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分析视角的六安明清老街景观设计应用
2020-12-27曹学莉
曹学莉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艺术学院,安徽 六安 237158)
街区设计如何真正做到在传承地方文脉及历史空间的情况下满足人们的生活观念与商业功能的转变,延续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并且符合现代城市审美需求,是一个需要我们考虑和正视的问题。目前,以文脉延续作为理论出发点的街区实践项目并不多,先前北京菊儿胡同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实现了传统文脉与现在审美的融合,南京市钟岚里片区的设计采用了空间重塑、功能协调等文脉传承方法,在街区建设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然而以历史老街的保护和传承作为文脉理论的实践少之又少。文章基于文脉分析和景观设计的角度,以六安明清老街为例,结合街区景观的设计策略和原则,探讨民俗文化在明清老街保护和重建中的应用。
1 文脉理论概述
建筑文脉主义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文脉主义的概念。对于历史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早期的《马丘比丘宪章》、《奈良真实性宣言》、《华盛顿宪章》等宣言也相继认可了历史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联,对于环境以及文化对于文脉的传承地位予以确认,对历史保护工作中的物质、精神环境给与了全方位的考虑。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文脉指的是历史进程以及某种条件下,人、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各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持续变化着的联系的总和,其中环境包括自然和建成环境[1]。建筑文脉和城市文脉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文脉研究方面,我国学者石坚(2003)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基于其特殊性以及必要性提出了保护区划定、分级保护以及修旧如旧等文脉规划策略[2]。孙俊桥进一步提出基于新文脉主义理论的工作实践要求:总结属于城市的历史经验和特色,形成文脉基础;协调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旧问题;更新理念应对旧城改造中的矛盾等[3],为本文明清老街景观设计中文脉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2 六安明清老街街区的景观设计与应用
2.1 明清老街历史沿革与风貌现状
2.1.1 历史沿革
六安是华夏文明萌发的地区之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民俗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毛坦厂小镇位于六安市金安区,曾经是大别山东麓的重镇之一。目前全镇人口总数约3万人。由于当地毛坦厂中学为代表的教育行业的发展,目前镇内有家长和学生为主的2.5万暂住人口。
历史上,受到战争和瘟疫的影响,成为了荒凉之地“茅滩场”。明统一后,朱元璋兴马政,毛坦厂又重新兴旺起来。明清老街是毛坦厂镇的一个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老街,位于毛坦厂镇中心。相传于老街始于明朝,长达3华里。清晚期曾任湖广总督的涂宗瀛入住毛坦厂镇,请来徽派的能工巧匠建宗祠和商铺,带动了老街的形成和发展。咸丰年间,老街成为当地私盐交易中心和商业节点。抗战时期,老街的商业进入鼎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交通不便再加上周围其他商业街的兴起,商业氛围走向没落。
2.1.2 文脉风貌
老街东西走向,现有保护区域面积8.6公顷,总长度1320米,宽在4-5米之间。老街和16条街巷交叉,呈鱼骨型。老街分为上街、中街、下街。目前约有2000余户居民,老人与儿童居多。其中上街和中街相连,一条主干道将下街与中街隔开,老街的街道主要是青石条与鹅卵石铺砌,留有旧时车辙的痕迹,临街拥有七百多家门面房,大多是一到三层,可分为二进式、三进式及四进式多种布局形式,前商后住或者下商上住。多为晚晴建筑,为红色铺板门、灰瓦、青砖、马头墙、风火墙、木雕石刻形成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明清老街的挑檐由撑拱支撑,有卷草、云或龙等纹样。
作为一条拥有三百年历史的老街,明清老街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留下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作为红色文化和商埠历史见证的建筑的尚家大院、见证文革发展历史和呈现地域宗祠建筑文化的建筑集宝堂、原张家店战役三纵指挥部的胡广会馆等,都是具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此外,老街还分布着古树和古井。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以兽医鼻祖元亨及纪念馆为代表的兽医文化,以新四军和三纵衣被厂故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以承古斋为代表的油纸伞文化以及当地的高考文化、春节文化。
2.2 明清老街现存问题
