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设计十年(2009-2019)回顾
2020-12-26贺春辉范秀萍
贺春辉,范秀萍
(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安阳455000)
2009年11月16日,我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国家“十一五”期间重大文化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发祥地安阳建成开馆。2005年,国家文物局发函同意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2006年奠基,2008年主体馆主体结构封顶,总占地143亩,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展览面积为7554平方米。到2019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间,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200万人次。中国文字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文物征集、学术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在新时代文化大繁荣的历史背景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文字文化的故事。在陈列展览上,突出文字特征,创新陈列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播文字文化的办展宗旨。
一、展厅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共九个展厅,分布于主体馆的一、二、三楼,展厅面积为7554平方米。一楼北展厅,展览名称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陈列,展览面积为310平方米,此展览在2017年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二楼北厅、东厅、南厅和三楼北厅、东厅共五个展厅十五个单元,是按照文字发展的顺序进行展示,展览名称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二楼西厅展览面积为812平方米,是互动与影像厅。三楼南厅、西厅分别为特别一厅和特别二厅,是用作举办各类临时展览的两个展厅。特别一厅展览面积为750平米,举办各类文物展览,因此本展厅设计成大型通柜和部分平柜,并且大型通柜中有固定的一级展托,便于举办文物展使用。特别二厅展览面积为616平米,设计成展览书画的大型通柜,定期举办书法及绘画类的艺术展览。
二、常设展览设计
(一)基本陈列
“中国文字发展史”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向观众全面展示中国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的同时,注重展览的互动性,充分运用空间结构、色彩搭配和声光电手段,营造出一个主题鲜明、思路清晰、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展览氛围,全面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的基本脉络。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的终评会上,中国文字博物馆以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特别奖。2019年12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入选“博苑掇英——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2009-2019)”,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向社会各界公开展示,本次全国博物馆陈列艺术成果交流展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从全国5000余家文博单位中遴选出50个优秀基本陈列进行集中展示,是对近十年来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的总结和回顾。
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设在主体馆内二、三楼,共五个展厅,“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以汉字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展览的重点是突出中国文字发展的脉络。展览陈列形式设计风格鲜明,首先在观感上,一方面注重延续性,通过连接式、开放式展厅,保持展览的连贯性,加深观众对文字发展历程的印象,另一方面注意文字展示的特性,把文字史与文字载体充分结合利用拓片等方式和辅材,清晰地展示小型文物上的文字,以方便观众参观。其次,从体验的角度看,展览注重情景的烘托,通过设计相应的布景,辅以科技手段,加强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用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陈展手段,全面展示文字主题。
