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27黄雪飞宫晓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人文院校人才

黄雪飞,宫晓慧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合肥 23005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培养方案、课题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1]。可见,创新创业教育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教育途径。在当前教育改革及其研究中,人文缺失、文化缺失愈发被研究者察觉和重视[2],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文缺失、文化缺失问题关注度较小。对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来说,多数研究忽视了人文素养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作用[3]-[4],对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1 安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以安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实践中较少有院校将人文素养课程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为:

教育思想理念方面,虽然人文缺失、文化缺失愈发被研究者察觉和重视,但较少在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理念中得到落实与更新。

培养目标定位方面,虽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但对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平台的重视不足,创新创业体系化保障不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文素养更是属于被遗忘或忽视状态。

课程设置方面,重视专业技能类及各种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人文素养教育类课程处于边缘地位,导致学生在人文情怀、文化常识、契约精神等方面素养缺失。

顶层设计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还有待进一步革新,有机的融合其他教育理念和实践。

2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2.1 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5]。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6]。2010年国务院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7]。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更是提出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评价,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8]。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2.2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提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9]。2015年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10]。因此,有机融合人文素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的要求,也是树立创新创业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实践。

2.3 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契机和创新实践

以安徽省为例,2012年提出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1]。2019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和影响力[12]。目前已有学者关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13]-[14],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15]-[16]。因此,对安徽省高职院校来说,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精髓的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是将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佳契机和创新实践。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3.1 创新创业人才价值观的引导与定位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外部环境挑战,各种思想文化冲击着主流思想与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向善向上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实践。

3.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与引领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其中,不仅能将契约精神、人文情怀、集体理念和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也能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相关人员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完善。此外,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使之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在此基础上加入地方特色文化引领教育思想,将助力高职院校人凸显创新创业才培养成就与特色。

3.3 创新创业人才素养提升基础与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不尽如意,这其中忽视人文素养是影响学生综合素养关键所在,也是限制高职创新创业人才长远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重视以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契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教育,并将其有机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在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和构建其优秀的人格魅力、浓重的人文情怀、向善向上的逻辑思维、高雅的艺术鉴赏力。这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创新的、人文的综合素养的基础与实践。

3.4 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驱动力与新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定位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层面上,还要综合考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文化战略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安徽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说,要以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总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宏观发展战略背景下安徽地方建设与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能在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驱动力与新路径。

4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架构

4.1 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理念

革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该契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及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德才兼备品质的培养,现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革新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思路。基于此,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特色、地域文化,将人文素养教育从边缘地位转为人才培养的显性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转为服务地方文化强省、人才强省的教育堡垒,转为服务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的实践前沿,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4.2 重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素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离不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的重构。

4.2.1 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顶层设计

以安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例,目标顶层设计上应实现基于安徽地方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与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相融合,把安徽地方特色文化与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实践等环节有机融合,使学生具有徽商文化核心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优秀文化品质,能够自主挖掘安徽特色文化、研判安徽及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并从中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所需的人文素养、视野格局、专业技能等。

4.2.2 构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在处于弱势地位的现状下,两者往往是各成体系,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发挥较弱。因此需结合学院特色,重构课程体系,以高效利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资源,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构建创新创业、人文素养相关课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管理的课程平台。引入诸如徽商文化、文化美学、传统文化教育等人文素养课程作为必修理论课,引入包含人文常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与政策等在内的人文公共课。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体系。利用好安徽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挖掘安徽文化资源。

依托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在挖掘安徽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打破固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院校、跨领域合作的一体化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

创建基于安徽和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注重人文素养和品格德行的培养,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水平,探索并完善服务安徽地方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一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

4.3 构建内外部支持反馈路径

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安徽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层面和范围较多,要想将其落地实施构建内外部支持反馈路径非常重要。

首先在外部支持层面,需教育领导层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获取政策及领导层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政策支持为安徽省高职院校构建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便利,如果能争取到省级及校级层面的教育政策支持,将保障该人才模式顺利落地实施。

其次,在内部支持层面,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扩大院级跨部门合作、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等是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安徽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其中,教师培养及教师队伍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跨部门合作是保障安徽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而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是安徽省高职院校推进融入人文素养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保障。

最后,内外部支持反馈路径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离不开调研分析的支持。因此,应做好创新创业人才的长期追踪调研与定期数据分析工作,掌握影响其发展的核心要素,掌握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构建能自革新的内外部支持反馈路径。

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在深度思考和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突出学校及地方文化特色,凸显人文精神,顶层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角度、多层面、多路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挖掘并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精髓,研究地方发展战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并在结合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革新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理念,重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转为服务地方文化强省、人才强省的教育堡垒,转为服务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的实践前沿,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综合素养高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人文院校人才
人才云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