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演唱方法比较探析*
2020-12-26詹红亚
詹红亚
(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安徽合肥 230013)
引言
演唱方法是指人们在歌唱时运用一定的发声方法,结合声乐作品的内容、体裁、语言和风格等所采用的歌唱技巧。比较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在演唱方法方面的异同,不仅有助于厘清演唱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的审美取向,而且可以更加科学和合理地运用演唱和教学方法,使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中国艺术歌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中国艺术歌曲的作者几乎都有西方或国内专业音乐教育的背景,他们在运用西方“音乐、诗歌、钢琴伴奏三位一体”的创作技法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使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成为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近代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的完美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艺术歌曲一度被认为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舶来品”,销声匿迹了近三十年,80年代以后重新被正名。中国艺术歌曲是通过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演绎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民歌自古有之,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中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演唱方法以方言为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文化的交流增加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相对来说,传统民歌在演唱方法上一直处于比较保守和封闭的状态,基本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歌传统。中国艺术歌曲和传统民歌都是在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声乐作品,对歌唱语言、发声方法和艺术表现等进行梳理与比较,探析其中的异同,对提高演唱和教学水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歌唱语言的异同:部分相同的文字与明显差异的语音
歌唱语言是声乐作品有别于其他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歌词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记载声乐作品的思想和内容。中国艺术歌曲和绝大多数传统民歌采用的语言文字是汉字,另有部分传统民歌采用少数民族语言,如蒙古语、维吾尔语等。显然,在歌唱语言方面,不仅不同文字的明显区别造成了语音的巨大区别,而且同一种文字的不同语音也造成了咬字吐字的很多差异。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一般使用在中国流传最广的语言——普通话,这是由于中国艺术歌曲歌词一般都是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诗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的范围也比较广;传统民歌的演唱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演唱均使用当地方言,其语音的差别很大。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较多,演唱传统民歌的语音自然也是种类繁多、各式各样。例如:西北民歌的语音鼻音较重、发音较靠后,江南民歌的语音口腔活动幅度较小、发音较靠前,东北民歌的语音口腔活动幅度较大、发音较靠上,等等。
歌唱语言的学习是专业声乐工作者的基本功,说好普通话是唱好中国艺术歌曲的前提,而学习传统民歌,不仅需要向当地居民学习民族习俗,更需要学习他们的方言,否则传承和发展传统民歌就是空谈。“地方民歌的演唱者拥有浓重的地方口音,演唱过程均使用当地的方言,音乐专业的师生讲普通话,且不熟悉地方方言,导致师生的声乐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多数用白话的形式进行演唱,使地方民歌失去原有的韵味与特殊。”
二、发声方法的异同:气息支持相同而声区划分与声音共鸣方式不同
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唱方法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和探讨。由于中国艺术歌曲一般沿用自诞生以来所采用的意大利美声唱法,因此相当一部分观点认为:中国艺术歌曲不能脱离美声唱法的声音要求,“中文艺术歌曲的演唱关键要遵循客观的中文咬字吐音的规律,同时不能脱离美声对声音的‘筒状’要求,只有这样的歌唱才算是用美声方法演唱中文艺术歌曲。”更有专家明确指出,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需要借鉴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而德奥艺术歌曲就继承了美声唱法的传统。“在中国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由于音区、音域不是很宽,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所应用的腔体和共鸣不像歌剧演唱那样强,可以借鉴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但不同作品受情绪、内容的影响,在用声上会存在一些差异,在演唱中要根据作品的需要而适度用声,以收到演唱的最好效果。”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加使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而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和技巧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也有了更多的依赖。同时,伴随着民族声乐的发展,艺术歌曲的演唱方法逐渐产生了一些新的元素,中国艺术歌曲的歌唱发声技巧出现了所谓“美声民族化”或“民族美声化”(即通常所说的“美民”或“民美”)的唱法多元化现象。但是,目前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仍然是以美声唱法为主流。相比艺术歌曲演唱方法的发展与变化,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传统民歌基本保留了歌唱发声的传统特色,“各民族传统民歌演唱传承几乎是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各民族演唱技法,可称‘润腔’。它是民歌歌手演唱时,依情润色、润而生味的再创造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把民歌唱得优美动听、富有特色。”
美声唱法在歌唱发声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声区统一、整体共鸣、声音连贯,真假声混合是统一声区的根本手段,各共鸣腔体的充分打开和运用是获得整体共鸣的关键,而连贯的声音是在持续的气息支持下保持高位置发声产生的。
与艺术歌曲相比,传统民歌在发声技巧方面最突出的特征是声区单一、局部共鸣、声音连贯。声区单一是指发声方法上只运用某一种声音:真声或假声,或低声区用真声与高声区用假声相结合(它与美声唱法的“真假声混合”不是一个概念)。局部共鸣是指运用以口腔共鸣为主的声音共鸣,尤其鉴于发声时喉咙没有美声唱法所要求的那样“充分打开”,口咽腔与喉咽腔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形成了胸腔共鸣较少的声音共鸣特点,其音色明显没有美声唱法丰满、浑厚,声音张力也相对较小。声音的连贯主要决定于持续的气息支持,这一点与美声唱法有相同之处,但美声唱法声音高位置的统一又造就了其特有的音色统一。
三、艺术表现的异同:感情内涵的一致性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性
“声乐艺术表现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它的依据是曲谱上词曲作者赋予作品的形式和内涵(一度创作),它的实现一定要靠所有演员对作品的正确理解,默契配合,并以带有自己特色的解释和处理(二度创作)使其音响化和形象化。”[]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同为中国声乐作品,其创作内容不仅有对生活的描述和对人生的感悟,更有对社会和国家乃至民族的情感寄托,它们表现的思想和情感是在相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无疑决定了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艺术表现的情感内涵的一致性。
但是,由于作品的创作形式有较大的区别,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艺术表现的情感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具体地说,艺术歌曲的歌词以诗词为主、伴奏以钢琴为主,音乐创作多采用较为严谨的作曲形式,其艺术表现风格以内敛和含蓄为主要特征;传统民歌的歌词较为随意,更具口语化的特点,音乐创作也较为自由,其艺术表现风格较为外显和奔放。因此,情感表达方式的区别形成了中国艺术歌曲和传统民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截然不同,也使得这两种声乐艺术形式各具特色。从美学角度看,艺术歌曲具有室内乐的曲式严谨、表现细腻、格调高雅等特点,而传统民歌具有简明朴实、生动灵活、平易近人等特点。正是中国艺术歌曲和传统民歌以及其他类型声乐作品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才构成声乐艺术的饕餮盛宴,满足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精神需求。
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的演唱方法多彩多姿、博大精深,探析其中的异同和规律,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认同,尤其是可以兼容并蓄地学习和运用不同类型歌曲的演唱方法,切实提高声乐演唱和教学水平,以使中国艺术歌曲更加“艺术化”“国际化”和中国传统民歌更具“民族性”“传承性”。中国艺术歌曲与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提升中国声乐艺术的魅力、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