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
2020-12-26谢安国
范 斌,谢安国
(1.安康学院 发展规划处,陕西 安康 725000;2.安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6月1日在《求是》上发表的《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一文中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进而推进国家农业现代化。社会服务是大学的重要职能,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征和属性决定了服务乡村振兴是地方高校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必将为地方高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的发展机遇。只有深刻认识地方高校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自觉服务乡村振兴,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实现地方高校的职能和价值,进而实现地方高校的高质量持续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要求,是对2005年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之内涵的全面丰富与提升,其着眼于我国当前最核心、最根本、最急需解决的“三农”矛盾和问题,极具现实针对性。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反映了农业农村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融合的新要求。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反映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质的提升,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是要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体现。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一幅内涵丰富的“三农”发展蓝图,其内涵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方向,即产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服务、文化传承服务、生态保护服务、乡村管理服务,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地方高校的服务支撑。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通过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关系到地方财政收入,从而影响地方高校的财政投入水平和教育经费增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地方高校的就业状况。乡村振兴战略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为地方高校践行服务社会的大学使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有牢固树立立足地方、依靠地方、积极为乡村振兴服务的意识,主动贴近地方、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及办学的目标追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才能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有所为、有所位”,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真正落实为社会服务的办学职能,进而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坚守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落实乡村振兴任务的根本途径
(一)社会服务是大学职能的根本体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就四大基本职能而言,人才培养是根本,科学研究是推力,社会服务是使命,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四者相互联动、互为支撑。但必须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类一切探索科技、文化、经济进步发展的行为,其目的归根结底是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发展。社会服务需求的刺激作用,能持续强化其他三项职能。因此,社会服务作为高等教育的使命,无疑占据着高校四大基本职能的中枢地位,脱离社会服务职能,其他三项职能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地方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在于服务地方
地方高校的显著特质就是地方性,其发展和所属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息息相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但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更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所在,只有牢牢抓住社会服务职能,才能把握地方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在全国近3000所普通高校中,除少数部委所属或省部共建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地方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整体结构中占有战略性地位,属于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2]。地方高校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城市,生源主要来自本省或本地区,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岗位,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快地方发展,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创新能力,也非常希望能从本地高校便捷地获得人才、技术和知识支持。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方发展为地方高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高站位落实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总要求
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七大行动,即科学研究支撑行动、技术创新攻关行动、能力建设提升行动、人才培养提质行动、成果推广转化行动、脱贫攻坚助力行动及国际合作提升行动。这一计划明确要求,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坚持依据自身条件特色,以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为目的,以发展需求为核心,做到主动对接、主动服务,紧密围绕地域文化以及生产结构、资源结构特点,结合自身的专业、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教育、技能指导、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建设规划、项目研发等方面有效的乡村振兴工作。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只有把乡村振兴工作放在这个维度加以认识,坚持党的领导,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全心全意全力地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脱贫攻坚工作时要求: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脱贫攻坚战考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攻坚克难,乘势前进[3]。这同样是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地方高校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上,依据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与地方乡村振兴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可行的服务乡村振兴规划,以服务成效为检验标准,承担起高校的使命和担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三、服务乡村振兴对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一)内涵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
事物的内涵,就是事物本质。内涵建设,就是通过手段对事物本质属性进行作用,推进事物“质”的发展的建设。高校的内涵建设,就是对学校理念、校园文化、教育科研、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等反映高校根本属性的内在元素进行创新性的建设,促使这些体现高校本质的内在元素发生质的结构性的变化,实现高校办学质量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陕西省提出高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四个一流”建设,其实就是对高校内涵建设作了准确定位。“双一流”建设、“四个一流”建设,必然推动高校内在质的变化,只有以加强内涵建设为目标,才能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内涵建设的根本在于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自古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古代贤哲对国家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如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认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也曾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关键在教师,这一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所在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地方高校内涵建设,关键就在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只有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情操、思想素养、专业水平、业务素质,才能在教育内容、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实现创新转变,进而推进地方高校各方面的建设,实现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
(三)内涵建设是完成乡村振兴任务的基本保障
乡村振兴,目的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实现农业农村事业的振兴,构建整个社会共同发展体系。应该看到,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生产劳动技能掌握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点充分反映在社会发展最为根本的载体——人的身上。解决人的问题,实现人的振兴,才是有效解决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之根本所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振兴乡村先振兴人智。
振兴人智,无疑是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时,首先应该认识到振兴人智需先自智,这两个“智”之间存在因“智”而“智”的因果关系。因此,振兴人智的落脚点在教师,最终体现在高校的内涵建设上。眼界窄、能力低、责任心不强的乡村振兴工作参与者,是绝对搞不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即便有再好再强大的政策支持,也无法完成乡村振兴这一重要使命。打铁需要自身硬,只有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扩宽自身眼界,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进而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地方高校,只有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才能有效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才能保障地方高校所担负的乡村振兴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四)乡村振兴为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
1.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是检验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准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乡村振兴工作来讲,写在纸上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才能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产力。能否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反映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真实水平,是检验地方高校内涵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2.乡村振兴工作强力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建设
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归根结底是一个传智授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当中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螺旋上升式的循环发展过程,这个循环发展过程,蕴涵着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题,特别是生产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必然会对地方高校科研水平产生重要的推进作用。这是因为任何生产发展问题的出现都不会是单一的,乡村地域文化以及产业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问题多样化,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解决问题时不能拘于一个方法或一种模式,而应多学科联合介入,针对区域文化和经济产业的特点,制定科学的策略,形成科研合力,力争切实解决问题。科研合力的有效形成,是科学地把人力、资金和设备结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一结果的显著特点就是从点到面,并延伸至学校内涵建设的全局,进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
事物的构成要素是相互作用的,这种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是事物保持平衡稳定和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站在社会一体化的维度来考量,乡村振兴工作绝不是单向的施与或付出,而是一个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共赢关系。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不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将提升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水平。就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而言,乡村振兴是一个共赢平台,把服务乡村振兴与地方高校内涵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