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国外金融发展研究动态
2020-12-26王旦
王旦
【摘 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金融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目前国外有关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视角开展深入研究:一是从金融功能视角出发研究金融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影响渠道包括改善金融体系本身的功能、改善企业效率和政府金融项目等;二是从微观机制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借贷双方的特征;三是从传统金融与新金融比较视角分析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金融业发展趋势与挑战。文章对国外有关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金融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梳理,以期为我国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金融功能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7-0135-03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应用,金融与信息科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技术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和空间,提升了金融可得性,缓解了金融排斥压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关注信息技术引起金融发展变化及影响效应,进而形成一系列研究,一方面丰富了金融功能、金融发展、金融集聚、普惠金融、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为金融与信息技术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对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国外金融发展研究动态进行梳理与归纳发现,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对信息技术促进金融服务企业、产业、实体经济等作用机理、渠道和效应方面的探讨,具体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1 从金融功能视角出发研究金融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背景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外学者侧重从金融功能角度研究分析金融受信息技术冲击后金融业所带来的微观和宏观影响。田霖(2016)总结提到:国外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主要从金融本身的功能出发,互联网企业致力于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开展业务、提升效率及降低成本。互联网金融经济层面的4个方向:零售银行服务、分销渠道、机构观点和消费者观点(客户细分、满意度和忠诚度及产品接纳),即信息科技加速发展有助于金融从这些方面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众所周知,金融体系具有6项基本功能和两大派生功能,即清算和支付、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支持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源在时间与地域上转移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Merton,1995),以及政府宏观调控和促推公平竞争(Rajan&Zingales,2004),而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主要在于通过对某一项或者某几项金融功能的改善起作用。
1.1 通过改善金融体系本身功能改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质量
不少学者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提升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可得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Zeng Ming和Reinartz等人(2003)指出,互联网通过提高搜索效率、优化产品评估和提供便捷交易3个途径降低消费者成本,但不同产品类型、不同消费者决策阶段所产生的影响不同。部分学者采用案例分析验證金融功能的改善程度。陈龙(2016)回顾中国金融科技的演变历程发现,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比美国快得多。以“蚂蚁金服”为例得出金融科技在中国的成功不是来自最初的技术进步,而是金融与现实场景之间更好地融合,即场景化,场景化促进了技术、金融和现实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目标不是让金融变得更好,而是让金融更好地服务现实生活。Burtch等人(2018)研究以互联网众筹为代表的新金融科技产品市场机制,即在线众筹计划由于拥有众筹平台作为中介,投资者群体得以避免陷入风险而受到损失。Beck和Pamuk等人(2018)以肯尼亚的M-Pesa移动支付为例,构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结果发现拥有更高生产率和获得贸易信贷的企业家更有可能采用移动货币作为支付工具。移动支付通过提升创业者经营执行力、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资金被盗概率等渠道提升创业的绩效,最终促进企业增长和宏观经济发展。
1.2 通过改善企业效率提升改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质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可得性、商业模式等,进而改善整体经济发展质量。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Petersen和Rajan(2002)发现,美国的小企业与其贷款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信息革命背景下小企业的贷款受距离的影响越来越小,银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准确、更及时地获取和了解有关借款人的信用记录等,从而进行客观评估,而企业可从特定的贷方获得资金,提高金融业服务效率。Tillman Bruett(2007)研究发现,金融业在技术方面的进展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创立和投资小微型企业的新机会,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完全绕过中介机构,产生社会投资者、社区发展金融等创新,可为贫困地区提供新的融资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发挥其创业能力。此外,P2P网络借贷产品可通过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级、发放贷款,而不需要提供抵押物。Moenninghoff等人(2013)研究指出P2P金融的快速增长和服务范围的扩大可以缓解小微企业硬信息不足的劣势,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但也容易衍生金融风险,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金融监管非常必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改善企业的商业模式,提升创新和绩效。Charles和Stefan(2013)指出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经常交叉出现,两者存在本质联系。数字技术在客户识别、消费需求满足、企业参与价值交付和价值货币化方面影响商业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1.3 通过政府金融项目改善金融服务经济发展质量
Bill Gates 和Melinda Gates(2015)将移动银行列为未来全球四大突破性技术之一,认为移动银行服务将帮助穷人彻底改变生活。这一预测被学者证实,即信息科技发展促进政府发展多样化的金融项目以缓解融资约束,提升贫困地区金融可得性。Luiz等人(2017)利用巴西亚马逊地区创新的电子政府项目(在一个船上安装流动银行分支系统,以服务人口密度低、交通困难和获取信息和通信技术受限地区的河边居民)的调研分析得出,巴西地区人口发展指数区域不平等主要是由于巴西人获得金融机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投资信息通信技术和传播信息基础设施,能推进金融服务发展,改善金融包容性;而居民最低限度的金融教育对人民获取基本和简单的金融服务非常重要。尽管互联网金融能提升金融可得性,但依然在某些地方拉大了金融可得性区域差距。Gary A. Dymski(2009)基于OBrien在1992年提出全球金融一体化会带来“地理的终结”这一论断,通过银行分支机构地理扩张的历史研究发现,原本信息的传递与筛选有助于降低金融成本,但有形银行网点的扩张导致产品的差异化扩大,所在地区历史和制度背景决定了空间位置特性,进而决定了获取金融服务的价格,这也导致全球财富差距的扩大。因此,将国际、国家、区域的信息化金融项目相结合,更好地发挥金融的政府宏观调控和促进公平等功能。
2 从微观机制视角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借贷双方的特征