在展览空间规划方面,中国文字博物馆内部空间洗练并且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展示效果需要,对建筑空间进行内部抬高或降低,并且注重展厅空间的节奏变化,使观众视点有节奏的变化。二层三个展厅开敞庄重,其中由“L”型展厅相连接,使观众在不同流线空间中参观,形成张弛有度的参观节奏。中国文字博物馆根据陈列大纲的内容及展品的数量,展厅空间采用顺时针的参观路线和不同空间变化的设计,使观众能够在一定空间内欣赏到精美的文物。
在图文版面设计方面,展板内容主要突出中国文字的字形发展与现代汉字对照,展板色彩和纹饰,主要采用相对应的文字时代典型色彩、纹样或材质特征,比如“甲骨纪事”单元,展板主要采用甲骨片、探方、殷墟作为展板的底纹。展板的色彩与本单元内容相符,并且与整体陈列色调和谐。比如“钟鼎千秋”单元底纹采用本器物的图片,色彩是与青铜器相符的铜绿色作为展板的基本颜色。展板制作是采用硬板喷绘技术,将图文直接喷绘在平整的澳松板上,使展板更具有特殊的历史质感。
在展品组合设计方面,展厅基本采用顺时针的观众参观路线,外环为主展线,是大纲规定内容,内环为辅助展线,主要是辅助展品及景观艺术品表现。由于文物数量有限,在展线中穿插同时期辅助展品展示,来丰富展览空间。中国文字博物馆近30处场景艺术方案作为陈列的辅助设计,不仅弥补了中国文字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的不足,还是一种辅助陈列的手段,场景艺术本身就是具有正确性、艺术性、技术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观众喜爱的陈列形式,也成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字博物馆场景艺术复原难度非常大,原因是它们的时间跨度长,从距今4000多年的“商王问卜”一直到“铅字排版”,所有的历史人物、道具、服装甚至发型都要一一考证才能制作,可以说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场景艺术作为辅助展项是经得起推敲的。”字法自然”单元利用仿真手法,模仿探方的真实效果,坡面桥式通道穿行其间,两侧探方采用阴刻式描绘的方式表现刻画符合。还有仓颉的画像、堆石等展示内容,局部有投影仪,投射在探方表面,模拟出天光效果。
在展览设备使用方面,展柜设计选用最简单的造型,主要突出展示内容及文物;展示积木按照空间的大小进行设计,方便后期布展时期的灵活组合;展具根据文物测绘进行定制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示文物及文物上的文字;通过照明设计,加强空间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使观众能轻松地参观、游览。
在环境氛围设计方面,合理的布置更有益于观众参观,在展线参观线路中,通过对常人视平线、仰视角、俯视角与合理参观距离的综合计算,并运用人体工程学理论,得出最佳展板及文物摆放位置。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主题是文字展览,主要突出文字的展示,更应该突出文物上的文字部分的展示,在实际的布展中,根据文字在文物上的位置,布置文物的展示方式。展厅氛围营造出时代特征,将与文字发展阶段相应的时代文化色彩、材质、纹样等运用于展示空间。展览中的多媒体科技展项追求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运用沉浸式体验型展示手段,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相辅相成的综合感官享受,给人以印象深刻、叹为观止的观展体验。
在文物说明牌形式设计方面,根据“中国文字发展史”陈列内容和形式要求,文物说明牌与整个陈列展览设计风格相符。首先,确定每一级文物说明牌的规格与体例,根据展品数量,展柜、展台空间确定它们的尺寸,规格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尺寸。比如在“物以载文”单元中有货币的展示,说明牌设计为45mm×80mm较小的尺寸;文物说明牌运用最多的尺寸为120mm×180mm,比如少数民族文字展厅中的纸质展品,“钟鼎千秋”单元的青铜器说明牌等。需详细介绍的重点文物,说明牌的尺寸为120mm×300mm,这部分说明牌是图文结合,比如“甲骨纪事”单元中甲骨片的说明牌形式设计,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半部分为基本介绍,包括名称、时代、出土地和来源,右半部为甲骨拓片,并把带有文字的部分用红色标注,旁边注有释文。说明牌的主要色彩为灰绿色,字体为黑色。在字体的选择上,文物名称为宋体加粗,并且字体放大,其他字体均为楷书,突显了文物名称。文物说明牌的设计发挥了展览的辅助功能,使观众可以通过说明牌的解读了解文物上的文字及更多信息。
(二)专题陈列
“一片甲骨惊天下”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专题陈列,位于主体馆的一楼北厅,展线长度为60米,展厅面积为310平方米。开馆十年来,该展厅进行了一次全面提升改造。经过两年多的筹备,2017年提升工作完毕。改陈后的展览,全面展示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一片甲骨惊天下”展览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发现与发掘”,第二单元是“考释与研究”。
