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对上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2020-12-26胡曲应
胡曲应,雷 媛
(1.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2.湖北省烟草公司黄冈市公司,湖北 黄冈 438000)
上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银行的健康运营,是保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的前提。但是,银行的往来业务往往存在风险,如果银行风险水平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自身的正常运作,还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1997年和2008年的两次大规模金融危机揭示了银行业承担过度风险的危险,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相关国际组织、政府和学者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外部驱动因素和内部驱动因素。其中,内部动机假设进一步分为产品风险假设和制度动机假设。产品风险假设是指金融产品过度创新引起的金融危机;制度动机假设是金融机构由于自身的管理问题引起风险水平的提高。本研究认为产品风险假设更关注外观,而制度动机假设则关注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由于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间接导致了整体金融体系的失衡。所以确保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的平稳运营,促进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目前,上市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自身风险问题,以确保其顺利运作。因此,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控制,对完善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目前,公司治理的定义是指公司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等各责任主体,保证各责任主体独立运作及相互监督,构建有效的决策机制,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
有部分学者曾质疑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是否能够应用于上市商业银行这一特殊的主体。尽管存在很多争议,但仍有大量证据支持所有权结构和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例如执行激励和董事会制度仍然在银行公司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研究主要从所有权结构、董事会和执行激励方面来探讨公司治理与银行风险控制的关系。
(一)上市银行股东治理视角
从上市银行股东治理视角,观察银行风险的变化。此项研究在国外起步较早,早在1997年Merton就提出了著名的“道德风险假说”,即商业银行中股东是其风险水平的主要控制人,股东有机会参与到风险决策,以最大化地实现自身权益[1]。但是,Magalhaes et al认为“道德风险假说”不一定成立,股权的分散或集中时,会对银行的风险水平产生不一样的影响[2]。国内学者李维安发现,虽然大股东可以监督和激励银行经理[3],这对银行业绩有利,但往往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了银行风险。吴从根发现,银行在股权集中度相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性质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影响[4]。
据此可发现,“道德风险假设”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当股权相对分散时,商业银行更容易控制,防止股东决策时为了个人利益作出逆向选择;当股权比较集中时,持股比例较大的股东将放弃有可能导致过度风险的决策,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因此提出假设1。
假设1: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水平处于倒“U”型关系。
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东如果是政府背景,在公司治理上将会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它更有可能放松预算限制并最大化地实现社会福利,因此风险很高。基于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如果第一大股东是政府或国有法人,则银行承担的风险更大。
(二)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视角
目前,从上市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在董事会规模方面,Changanti、Eisenberg等的实证研究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机制,这将增加银行风险[5]。但是,也有大批学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Simpson和Gleason认为,董事会的规模较大,可以充分采纳各位董事的建议,保证决策结果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小规模的董事会更容易受到控制,不利于科学有效的决策[6]。
国内在这个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刘银国等研究表明,随着上市银行董事会的不断完善,董事会规模的扩大和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对减少银行业务风险有显著影响[7]。然而,一些学者发现,董事会规模对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8]。郝臣和崔光耀等利用中国公司治理指数(CCGINK)建立了一个小组模型,发现独立董事和高管持股比例与银行风险水平呈负相关,而其余指标与风险承担没有显著关系[9]。
董事会规模过大,容易导致无效的决策和控制机制,并会导致部分股东追逐私人利益。而小规模的董事会有利于更好地监督董事,并增进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交流,但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3。
假设3:扩大董事会规模有利于降低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就董事会的独立性而言,由于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较强,能够在决策时发表决策有效有利的建议,从而确保产生利于企业运营的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4。
假设4: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有利于降低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三)上市银行高管薪酬激励视角
高管薪酬激励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内容,Schreiber的研究发现,高级管理人员拥有固定的薪酬,那么他们在管理决策时会减少其承担风险的机会。然而,一些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但当高管获得某些股票期权或额外奖金时,会增加银行的风险[10]。
国内学者从高管薪酬的角度来研究银行风险,得出与国外学者相类似的结论。曹艳华和牛筱颖发现,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的风险水平呈负相关[11]。魏华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2]。
较高且固定高管薪酬激励政策会使管理层减少激进冒险行为,但也会降低其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大多数公司会采用基本工资加奖金或者股权激励来控制管理层,使得高管人员将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结合来管理公司。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高管的持股比例的数据可用性较差,本研究未分析管理层持股对银行风险水平的影响。因此,主要研究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故提出假设5。
假设5:积极的高管薪酬激励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水平。
国内外学者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成果。但是,可能由于年份数据不同的原因,研究结论尚不一致,这些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共提出了5种假设,手工收集样本银行的数据并借助实证研究方法来论证上述假设。
二、数据变量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样本
选择2017年上市的14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2007—2017年的数据来自国泰研究数据库和世行年度报告。使用的计量工具为SPSS23.0。
(二)变量定义和模型设计
1.变量设计