部分学者研究了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金融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和由此带来的借贷双方特征变化。在影响因素方面,T.Kuisma et al(2007)研究指出,互联网银行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接受和普及,但仍有消费者抵制该服务,究其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对变化的抵制、安全风险担忧、申请资质标准和使用体验的效率与便利等。Duarte 和Siegel等人(2012)研究发现,P2P金融更依赖贷款人在互联网呈现的大量信息行为数据(如潜在借款人的照片、借款频率与信用评分)等软信息来决定是否借款和借款多少。一般来说,可信度高的借款人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和额度更高,这与传统金融侧重收入、学历、财务报表等硬信息不同。Herzenstein等人(2011)构建了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模型,发现贷款人身份声明数量及其内容、信息的可靠性会影响贷款的可获得性,且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更有甚者,研究借贷双方的社交信用及评价媒介来分析信息科技对金融,特别是对借贷双方信息传递的影响。冯迈等人(2018)发现,越来越积极的社交媒体评论大大提高了比特币的价格,但比特币投资者不会被社交媒体愚弄。Jennifer和Michael(2018)借助P2P借贷平台的数据集,研究借贷双方沟通对融资结果和贷款绩效的影响,发现网络低成本的谈话导致P2P借贷者之间的理性羊群行为,借款人回应的数量比贷款人评论数量更有利于提高融资成功率,特别是当借款人信用评级较低时,这种沟通更为重要。贷款者之间影响取决于相互间是否分享积极或消极的评论,以及交流内容的丰富性,但贷款绩效无法通过社交互动进行预测。
3 从传统金融与新金融比较视角分析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金融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新兴的金融模式和金融业态,有关新金融发展研究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 新金融业态的形式
新金融业态一般是指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由信息技术带来新的金融形式和方式。Kuisma(2007)提出互联网银行包括互联网银行、实体机构、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無线应用协议、销售点电子资金转账及商户代理模式。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2016)将金融科技定义为通过技术手段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商业模式、业务流程和创新产品。
3.2 信息技术导致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的不同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Berger和Udell(2002)研究指出技术创新冲击导致贷款者会减少使用关系型贷款所存储的软信息,关系型贷款减少,而小企业贷款证券化由于具有贷款追索权而更容易被接受,技术创新冲击反而会增加小企业商业贷款的总额。Momparler等人(2013)将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金融服务活动;第二阶段为投资和风险管理活动。从服务、投资和风险管理3个方面研究美国领先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金融服务效率,结果显示,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高存款利率的优势,在第一阶段互联网金融比大多数分支银行效率要高,但在第二阶段,互联网金融与许多实体银行效率大致相当。同时指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积极完善业务模式,组建专业团队,减少不良贷款,提高效率。
3.3 新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与挑战
信息不断发展促使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优化,有学者对花旗银行和工商银行比较研究得出:①金融技术显著地改变与发展了金融业。金融科技有望颠覆传统银行业商业模式,迫使银行升级改造。②两者在创新战略、人力资源系统、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等都受到金融技术的影响,提出工商银行的“电动汽车”模式和花旗银行的“飞机模式”。其中,工行将金融技术应用于传统业务,而花旗银行则将金融技术看作引擎。③“技术实力”将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Zhuming Chen,Yushan Li et al,2017)。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机遇与风险并存,特别是金融监管的放松导致社会问题和成本增加。Gomber和Kauffman等人(2018)发现,许多金融服务业都在寻找通往成功商业模式新途径,寻求增强客户体验的创新,以实现服务转型,这被认为是一场金融技术革命;并指出可从“市场和竞争”与“客户体现”两大矩阵评估金融技术创新前景。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发生变化,例如开始利用支付加密货币、区块链和跨境支付等技术创新,创新使用社会媒体信息判断存贷服务、P2P借贷等。
4 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新方式、新方法,其效果明显。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在其《经济史理论》中分析指出“英国的工业革命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因为工业革命中使用的技术在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只有在出现金融革命后,工业革命才真正发生。英国能占据18世纪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正是源自大规模生产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新时期,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金融创新需求迫切,因此借鉴国外有关金融发展的新方法、新方向,为我国金融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Baden-Fuller C,Haefliger S.Business Model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Long Range Planning,2013,46(6):419-426.
[2]Beck T,H Pamuk,R Ramrattan et al.Payment Instruments,Finance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8,133:162-186.
[3]Bruett T.How Disintermediation and the Internet are Changing Microfinance[J].Community Development Investment Review,2007,3(2):44-50.
[4]Burtch G,Hong Y,Liu D.The Role of Provision Points in Online Crowdfund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8,35(1):117-144.
[5]Chen Long.FromFintech to Finlife:the case of Fi-
ntech Development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6,9(3):225-239.
[6]Duarte J,Siegel S,Young L.Trust and Credit:The Role of Appearance in Peer-to-peer Lending[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2,25(8):2455-2484.
[7]Dymski G A.The global financial customer and the spatiality of exclusion after the“end of geography”[J].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Economy and Society,2009(2):267-285.
[8]GomberP,Kauffman R J,Parker C,et al.On the Fintech Revolution:Interpreting the Forces of Innovation,Disruption,and Transform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
stems,2018,35(1):220-265.
[9]M Petersen,R Rajan.Does Distance Still Matte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R].NBER WorkingPaper No.7685,2002.
[10]Moenninghoff S C ,Wieandt A.The Future of Peer-to-Peer Fin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3,65(5):466-487.
[11]T Kuisma,T Laukkanen,M Hiltunen.Mapping the reasons for resistance to Internet banking:A means-end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
formation Management,2007(27):75–85.
[12]田霖.互聯网金融视域下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新动态述评[J].经济地理,2016,36(5):9-16,25.
[13]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中美金融科技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南方金融,201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