前言部分的设计是,进入展厅可以看到一个宽5米高4米的木制仿古门罩,材质为板材贴皮的书房场景,场景再现了王懿荣书房的情形,来展示金石学家王懿荣首次从甲骨残片中识别出商代占卜文字,表现王懿荣识别文字的瞬间,人物雕塑的材质为玻璃钢仿铜效果,书房内摆放有一个高2米宽1米实木的博古架,并放有20本仿古线装书和一个长1.2米、宽0.9米、高0.8米实木书桌,旁边放有1米高的兰花花架,书桌上有中药包及甲骨残片等,书房墙壁中央悬挂有两米高的书法楹联,场景的旁边是醒目的PVC立体字,单个字高为0.36米的“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展厅名称,前言放置书房中,既是整个展览最前端,又不影响整个场景的效果。使观众对甲骨文被发现的概貌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发现和挖掘”单元分两组陈列。第一组介绍了早期国内外甲骨藏家等内容,通过展板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组是科学发掘,利用场景复原YH127坑的发掘现场,场景中表现了三位考古人员工作的场景,三个雕塑人物,高度1.8米,材质为泥塑翻制玻璃钢,丙烯上色,古铜效果。其中一位在甲骨坑中清理甲骨,并配有玻璃钢材质的30片仿真甲骨,另一位在认真做记录,旁边一位站立的工作人员把这些用相机都记录下来,地面采用水泥塑形和综合材料。周围放置了一些清理甲骨时所用的工具,现场背景墙面是28平方米大型油画再现昔日大邑商格局,利用对比的手法强化观众对当时发掘现场的了解。为了效果更加逼真,特增加了仿真植物,其中包括国槐1棵,仿真草10棵。烘托场景气氛,两边放置了商代图腾柱,宽度1米,高度4米,材质是密度板雕刻,丙烯上色青铜效果。利用场景艺术设计,进行区域划分,把“前言”部分、第一单元“发现与发掘”、第二单元“考释与研究”进行划分,空间相对独立,在陈列设计上充分利用场景直观生动的特点,给观众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丰富了展览效果。
在设备及空间氛围方面,位于展厅中心位置,共陈列了两片商代晚期的卜甲,设置了两个专门定制的低型五面桌柜,展柜总高度只有1.05米,展示的空间为15厘米,可以从上方近距离观看甲骨片,也就是观众距离甲骨片的尺寸只有10厘米,体现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加了对观众的亲和力。悬挂装置的设计,利用本展厅天花空间,把密度板制作成大小不一的甲骨片,用丙稀颜料进行做旧艺术处理,用线悬挂于天花上,丰富了展览空间。
三、临时展览设计
开馆十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秉持“三贴近”的建馆理念先后举办了百余个临时展览。
(一)汉字巡展
“汉字巡展”是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基本陈列为依托打造的面向国内外的大型文化展览,内容分为“汉字的起源与流变”“汉字的研究与传播”“汉字的艺术”三个单元,分为国内和国外版本。
自2012年启动以来,“汉字”国内巡展以“通过汉字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一方面以百余件文物为支撑,走过了北京、吉林、广西、福建、宁夏等十六个省市博物馆,其中2013年8月13日,“汉字巡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序厅采用彩喷网眼布作为饰面背景,“汉字”二字钢丝吊装,采用亚克力立体字,整个序厅简洁大方。在展线安排上,把重点文物放置在突出的位置,尽量安排在独立柜中。在展厅中专门开辟的展览空间并且占用的面积也是最大的,比如“汉字的起源与流变”单元中的青铜器部分设置三排共12个独立柜来展示青铜器,不仅在展线中起到了展示的作用,同时也更好地突出了这些重点文物。展厅氛围营造突出时代特征,将与文字发展阶段相应的时代文化色彩、材质、纹样等运用于展示空间。版面简洁易懂的同时突出重点展示内容,利用上下空间增加背景纹理统一展厅整体基调。在展览的设计中还特别注重了展览的知识性和参与性,在策划展览时,特意增加了互动项目,比如把司母戊鼎的复制品放置在展线中,采取裸展形式,观众可以触摸,给人直观生动的展览效果。
另一方面“汉字”国际巡展以展板和复制品为支撑,在四大洲的26个国家展出,另外在台湾、澳门、香港地区也进行了展出,累计举办展览11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且,开展了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先后走进了北京、天津、河北、四川、安徽、陕西、贵州等省市的学校、社区、机关、军营和企业等等,巡展共计近80场。国际巡展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从最初的展板、图片、文物等传统的展览形式,到“1+N”的展示形式,即在传统展览形式的同时增加“结晶——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展”、传统木雕版甲骨文十二生肖手工印刷互动、书法家现场书法展示、“中华书韵”古典舞蹈、文创产品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展示配套互动环节。
“汉字”巡展被有关部门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在国内外推广,被评为“2014河南省涉外涉侨十件大事”;2015年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2018年被中宣部列入“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重点任务项目清单”。
(二)引进文物展
