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效果观察
2020-12-27刘玲
刘 玲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受到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该病病程长,病情反复,需长期用药,容易引发患者焦虑,影响预后[1]。据调查,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患者占全心衰患者的40.1%。其他欧美研究报道的心衰患者发生抑郁症率为12%~80%[2]。研究表明,在慢性心衰尤其是严重心衰患者中,合并抑郁的死亡率高于20%,患者发病时的心身痛苦,叠加沉重的目前的经济负荷,导致很多的患者出现自杀倾向[2]。本研究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差异及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开封市中医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2018年就诊患者)和对照组(2017年就诊患者)。对照组男3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2.01±5.48)岁,观察组男36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28±6.5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组患者均采取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科室护理人员均进行护理心理学培训,掌握护理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干预技能。心理干预包括支持疗法和音乐疗法,支持疗法包括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和谐护患及医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不良情绪,增加彼此信任基础上,让患者了解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成功的案例,增强起患者的信心。护理人员告知患者过度的负性情绪可能带来的后果,引起患者及家属对抑郁的重视,从而产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想法。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对照原因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组织病友之间的沟通分享,帮转患者找到应对的办法和技巧,每周组织两次病友活动,每次30 min,一般和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共同开展;音乐疗法主要为接受式音乐治疗,科室制定统一的音乐曲目及治疗实施办法,向患者详细介绍音乐疗法的目的和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及喜好选择音乐,包括改善紧张、烦躁的轻音乐和宁静乐曲(舒伯特小夜曲、天鹅湖、紫竹调、苏武牧羊等),改善乏力头晕的愉快乐曲(流水、阳春、自然声音等),改善失眠的抒情乐曲(催眠曲、阳关三叠、良宵、海滨之夜等),改善情绪低落的活泼乐曲(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喜相逢等)[3]。每两天一次集中训练,每次20~30 min,患者取舒适躺姿,闭眼聆听放松臆想。共干预4周。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PHQ-9)[4]评估抑郁水平,患者知情同意后在专职护士指导下由患者自填,其中小于4分定义为无抑郁情况,介于5~9分定义为轻度抑郁,10~27分为中重度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选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入组患者干预前PHQ-9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8±3.7) vs 观察组(7.1±3.1),t=0.50,P<0.05]。干预后,两组PHQ-9值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对照组(4.9±2.6) vs 观察组(3.5±1.9),t对照组=3.31,t观察组=7.98 ,t组间=3.48,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 紧张等不良情绪, 并且在个性化因素影响下,患者心理活动复杂, 对疾病的认知、 安全认知感均较低, 消极地面对治疗[1]。研究表明抑郁症可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住院日以及再住院率,也能加重心功能且升高心衰死亡率,严重影响这类患者的预后[2]。心衰合并抑郁的抗抑郁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干预等非药物治疗对心衰抑郁改善情况亦需进一步明确,尤其是对心衰症状的同步改善作用。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尽早开展心理护理干预, 则可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对老年患者的诸多负面影响[5],作为临床医护人员,目标不仅是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及不适,更需要关注及解决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2,5]。本研究表明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PHQ9值下降更多,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心衰患者的心理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心理护理干预可减轻抑郁疾病可让患者和患者家属积极配合心衰治疗,同样增加战胜心衰疾病的信心,可能起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的作用。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心衰患者并发抑郁的危险因素较为复杂,本研究未能针对患者的治疗药物及合并疾病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分组,导致可能有混杂因素影响干预结果[6]。下一步应依据现有文献研究纳入更多样本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抑郁的比例不容忽视,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抑郁情况,推荐在临床上重视并推广心理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