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2020-12-26郁清清

关键词:创业项目校企实训

郁清清 ,舒 威

(1.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2.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北京 100045)

目前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重要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若干年发展,逐渐暴露出一些难题,需要高校正视并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优化。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随着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日益科学和完善。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若干年的探索,逐步出现新的难题,主要包括:首先,高校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课程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创业竞赛越来越丰富,校企合作训练和实践逐步开展,但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1]。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资源有限,无法覆盖全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高校作为事业性单位,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和创新创业孵化人员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风险意识还不高,不能够胜任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缓慢,容易错失市场机遇。其次,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往往存在低水平重复,缺乏差异化、前瞻性的市场竞争力。出于对风险的控制和规避,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采用的是低成本、低投入、低风险的小微企业或者服务性项目,虽然满足了创业的要求,但并不具备创新的内核,科技含量低,创新创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2]。最后,传统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虽然名义上是校企合作,但主要还是高校主导,企业只是象征性配合高校进行实践教学,学生难以真正融入企业和开展相应的实训实践,企业作用并没有真正体现。

二、校企合作新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一)科学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向全体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制定和执行,培养领导才能。高校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容易轻信自己掌握了创新创业能力,从而盲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于是导致创新创业失败,既要面临资金损失,也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出于对创新创业风险和失败的担忧及规避,高校多侧重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和孵化停留在低成本、低投入、低风险项目上。这些违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宗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通过创新促进创业。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知识,健全创新创业人格[3]。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阶梯。通过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新科技等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效率提升。但是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对学生指导能力不强,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刻,针对性不强,市场应变不及时。在学生创新创业遇到挫折和心理问题时,指导教师往往束手无策。同时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机会少,提供的创新创业扶助资金有限,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难以全面开展。在这种困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既要解决好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和实践教学问题,更要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低水平、低层次的问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走内涵式道路。

(二)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弥补创新创业教育短板

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新模式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的突破口。“新模式”是相对“旧模式”而言的。在“新模式”下要推动校企平等,提高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真正发挥企业作用。在新模式下要构建校企双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高企业在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教学、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方面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借助企业资金、技术、科研人员等资源,拓展实训实践教学。倾听企业专业意见,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训实践教学体系。随着时代发展,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人才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要求逐渐提高,新商科、新会计、新工科理念深入人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理念和能力培养上都要有超前意识,培养好学生的时代观察能力和市场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组合式”教育,一方面将“创新创业”作为学科,进行系统的理论性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另外一方面是创新创业专业能力教育,包括专业知识和市场经营管理知识。高校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师资不强,能力不高,缺乏丰富的市场化创新创业训练和实践平台。实训和实践机会“僧多粥少”,并不能惠及全体大学生,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质的飞跃。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尤其是科创型校企合作,将能够为高校输送急需的创新创业导师,传授给大学生亟需的创新创业经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资金难题、技术难题和市场资源难题。校企合作新模式将能够切实弥补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合作,开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

(三)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于协同

通过校企合作新模式,解决师资问题,提供实训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成功性。但同时要意识到,校企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既有合作共赢,也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有的企业缺乏真正的教书育人动力,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未必能真心投入。高校和企业应当加强沟通,深化合作,构建高校、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利益共同体,激发企业教育热情,从而提升校企合作成效,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正规化建设,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高校、大学生、企业的权益,避免知识产权和利益成果纠纷,从而推动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4]。

三、校企合作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依托校企合作,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双元管理

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进行双元制。双元制就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确定各自的职责,协同推进。双元制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侧重一般性的理论性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的认识、创业者气质和领导才能、创新创业政策和风险控制等。而企业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意识激发、能力培养、模拟运营、真实项目实践和创业项目孵化等[5]。企业通过具体业务及企业运行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难,创意的竞争力和可行性。双元制下,高校和企业要增强协同,不相互越位,也不缺位。高校和企业要加强沟通,共同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讨,共同确定课程体系。高校要尊重企业的权威,充分肯定企业在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走内涵式创新创业教育道路

在全民创新热潮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承担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创新性,以创新提高创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因此,高校要避免创新创业纯理论教育或者低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要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格局和高度,引领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科技含量,利用科技创新增强创新创业竞争力。高校要直面创新创业风险,敢于将优质创新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进行项目孵化和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项目推向市场重要的一环。企业的参与能够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享有创新创业项目转化成果,从而提升积极性。大学生获得难得的创新创业发展资金,让内涵式创新创业得以实现。

(三)利用校企合作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是一项综合素质能力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和能力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优秀的导师进行指引。高校教师基于事业单位性质和教学需要,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虽然也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缺乏深刻的创新创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流于表面,不能真正的解决好学生的创新创业难题。通过校企合作,用企业创新创业实干人才充实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有助于解决师资短板问题,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企业指导教师应当深度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指导创新创业大赛、学科发明、创新创业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企业导师要把关好项目计划书的书写,引导项目推介,把控好资金使用,提高创新创业资金利用效率,跟踪项目成果转化,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此外,校企应当加强师资交流,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取经。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和实习,增强实务能力。企业导师学习创新创业教书育人规律,掌握教育方法,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指导。

(四)利用企业基地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并采取行动落实创新创业项目。有些大学生一时兴起,缺乏严谨深刻的思考;还有些大学生解决创新创业难题的技能不高,处处碰壁,创新创业无果而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离不开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让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运营,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协调有切实的感受,为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积累必备的企业管理经验。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基地,深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衔接。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应当更多的侧重于科创园、众创空间、创智空间等。通过具有创新创业性质的企业实践,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并有效的学习到创新创业需要的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优化自身创新创业理念;也能通过创新创业基地的学习,感同身受,从而积累创新创业难题解决技巧。对于实践教学,高校和企业应当配备双导师,企业进行实践指导,高校进行实践教学考核,督促学生真正参与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五)利用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推动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转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尤其是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进行项目转化,需要投入较多资源。一方面是高校提供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利用大学生科创园开展项目孵化;另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领导才能的培养。鉴于项目孵化存在让高校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来推动项目成果转化。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企业的参与能够帮助高校和大学生提高资金管控能力,降低创新创业风险。因此,高校要创新校企合作,开展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机制,给予企业更多的话语权和项目成果转化执行权限,全程监控项目转化。利用企业资源进行项目成果转化,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拥有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机会,从而真正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依托校企合作,高校和企业共建更多的科创园和众创空间,开展项目孵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

四、结语

在校企合作新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完善运行机制,让高校和企业双主体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避免缺位和越位。高校和企业要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促进校企合作新模式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校企实训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三晋新农人”登台竞秀创新创业项目获赞 第五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成功举办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驱动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