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020-12-26杨玉良
杨玉良
(隆昌顺泰和诊所,四川 隆昌)
0 引言
杨玉良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多年,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对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本文就杨玉良主治医师运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总结报道,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学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基本的病理学改变是:滑膜炎、血管翳形成,继续发展,逐渐会出现关节的破坏,主要包括关节处的软骨和骨,从而最终导致关节畸形改变甚至融合,进而出现关节功能丧失,生活无法自理,残疾出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呈全球性分布趋势,本病是造成人类丧失劳动力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流行病学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大概在0.32%~0.36%,虽然患病率不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此患病人数也是非常的多[1]。
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发病率、高致残性,导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只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改善疼痛症状药物,免疫抑制剂、抗风湿药、植物药及最近使用较多的生物制剂等改善患者关节破坏、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2]。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自己的理论和体系,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张政医师为我院临床高年资医师,多年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系统相关疾病,特别是应用“不通则痛”、“不荣则通”理论,总结出了“温补通络”的治法,并在应用多年,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特此报道,以期未来为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更广阔的理论依据。
1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认识
类风湿性关节炎祖国医学认为其属于“痹证”、“尪痹”、“骨痹”、“历节病”等范畴,也在有的文献中被称为“白虎历节”、“鹤膝风”等病名。自古以来,很多文献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记载:《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将痹症分为三种,“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临证指南医案·痹》指出:“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对痹症的病名做了解释,后又分析了痹症的病因“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三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认为其成因为气血亏虚,风寒湿三气乘虚外袭是导致痹症的主要病因。《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此古籍中认为先有营卫虚弱,再有外邪入侵,从而导致了“痹”的发病。总结上述古文献,中医认为痹证发病的基本病机主要为人体正气的虚弱,导致关节部位失去濡养,不荣则痛;继而寒、热、风、湿、瘀、痰等邪气趁机的入侵,从而导致人体肌肉、关节、筋脉、经络阻滞,不通则痛[3]。
2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与“温补通络”的治法
疼痛是临床上由患者自身的疾病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中医学认为,根据疼痛产生的病机不同、疼痛性质不一,也有虚实之分,所谓的实痛多数是因为阻闭,所以叫做不通;虚痛多数是因为亏乏,所以叫做不荣不荣[4]。“不通则痛”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又说:“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这是说“不通则痛”的由来。古人对“不荣则通”相关理论早有论述,如《素问举痛论》云:“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云:“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菀槁不荣。”......《素问·五常政大论》:“名木不荣。”这叙述了“不荣则痛”的由来。张政医师在临床中总结: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首先表现、较多表现、最痛苦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而疼痛又分为实痛和虚痛,因此运用“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总结出来了“温补通络”的治法,即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总结为脏腑亏虚为本,导致营卫气血失调,从而导致“不荣则痛”;内虚为本,遭受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外邪为标,导致经脉瘀阻不通,形成“不通则痛”,两者相合作用,最终形成了痹症。由于“不荣则通”根本是脏腑亏虚,因此采用温补的方法,主要包括补益气血、健脾益肾、养肝;还要采用“通法”,主要包括理气祛邪、疏肝活血,“通法”和“荣法”在一起治疗痹症即活血化瘀,舒筋健脾,清热祛湿,散寒祛湿,通络止痛,补肾健脾、养血通络[5]。
3 临床应用个案举例
患者女性,51 岁,因“全身多关节疼痛2+年,加重1 年,复发3 天”就诊于我门诊部。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关节疼痛,以双手、双腕、双肘、双肩、双膝为主,呈持续性冷痛,偶伴阵发性加重,遇寒疼痛加重,保暖后稍缓解,伴晨僵,>1 小时,无皮肤破溃,无红肿热,无口干、眼干、口腔溃疡,曾先后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后反复发作,后反复就诊于专科医院(具体不详),予以先后输注“云克、鹿瓜多肽注射液、骨瓜多肽注射液”,长期使用“甲氨蝶呤片+叶酸+来氟米特片+羟氯喹片+雷公藤多苷片+强克”控制病情,病情有所好转,因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患者停用甲氨蝶呤片,改为输注“甲强龙 40mg qd”后改为“泼尼松片10mg po qd”,症状反复发作,控制不佳,后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予以“来氟米特片+羟氯喹片+甲氨蝶呤片+叶酸+乐松+瑞巴派特片+阿达木单抗”控制病情,自诉病情控制尚可。3 天前,患者因天气变化上述病情加重,主要为双肘、双膝关节疼痛,腰背部胀痛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于今日来我院就诊。门诊症见:双肘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得温则舒,遇寒加重,双膝关节疼痛,爬楼梯时加重,全身乏力较明显,无明显口干、口苦,睡眠差,饮食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中医舌脉:舌红苔白腻,脉滑。患者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明确,除了西医标准化治疗,中医诊断为:痹症-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予以中药自拟方,具体用药如下:人参9g,茯苓30g,麸炒白术30g,甘草15g,黄芪30g,防风15g,熟地黄15g,仙茅10g,骨碎补9g,当归12g,白芍15g,独活10g,羌活10g,葛根15g,红景天30g,续断15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嘱其睡前用药渣熬水泡手脚。西医标准化治疗加上中药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并长期坚持在门诊口服中药,病情控制尚可。方意分析:该自拟方为四君子汤、玉屏风散、补骨活血汤的组合,旨在补肾健脾,祛湿通络,益气固表,从而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疼痛的目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疾病,因此对该病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对该病的认识时间短,很多不良反应尚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而祖国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及治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西医标准化的治疗的前提下,加上中医中药的治疗,往往效果会更让患者满意。本文总结张政医师基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总结出的“温补通络”的治法,在临床上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以期未来为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