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毒邪学说”在湿疹辨治中的应用

2020-12-27向丽罗成浩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60期
关键词:外感丘疹学说

向丽,罗成浩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0 引言

湿疹(Eczema)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及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伴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1,2]。其发病人群广,且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域,其反复发作的特点不仅影响患者的食欲、睡眠、免疫力,而且易使患者感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对其生理、日常活动、社交娱乐、家庭等方面具有严重影响[3]。该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湿疮”“浸淫疮”等范畴[4]。笔者结合“毒邪学说”,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外感六淫毒邪侵犯人体,因“邪亢正虚”使机体随之失常而内生毒邪(即湿毒、热毒、瘀毒),内外两毒又协同致病。故“毒邪”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扶正祛毒”为其治疗原则。试阐述如下:

1 “毒”邪及内涵与沿革

“毒邪学说”按时间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秦汉时期对毒的认识仅局限于病因学说。如《说文解字》载“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其指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之物亦可统称为“毒”,如《广雅·沃韵》曰“毒,害也”。仲景认为狐惑病亦难出阴阳二毒之囿。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记“热毒、疫毒、湿毒”等26个毒邪之称[5]。该书以“毒”为纲论述临床诸病。如:“...阴阳毒...皆即死”、“汗不解...故变成黄”。该时期充分论述了毒与病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解毒、排毒疗法。明清时期吴又可在其《温疫论》提出了“疫者,感天地之疠气”,“疠气”即“毒邪之气”。徐延祚提出“万病唯一毒”、“六淫之邪无毒不犯人”等观点。其认为“毒为无形之邪,人为有形之物。无形之毒必乘有形之人,从而进一步产生一系列临床证候”,并进一步指出“有毒必会致病”。该时期论述毒邪多以外感瘟疫之毒为着力点。将“毒邪学说”进一步发展并趋完善。

当代医家在上诉基础上,推陈致新,对“毒”提出相关论述,对毒的认识进一步多元化、具体化。如当代王永炎教授认为“毒指脏腑功受损,新陈代谢紊乱,气机不畅,血停不运,体内的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胶结不化,进而损害机体的邪气[6,7]”,提出“毒伤”络脉的论述。屈静将毒邪分为病证、病理产物、致病因素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四种[8]。芦瑞霞言简意赅,将有害之物均称之为毒[9]。临证可根据其毒与正气相争所反映出的证候,将其分为外感与内生两大类。外感毒邪以“六淫”为首,还包括兽、药物、环境、食物之毒[10]。内伤毒邪常因五脏六腑失衡所生。如五志过极化火而成热毒、火毒,瘀血日久、血行不畅而成瘀毒,脾虚不运湿浊内蕴、日久形成湿毒[11]。内外毒邪常共同致病。

2 从“毒邪学说”论治湿疹

2.1 外感六淫毒邪是其外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百病皆由六淫所生”。故湿疹的发生与外感六淫相关密切。风为阳邪,百病之首。轻扬开泄,以致邪毒结聚肌腠,又因表不解,内不散,气血营卫不和,肌肤失养而致病。风邪善行好变,故湿疹常表现为瘙痒甚,发病面积广等特点。正如《外科心法要诀·胫部》所云:“湿疮乃风入肌腠所成”。湿邪四季可见,常因工作或居住环境潮湿所致。湿为阴邪,阻滞肌肤,气机不运,阳气郁闭,湿困于表而发病。湿性沉浊缠绵,故湿疹具有渗出、水疱、浸渍等皮损表现,病情日久难愈。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记载:“湿毒疮…疾雨,寒湿暑热困于表所致”。火热之邪为阳邪,伤津耗气,蕴蒸肌肤,肌肤失养,火不得发而致病。故湿疹常感肤表燥裂起屑,乏力,口干,便秘等症状。正如《外科大成》中道:“诸疮痛痒,皆属于火”。由此可知,湿疹病因以风湿热三毒为主。

2.2 正气不足是其内因

“正气”即维持人体健康发育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正常物质及功能的总和。首见《内经》,其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脏腑功能所生。亦有脏腑功能所消耗,处于人体动态平衡之中[12]。故正气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具有调节人体脏腑阴阳偏颇,抗病祛邪的功能。另一方面包含了构成人体生命正常活动的无形之品以及所化生的有形之物。如气、血、津、液、元阴、元阳、脾阳等[13],两者相辅相成。李立平认为正气和现代医学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14]。正气亏损,脏腑气化失司、阴阳失衡、脉络不畅。疾病常随之而生。“正气若虚,其邪必犯”故应时刻保持“五脏元真通畅”。赵炳南、朱仁康认为湿疹与“湿邪”关系最大[15]。湿邪易困脾。湿性沉降,脾阳升发受阻,无力运化,天癸失养,金失所生,水津不布。故谷不化赤,血不归经,气不运行,液不所养。正气所虚,邪气乃抗,此为湿疹的内在条件。

