虚自汗,肝虚胁疼腰痛,肝虚内风萌动;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13]。”张锡纯认为人之元气将脱,皆脱于肝,从肝气虚论脱证;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之兆也[14]。故盛赞山萸肉救脱之功。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山萸肉为救脱第一要药[15]。丹参、砂仁、降香、三七、莪术,此为丹参饮变化加减而来。重用丹参活血化瘀止痛;降香、砂仁调气畅中,三七、莪术更能治瘀血积久过坚硬者,数药相协,能使气血运行通畅,气调血和,疼痛自除。黄芪甘温,入脾、肺经,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止汗,又具养血之功,且通过补气又有助于生血,补气又可行血,气行则血行。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被前人誉为“脾脏为补气健脾的第一要药。”张锡纯谓其“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补益也[12]。”

3 医案

患者,男,62岁,2019年7月24日首诊,主诉:胸闷痛,气短2个月余。现胸闷痛,气短,乏力,偶有心悸,口干,手足心热,自汗,偶有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边尖红,体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浊腻,中有裂纹,脉沉弦细。心电图示:QRS额面心电轴左偏-32度。ST-T改变,偶发房性早搏。心脏彩超诊断提示:EF:33%,左房、左室增大,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主动脉瓣轻度返流。中医诊断:胸痹;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房性早搏,心功能不全。病机属心气(阳)虚衰,阴虚血瘀。治法:温阳益气,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处方:制附子15克,磁石30克,炒酸枣仁30克,山茱萸120克,桂枝1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高丽参15克,丹参30克,砂仁10克,降香10克,三七6克,黄芪60克,白术10克,莪术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石韦15克。10剂,水煎服,1剂水煎取汁450mL,每次口服150mL,一日服两次,早晚饭前服。嘱咐其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寒温,起居有常。

二诊:2019年8月13日。服上药诸症好转;胸闷痛,气短,心悸,乏力,手足心热明显改善,口干消失。尚有自汗,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边尖红,体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浊,有裂纹,脉沉弦细。心脏彩超示:EF40%,左心及右心增大,主动脉退行性变伴微量返流,主动脉弹性减退,二尖瓣及肺动脉瓣微量返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处方:上方加水蛭10克,蝉蜕10克,僵蚕10克,上方去莪术、防风、川芎、石韦。10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三诊:2019年9月5日。服上药;胸闷痛,气短,乏力消失。手足心热,自汗减轻,盗汗消失,咳嗽,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体青瘀暗,边有齿痕,苔薄,脉沉弦细。心脏彩超示:EF42%,左心增大,主动脉弹性减退,二,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微量返流,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减低,左室假腱索。处方:上方高丽参加至25克。10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四诊:2019年9月19日。服上药;手足心热,自汗减轻,咳嗽,纳眠可,二便调,舌淡体青瘀暗,边有齿痕,苔薄,脉沉弦细。心脏彩超示:EF50%,左房、左室增大,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低值,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处方:上方加莪术15克。15剂,水煎服,服法同前。

五诊:2019年10月16日。服上药;自汗明显减轻,咳嗽明显改善,手足心热减轻,余无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边尖红,体淡青,边有齿痕,苔薄,脉沉弦细。心脏彩超示:EF54%,左房、左室增大,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低值,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主动脉瓣轻度返流。处方:上方去三七、莪术。10剂,水煎服,服法同前。嘱咐患者此次处方服完后如无不适症状,即可停药。平时注意清淡饮食,合理搭配膳食结构,北方秋冬较冷,注意保暖。调畅情志,适当运动,预防复发,定期检查。

按语:本案例为中老年男性患者,胸闷痛,气短2个月余,乏力,偶心悸,口干,手足心热,自汗,偶盗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边尖红,体青紫瘀暗,苔中后薄浊腻,脉沉弦细。表现为心气(阳)虚衰,阴阳具虚兼血瘀,大有阴竭阳脱之趋势。针对病机治以温阳益气,扶正固脱,活血化瘀,方用救心汤加减。一诊后胸闷痛,气短,心悸,乏力,手足心热明显减轻,口干消失。仍然有自汗,盗汗,守原方,加水蛭,蝉蜕,僵蚕增强散结通络止痉之功。三诊时,胸闷痛,气短,心悸,乏力消失,自汗减轻,盗汗消失。说明阳虚得助,气阴两脱得固。守方加大高丽参用量。补益心肺之气,心肺之阴,补气养阴而不助热。四诊加入并加大莪术用量,配伍丹参,黄芪,西洋参等治体虚久瘀不消,以补消兼施。五诊时,血瘀之病象已不显,故去三七,莪术,仍守方继服10剂以作善后。

因心衰之疾较重,故此病案历时较长。但可以看出黄老师治病用药平稳且灵活,辨证论治,随证治之,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自汗莪术气短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气短到底短在哪里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温莪术引种贵州的表现与规范化种植要点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探讨莪术的栽培技术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