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组织育人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2020-12-26

关键词:协同育人党组织

范 洪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组织育人是高校构建“大思政”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角度将组织育人正式纳入到“三全育人”整体布局。同年底,教育部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并指出:“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从策略层面为高校开展组织育人实践提供指导。在此背景下,该如何重新审视高校组织育人的现实价值?如何准确研判并设法突破当前高校组织育人面临的困境?同时,又该如何高质高效发挥不同属性、结构、种类和特征的组织在高校育人中的协同作用[1]?这些都是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组织育人的价值内涵

高校组织育人可定义为在高校党组织的统领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自治组织、虚拟网络组织等各类组织的育人功能,将主导的政治思想、主流的社会价值观等要求融入组织活动之中,通过组织文化、组织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过程[2]。作为一种新型育人路径,组织育人具有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育人形式所无法比拟的特殊价值。

(一) 构建了多维联动育人格局

无论是最早倡导的教书育人,还是随后提出的教书、管理、服务三育人,组织育人一度未能被视为一种育人途径。2015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传统的“三育人”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对“三育人”予以补充和配合,但组织育人理念仍未得以确立。新时代以来,为着力破解高校育人工作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并构建了包括组织育人在内的“七个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彰显了组织育人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价值。然而,在高校育人格局问题上,仅有这些育人渠道是远远不够的。2017年底,教育部又进一步延展和扩大了高校的育人格局,构建了涵盖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的“十大”育人体系。组织育人扩充与拓展了传统育人的内涵,与其他育人渠道、载体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育人体系。

(二)跳出了立德树人体内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全社会的力量来办好教育,这也为高校开展立德树人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育人实质上是一项涉及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系统工程。然而,囿于历史传统、理念认知、现实实践等各种因素制约,高校育人向来被局限自我封闭在高校内部,甚至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等和各类组织的育人等割裂开来。随着育人理念认识的日益深化,高校组织育人必须走出单一的党团组织系统的自循环和教育系统的内循环,融入社会交流的大循环和外循环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

(三)促进了育人环节互融互通

高校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要抓住育人这个核心点,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渠道彼此不容,在育人上是“路归路、桥归桥”。其实任何育人活动的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组织筹划和组织实施,其组织本身和活动的组织过程,都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完全脱离组织的活动和育人是不存在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一切育人,都要意识到活动组织形式的必要性,要注重对活动组织方式的研究和运用[3]。事实上,这些育人渠道能够在育人问题上可能、可行,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育人渠道其组织活动本身能够通过组织融活动、教育和实践于一体,这也凸显了组织育人的优越性。

(四)强化了育人工作的组织存在

新时代对组织育人理念的强调,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育人组织建设的回归。通过对组织育人功能的强调和彰显,把思想引领、教学科研、文化熏陶等和服务学生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学生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相应的组织载体,增强对相应组织的黏性,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各类组织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身份感。开展组织育人,要明确各类组织的中间定位,这有助于链接高校党组织领导下各类组织与学生这两个群体,更好地发挥政治上的桥梁纽带、服务上的龙头聚合和管理上的集约接纳作用[4]。

二、高校组织育人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育人意识不强导致组织育人弱化

组织育人理念从提出到实践较为短暂。目前,不管是实践操作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缺乏对组织育人的探讨,已有的文献也是集中在对群团组织、学生自组织育人方面的研究,而其他各类组织在育人方面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说明整个教育界、学界对当前组织育人的内涵、作用、路径等都还缺乏清晰深入的认知。一些高校不能将组织育人的理念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无法妥善处理好组织育人与其他育人的关系。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育人合力难聚

高校各类组织在育人工作中各自为阵,分别占据一些资源、拥有一套人马、制定一批政策、开展一系列活动。然而由于缺乏健全的协作育人机制,党组织、群团组织、学术自治组织、青年学生自组织、虚拟网络组织等在组织育人上呈现出协调不足的局面,组织协同育人共同体无法形成。此外,组织间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容易引发组织育人活动和实施行动的碎片化,分散的、零碎的育人资源无法积聚,育人活动的组织化实施难以成行。

(三)角色职责不清导致盲目协同育人

在协同合作共赢的社会趋势下,高校各类组织协同育人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然而,由于当前一些组织对自身育人职责和角色分工上的模糊不清,组织育人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如在协同合作育人过程中,无视自身组织的优势和特色,在很多目标、任务、条件和情景都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迷失了组织相互间的协同优势,对自身的组织育人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缺乏正确认知,形不成协同育人特色、发挥不了协同育人效应。

(四) 工作力度不一,导致育人作用层层递减

在高校育人的全程中,各类组织的分工不同、职能各异,因此各类组织育人作用的发挥也明显存在着差异。据对高校各级各类党组织育人作用发挥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从学校党委到二级院(系)党组织、再到基层党支部,不同层级的党组织在育人作用发挥上存在层层递减的现象,其中学校党委、二级院(系)党组织、机关党组织、教职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育人作用(总分5分)的评价依次为4.4分、4.1分、3.6分、3.5分和3.5分[5]。同时,来自高校一线学生的问卷调查还显示,75%的学生对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表示了解或了解一点,有近1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5],这都为高校党组织开展育人带来困难和障碍。

三、高校组织育人的路径选择

(一)深化组织育人教育理念

加强党对高校组织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强化组织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加强对全校组织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不断激发各类群团组织、自治组织、虚拟网络组织的育人功能。同时,着力提高组织育人的实效性,通过坚定组织理想、强化组织功能、增强组织力量、发挥组织优势等途径,加强各类育人组织力的提升。明确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学生社团、青年自组织、工会等组织的育人职责,形成以党组织为统领、共青团组织为中心、学生组织为补充的组织育人网络体系,将组织育人打造成为各类组织的共同目标愿景。

(二)探索组织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育人组织众多,但各类组织的整体育人合力尚未形成,高校要打破现有组织育人的边界,从组织育人有边界迈向无边界、从校内边界拓展到社会边界,延伸组织育人臂膀。具体而言,就是高校要通过党委、党组织的有效调动,实现各类组织育人资源的集中、整合,将单个组织的“歌声嘹亮”形成全体组织育人“大合唱”的优美旋律。同时,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育人资源观,积极借力校外组织资源,通过加强组织联合、联建组织阵地,进而强化育人的组织存在;通过组织活动联办、组织服务联动,强化组织育人活动的组织化实施。

(三)拓展组织育人空间阵地

要不断开拓组织育人新的阵地、平台和载体,实现组织育人工作空间和方式的拓展升级。尤其是面对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媒体”带来的传播方式的变化,各类组织要积极提升宣传能力和组织引领能力,加强对网络宣传方式的创新,增强组织育人的时代化、形象化、简明化特征。一方面要在组织育人过程中探索“互联网+”育人形式,实现传统实体组织育人和新型虚拟组织育人的整合互补。另一方面,要学会思考如何将组织育人的内容融入短视频、动画、网络直播等当前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育人形式当中。

(四)丰富组织育人平台载体

各类学生社团、学生自组织具有双重属性,既能够对青年学生和其组织成员进行教育,同时他们的组织本身又是被教育、被引导的对象。高校要把每一个学生社团、青年自组织都当成重要的德育教育阵地,要在加强指导的基础上给予起到正向作用的青年学生组织以更多的自主权。此外,要综合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来助推青年自组织发展,以打造优质学生社团、品牌青年自组织为主导,认真研究并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社团在传播先进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此外,建构这些学生社团、青年自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并为其组织发展提供更多的经费、场地、设备和硬件投入。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党组织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