尽管老街风貌相对较好,就保护和发展而言,明清老街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保护方式不当,建筑文脉风貌受损。目前街道的重点保护单位,比如尚家大院、集宝堂、涂公馆也大多位于中街,十八根柱位于下街,但是这些保护的并不是很好,外墙和内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大多保护单位缺乏醒目的标识,容易造成人们的忽视甚至于破坏。而一般的建筑没有受到保护,拆迁、改建现象屡屡发生,下街部分未受到保护建筑损坏严重。目前老街主要以片区保护的方式为主,也致使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对破坏了建筑的原真性,上街出现了很多仿古和现代建筑。
第二,景观节点空间欠缺,街道基础设施和公共艺术品设计质量较差。节点的功能是让街道有机结合,从而呈现出完成的街区状态。街道作为一种线性序列有方向感和秩序感[4]。老街空间序列虽然有多处转折点,但是总体长度偏长,可供驻足的商业门店、景点、绿化景观较少。这样就会导致行人中途容易产生疲惫,目前除了涂敦堂院内有石凳可供休息,整条老街基本无可供休憩之地。街区中电线管线裸露,老街的灯为简单的白炽灯,影响视觉效果。另外,老街公共艺术品设计缺乏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老街石狮子不能体现老街文化特色。
第三,街巷对外交通功能较弱,部分街巷纹理和老街不协调。街道交通功能设施匮乏,缺少系统的交通标志、无障碍设计。支街的环境与空间形态被忽略,支街尽头与河岸线以及河岸线和老街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融通的关系。大多数街巷都呈现出一种无序和散乱的状态,以谭家油坊巷为例,两边生长着杂草,布满碎瓦片和碎石。
第四,非物质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手工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商业逐渐没落,传统的手工业文化也开始面临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老街油纸伞技艺传承困难,由于工序复杂等原因,两天才能产出一把,店铺运营困难。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上街的铁匠铺,这些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人看来己经不适应现代的生活。
2.3 明清老街的景观设计和应用
对于明清老街的景观设计,需要坚持前文提出的尊重老街历史文脉,物质精神文化并重,尊重人的需求,注重景观功能以及营造氛围等原则,带动老街的整体复苏。
第一,尊重老街文脉,科学规划,做好老街修复和和保护工作。老街的集宝堂、尚家大院等百年建筑需要结合其本身风貌,在材质、外形等方面进行修复;普通传统风貌建筑虽然达不到文物的价值,也需要定期修缮,可根据建筑肌理做适当的改造和设计;其它建筑,尤其是上街西闸口至北水井巷间多为新建建筑,应该从整治建筑的外立面出发,让风格和老街契合。改建过程中要注重风貌的延续,不能采用大规模的拆迁改建形式更新,要做到采用真实的旧材料或者相近的材料还原建筑的原本样貌。
第二,以人为本,创造节点空间,完善老街设施的功能性。街区的整体和细节的部署处理需要从人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对老人、孩童等特殊群体加以考虑[5]。结合东闸门水系环境,该节点可以以水体和高大树木为主要景观,少量添置一些小品雕塑,规划布局休闲、餐饮、文化等设施,打造小型的滨水公园。西闸门可设停车场和小广场,方便游客停车,也方便老街居民平时交流。上街南水井巷与老街交叉口以及下街的牛皮巷的节点空间可以考虑增加休息座椅,增加布置小假山、小花园和垂直绿化等,衬托老街的文化氛围。被拆除的建筑,可规划在原有拆除后未重建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地面铺装和构造灌木、乔木为主要景观,形成内部比较大的绿化空间,缓解老街高密度的布局形式,改善老街区的生态环境,也为行人提供了休息、驻足的场所。此外,改善老街设施,作为电线隐蔽工作,文物保护的标识、交通路牌、路灯、垃圾桶的设计也需要和老街文化契合,重点保护建筑物附近需要设置标识和介绍板。
第三,美化巷道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完善明清老街周边的交通体系。在街巷两侧以及旁边的建筑院落中种植乔木、竹子和爬藤植物,提升巷道的自然生机。对于铺装石板和鹅卵石的巷道,采用见缝插针式的绿化。在街区内部进行一定的梳理,打通一些主要的交通通道,增加老街与这些主要交通通道之间的联系,增加老街游览的趣味感。
第四,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并重,发展体验式文化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路线。毛坦厂镇古镇第一楼可以考虑发展成为茶馆或者剧院,花桓墙巷节点是整条街道中空间最大的节点,可以发展成为老街文化体验街,让游客体验亲手制作红伞或者制茶的乐趣。这样不仅保护了街区内现存的重要的文化体征,也有利于街区商业的发展。再者,实施自然文化与历史文化景区相结合的路线,老街附近还有石笋景区、皖西大裂谷等景点,通过发展多重旅游路线可以给老街带来客流。此外,可利用当地的高考文化氛围在老街规划带自修室的书店,吸引附近的学子前来看书、学习。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望促进吸引原先老街内的手工业从业者回流,打造非物质文化集聚效应。
3 结语
不同的城市乃至不同的街区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发展脉络和形态。作为拥有三百年发展历程的明清老街,对其风貌的保护、精神文化的保存以及复兴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城市街区现有问题和设计策略进行梳理分析,结合老街民俗文化和实际情况,将文脉理论和相关策略应用到明清老街景观设计中去,从创造节点空间、老街修复保护、设计环境小品、发展体验经济和多重路线等几个方面出发探索了对老街的保护,希望为历史老街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