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2020-12-26丁俊苗
丁俊苗
(巢湖学院 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80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滋养和根源,各高校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及载体广泛而复杂,似乎只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存在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难以建立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问题。另外,应用型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面向,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1],如何建立与应用型高校特征相契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用型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系统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教社科〔2014〕3号),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2]等,因此希望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提出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分阶段的教育内容、重点和目标。相比于中小学,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更高,侧重点也不同,“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对于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3]。高校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要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实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和目标,就必须努力构建与高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高校在国家的要求和引导下都在积极行动,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高要求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性不强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各高校都结合实际,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依托相关课程建设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发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课程和校本课程;举办中华经典诵读、读书征文等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活动,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形成了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调研情况来看①笔者在应用型高校中分省份随机选择了30余所高校,通过浏览所选高校网站的途径调研了2017年国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这些应用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还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程虽然开设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但多是普及性的网络课程,课程选择带有随机性,高校自身开发的课程数量不足,《论语》 《孟子》等儒家核心经典一类课程更是匮乏。结合科技文化艺术节、传统节日开展的一些活动,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任务性,甚至还带有形式化的倾向[4]。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专业性不突出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高于中小学生,不仅要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2]。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或读透一本经典都是高要求,这些都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需要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绝不是一般普及性、概论性的文化课程就能承载和实现的。目前来看,文学、哲学、史学以及艺术等专业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作用不突出(不少理工类院校因为没有这些学科专业和师资,这方面问题更突出),因此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存在内容宽泛平浅、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甚至有的活动还存在娱乐化倾向严重、思想性不强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亟须提升课程的专业性和层次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着力点分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涵盖哲学、政治、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不同学科、专业或不同部门(如宣传、团委、学工、教务等部门)都可以组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存在着力点分散的问题。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结构不清晰,系统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践性不强
目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还是局限于高校内部和知识教育层面,与各类实践教学、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实践平台缺乏。应用型高校的重要特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立足地方,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开发有机融合,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教育与产业化平台。但就目前来看,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尚不足,还没有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融为一体。
鉴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应用型高校亟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以系统、深入、高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要构建符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首先需要明确几个基本原则。
1.价值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有物质层面的、制度层面的,也有意识层面的,有雅文化,有俗文化,“雅文化中唯物论与无神论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的影响强大”[5],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而在今天却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如三纲五常、跪拜之礼等。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的历史作用、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6]因此,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就需要仔细甄别,不能把那些既无积极的历史作用、今天也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都当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育,从而造成价值混乱。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而且载体、形式多种多样,按今天的学科分类,可分属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不同的学科,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进而偏离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和立德树人的目标。“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高居人类道德和精神的制高点,反映的是人对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等层面的基本理念。……文化认同,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的认同。”[7]失去了价值引领,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时,必须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的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2.层级递进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不同的目标追求,或定位于通识教育,让学生了解、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但如前所述,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形式、载体多种多样,似乎什么都可以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就存在教育内容平板的问题。因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来看,通识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远目标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大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是分段有序的,有不同层级的目标要求,要循序渐进。显然,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应该是一个层级递进的结构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坚持层级递进的原则,逐步推进,不断提高。
3.实践导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要“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要传承创新,还必须与实践结合,融入生产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传承发展的能力。“文化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存在方式与存在状态,人在自己的这种积极实践中,按照自己的意图对外部世界进行能动性的改造,追求、实现和享有一定的价值成果。在追求、实现和享有这一价值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发展和提升自己。”[8]更重要的是,应用型高校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要坚持实践导向,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积极走出校园,走到田间地头、企业、社区,服务乡村振兴、企业文化建设与地方文化事业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
结合应用型高校实际,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着力构建四类课程体系。
1.知识理论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要求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需要开设必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类课程,以及人文、历史、艺术等各类选修性的通识课程。这一点相对容易做到(很多高校实际也是这样做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时需要认真选择,聚焦经典内容,“中华文化基本的价值蕴涵在经典当中,这里面有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通过研读、感悟经典来传承价值。”“现在大学开展经典教育与通识教育,‘四书’和《孝经》最为重要。自汉以降,《论语》和《孝经》就是读书人的必修经典。”[9]在当下碎片化、快餐式阅读的语境下,大学生认真研读一本经典不仅必要,而且重要。“文学经典,指的应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10]历代传承的文学典籍中蕴含了中国人独特的思想道德、人格理想、情感心理与艺术审美观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诗经》 《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经典课程的开设。
2.文化活动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信仰、价值观、道德、情感的理解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充分依托各类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月、中华经典诵读、创新创业大赛等,润物无声地开展,使学生受到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高校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时又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文化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与活动的文化含量及品牌创建。参与性涉及参与面和参与度。高校不少文化活动开展得很热闹,但学生参与面很小,参与程度也很浅。没有深度的参与,就不可能实质性沉浸其中,获得深刻的思想、情感体验。另外,不少文化活动存在文化含量不够、思想性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时,要特别注重文化活动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有高水平专业老师的指导。如有的高校结合体育课程开展舞龙舞狮活动,就很有特色,有利于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课程。
3.实践创新课程体系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要拓展和延伸到社区、工厂乃至田间地头,和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结合。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常规科研项目等,深入研究、发掘区域农村文化、城镇文化精神和表现形式等,为美丽乡村建设及城镇规划提供方案。
4.研究阐释课程体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深入阐发文化精髓”,“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3]。文化有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核心还是精神层面的。“片面追求技艺的习得和呈现,缺乏对传统理论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把握,传统文化在校园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就必须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阐释。”[11]研究阐释课程建设一方面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则要根据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作出新的阐释,也就是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相对于其他三类课程,建设研究阐释课程体系对应用型高校要求更高。但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来说,这又是必须完成的。
综合以上分析,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内涵是:知识理论课程是基础,主要在第一课堂完成;文化活动课程是延伸,主要在第二课堂完成,而实践创新课程则进一步由校园延伸到社会,这三类课程遵循的基本逻辑是由理论到实践,培养学生由知而行的能力。研究阐释课程则贯穿于前述三类课程,主要解决理论及阐释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阐发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应用型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基于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坚持价值引领、层级递进、实践取向的原则,努力构建由知识理论课程、文化活动课程、实践创新课程与研究阐释课程相融共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以贯通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