考虑到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利用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来衡量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原因在于:第一,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是银监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指标,比较符合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第二,破产风险法和市场法是针对要研究的样本,数量有一定的要求。因此,首先将不良贷款率作为解释变量,然后根据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选择5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选择的控制变量涵盖了宏观及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变量(EV)包括GDP增长率(GDP)和通货膨胀率(CPI)。微观层面变量(BV)包括:总资产回报率(ROA)和银行总资产(LnQA)的对数。各个变量所代表的含义如表1所示。
表1 研究变量及释义
2.模型设定
首先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指标的统计特征,并依据相关系数,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各治理变量对于银行风险的影响。为验证上述假设,根据变量设计,构建以下的回归模型,具体见公式1:
NPL=α0+α1CR12+α2NIS+α3BODS+α4IDP+α5TS+α6GDP+α7CPI+α8LnQA+α9ROA+ε
(1)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为1.218%,2007年的均值为3.15%。样本期间的最小值为0.36%,最大值为5.64%,表明银行一直在控制不良贷款率的区间。董事会的规模通常约为11人,变化较小。独立董事在股份制银行的占比普遍高于独立董事在国有银行的占比。此外,研究期间,银行的高管薪酬水平处于上升趋势。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变量间线性相关性的强弱。模型涉及变量的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相关指标的相关系数
由表3可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与不良贷款率呈正相关,表明过度集中或分散股权将增加银行的风险水平;如果第一大股东是政府或国有法人,则与银行的风险呈正相关,表明如果第一大股东是政府或国有法人,银行的风险更大。董事会规模和独立董事比例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这表明董事会的扩大和维持独立性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高管的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是-0.069,即公司治理中采取积极的高管激励政策,更有利于防范银行风险。同时当年的经济增长率、银行规模和银行资产收益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风险。以下回归分析用于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和解释。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以不良贷款率为被解释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第一大股东性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独立性、高管薪酬水平为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总资产规模、总资产收益率为控制变量,运用统计软件SPSS23.0,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模型回归结果
1.模型代表性分析
由表4可知,回归方程的调整R2为0.296。说明对于不良贷款率的变化而言,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可以解释其29.6%的部分;回归方程的DW值为2.014,接近于2,显示此模型有较强独立性的残差,没有显著的序列相关性;F统计量的值为14.504,P值为0(<0.001),说明资产的总回报率为99%。选定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具有显著的效果,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2.回归结果与假设验证
由表4还可以发现:(1)α1为0.034,P值为0.075。即在0.05的水平上,假设H1被验证,即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和风险水平处于倒“U”型关系。(2)α2为-0.041,P值为0.620,假设H2已经过验证,也就是说,如果第一大股东是政府背景,那么银行的风险就更大。但是P值为0.620(>0.05),差异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样本数据的筛选问题,后期需要加大样本量继续试验。(3)α3为-0.195,P值为0.001,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H3已经过验证,也就是说,当适当扩展董事会规模时,防止银行风险是有益的。(4)α4为-0.103,P值为0.010,在0.05水平上显著,假设H4被验证,即董事会独立性与银行风险水平呈负相关。(5)α5为-0.061,P值为0.003,在0.0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H5被验证,即高管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水平呈负相关。说明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鼓励高管更多地关注银行业务,并帮助减少代理问题和银行风险。
(四)稳健性检验
稳健性检验通过改变解释变量的方法,将不良贷款率与拨备覆盖率取代。在正常情况下,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是银监会在实践中独立形成的审慎监管工具,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原始模型执行回归以测试稳健性。回归结果表明,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与覆盖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49 7;当第一大股东是政府背景时,拨备覆盖率就会下降;董事会规模与银行风险水平呈正相关,显着水平为5%;董事会独立董事的规模与拨备覆盖率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呈正相关;高管薪酬水平与拨备覆盖率呈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为5%。在对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高管薪酬水平与拨备覆盖率进一步回归后,可以维持上述结论。
作为衡量银行风险的指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是相反的指标。当不良贷款率很高时,银行的风险将更大。而拨备覆盖率恰恰相反。当拨备覆盖率增加时,将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总之,回归结果与主要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所有权的集中度与银行风险呈倒“U”形相关;第二,如果第一大股东是政府或国有法人,银行的风险水平可能会提高;第三,适当扩大董事会规模有助于防范银行风险;第四,董事会的独立性与银行风险水平呈负相关;第五,高管人员薪酬水平与银行风险呈负相关,说明适当的激励手段能促使高管人员更加注重银行的经营。
根据研究结论将从股权结构、董事会和高管薪酬水平3个方面提出有关建议,以期达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有效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特点就是股权集中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大股东为了自身权益而侵犯其他小股东的利益;不科学的决策结果也很容易导致银行承担过多的风险。因此,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银行应该控制所有者的持股比例,引入大量的机构投资者。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降低“一大股”带来的金融风险。同时,对于非国有股东,要制定好其准入标准,并且追索其最终控制人,避免其关联方持股,导致持股比例过大的问题。
其次,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决策,商业银行应提高选举标准,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背景的董事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可能会增大银行的风险水平,应该适当减弱其地位和作用。同时,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得到严格保障,每家银行的董事会投票选出适合其银行的董事。此外,还要保证独立董事发挥作用,应赋予其相应权利,并让独立董事全面了解银行的运营状况,使其提出科学公正的决策意见。
最后,提高银行高管人员激励比重。大多数商业银行会保证高管持股,但出股比例较低。可以考虑通过股份支付等方式来加大高管的持股比例,有利于削弱委托代理问题,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当然,在增加高管持股比例时,也要保证高管的回报与银行的长期业绩相一致,才能真正发挥出高管持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