2.3 湿毒、热毒、瘀毒是其继发病理产物

外感“湿毒”首犯肺脾。肺主气、水之上源。毒邪致宣发无力,津液不布。湿性粘稠,易犯中土。脾受湿困,运化失责,灌溉失司。金土均受邪困,必继生湿毒,与外邪“湿毒”胶结,又可共同致病。因人体体质不同,湿毒或从寒化,亦或热化。《内经》云“阳气乃生命之根”,“湿毒”从寒化即为阴,阴盛阳伤,故气之温煦、推动等生理功能失常。易使少阴受邪,症见体倦,腰膝酸软,四逆。从热化为阳,易灼伤营分,症见烦躁,皮肤潮红,大便黏,口臭,病情日久难愈。上诉“毒邪”均可致瘀。湿停气滞,气无所动、血脉失畅,不通则瘀。寒毒善收,血流受困而瘀。湿热烁灼脉管,炼血为瘀。

3 从“毒邪学说”探索治疗湿疹

“毒邪”是湿疹主要病因,故“祛毒”为其治疗总原则。“毒邪”致病特点由其性质决定。两种或以上“毒邪”,内外毒邪常联合致病。临证时应审证求毒、结合分期、审视正虚,辨证施方。

3.1 首辨毒邪

“毒邪”临床见证有其不同。风毒证皮疹常表现为红色丘疹伴鳞屑、结痂,无渗出,瘙痒难忍,痒无定处,起病较急,舌红苔薄黄,脉浮。临床见证可选用荆芥、防风、薄荷等以祛风毒[16]。湿毒证皮疹以丘疹、丘疱疹、水疱为主,伴糜烂、渗出,全身症状常表现为腹满恶心,纳呆,口中和,舌淡苔腻,脉滑。临床见证可选用苍术、白术、陈皮等以祛湿毒[17]。寒毒证皮损色淡,见发热恶寒、气短、神疲倦怠,舌淡,脉沉。可选用麻黄、细辛、桂枝等祛其寒毒,危重可选用附子、干姜回阳救逆[18]。热毒证皮疹潮红灼热,可见烦躁口干,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数,临床可选用黄芩、栀子、丹皮、玄参清热滋阴[19]。瘀毒证皮疹增厚肥大,皮损暗红,常伴有色素沉着,全身症状常表现为毛发枯萎,面黑,唇甲青紫,舌暗紫,脉沉涩。临床见证可选用当归、川芎、红花等以祛瘀毒[20]。常见临证常见两种或以上毒邪,需辨何为其主,何为其客。治其主则,客者从焉。根据毒之不同、毒之多少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以达祛毒目的。

3.2 再辨病期

湿疹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21]:急性期初起部位小,呈对称性,皮疹呈红色,可见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和水疱;糜烂面较小,渗出较多,伴结痂,瘙痒;临床常用消风散加减治疗。急性期丘疹、水疱减退可发展为亚急性湿疹,该期皮疹呈暗红色,以小丘疹、鳞屑为主,伴少量糜烂,轻度浸润。瘙痒较明显;临床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慢性期常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病久不愈而成,皮疹多呈暗红色或灰褐色红斑,表皮增粗增厚,浸润或苔藓样变;局部干燥粗糙起屑,伴色素沉着或减退;临床常以凉血四物汤加减。

3.3 三辨正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疹是外感疫毒与内虚共同致病的结果,故在治疗中应时刻把握正气强弱。正虚以脾胃为主,故常应酌加健脾化湿之品,若阳虚体质之人,湿易从阴化,表现出一派阳虚之象,应时刻固护阳气,补气升阳为大法,兼顾其继发毒邪。反之阴虚体质之人,易从阳化,表现出一派阴虚之象,应生津养液,避免伤阴耗气。

综上所诉,以“毒邪学说”论治湿疹:四诊合参,审证求毒,继辨分期,审其正虚,最终潜方用药以达“扶正祛毒”目的。

猜你喜欢

外感丘疹学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得了丘疹怎么办?了解这几点治疗方式很重要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花露水治蚊虫叮咬?治标不治本!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旷云学说普通话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