“引进文物展”主要是引进国内文博单位的展览,展示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展览,这些展览的特点是展品精美而且数量众多,展览大多在国内博物馆举办过,举办此类展览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例如: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先后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物文化系列展宁夏篇、广西篇、云南篇、新疆篇、西藏篇。开馆时由中国文字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共同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院藏中国历代书法展”“民族文化宫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藏景德镇古代瓷器精品展、“雕刻百工炉捶万物——福建博物院馆藏雕刻文物展”“砖画青史”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藏宋金雕砖等等。
“馆阁气象——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皇家书法石刻拓片展”展览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甄选馆藏明清两代皇家书法石刻拓片共计52幅,气势磅礴,规整大气,书风规矩谨严,传承有序,为热爱中国书法艺术的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欣赏皇家书法、感受馆阁气象的文化盛筵。传统意识中的拓片是黑白的,单从视觉的观赏角度使观众容易“昏昏欲睡”。为了能够提振展览情趣,使拓片展不再是黑白的单一面孔,从展览展品着手,进行精筛细选,根据拓片工艺的不同,选用多种样式的拓片:比如乌金拓、蝉翼拓、朱拓、套色拓、腊拓等,在拓贴技法和所用材质上进行区分,根据拓片的展示方式和体量将其分为横幅、竖幅和超大尺寸三类。观众参观依据顺时针方向进行,从布展的角度讲观众是按照由明到清的历史时间进行参观,在参观的中部设置了互动和休息区域,可以临时驻足。展厅入口处巨幅的标题板清晰地写明展览主题,选用北京故宫作为背景,与本次展览的主题相符,也可以作为观众留影背景墙使用。大体量的帝王碑贴片,使用弧形垂吊的方式进行展出,弧形垂吊于屋顶,地面铺设防潮隔板,避免拓片直接与地面接触;拓片前端设置护栏,用以保护拓片实物,给观众强烈的视觉震撼。
(三)书法篆刻类展览
书法艺术类的展览有“四堂杯”中国书法精品大展“中国字·世界情”书法展“甲骨文书法国际大展”“楷书名家提名展”“隶书名家提名展”等等。其中,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十年以来,依托丰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成功举办了逢双年一次的“四堂杯”书法大展,以汉字的“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育”为己任,顺利举办了三届“中国字·世界情”书法展,对推动我国古文字书法艺术的繁荣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充分展示古文字书法艺术魅力。
篆刻类的有“秋水文章——李岚清篆刻艺术展”,举办地点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三楼南厅,根据篆刻艺术的特点,本次展览的形式设计质朴大方、赏心悦目、形式新颖,邀请相关专家对形式设计进行了认真地审查和评议,达成了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展览效果。按照展览设计理念展示项目由三部分组成,即基本陈展要素印章、书法作品和多媒体等展示。根据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实际情况,在不破坏展厅基础装修的条件下,相对合理的布展形式及布展规划设计,进行了增加展墙的方式增加了展览流线长度,最终展线长度增加至130米。在相对较宽的区域进行了新的展墙搭建,使整个展厅具备了完成李岚清篆刻艺术展的展线长度。展览分为“序厅”“游心印海”“情系神州”“与时同行”“印迹人生”“文化拾贝”“他山采玉”及“书法展示”区域,在每部分段首展板的设计上,加入了安阳的建筑、文化、名人等元素进行设计,以突出安阳地域特色。进入展厅序厅,红色的背景图片映入眼帘,红色寓意着篆刻艺术中朱砂的意韵,金色的字代表金石。展墙的设计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柜外展示形式,利用新搭建的展墙外挂展板,下部放置成品展柜。二是利用原有展厅的通柜,在通柜里做辅助展具,使展品更好地展示,使其更贴近观众。在版面的设计中,保证简洁易懂的同时,利用上下空间增加饕餮纹理。通过背景纹理,统一整个展厅的基调,重点突出展示内容。利用亚克力展托抬高展品,以适应游客参观高度,同时展托底部贴镜面膜使印章底部文字反射出来,并与展板上的展览信息相互联系,形成柜内立体展示效果。
(四)节日类相关的展览
在2010年虎年春节,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趣味性、科普性、通俗性和互动为一体的“文字过大年”的展览。展览分为“趣说汉字”“文字春节”两大部分,共同构建趣味汉字天地。“趣说汉字”通过汉字起源、汉字六书、成语典故、唐诗宋词四个部分,感受古人的文字艺术。“文字春节”用丰富精彩、欢乐喜庆的对联、年画、剪纸、灯谜等传统文字载体恭贺新春。通过成语接龙、填字游戏、印木板年画、“达”字造型、猜灯谜等互动游戏来体会文字的趣味。其中,整个展厅中主要运用红、黄两种颜色来烘托空间氛围,运用汉字的笔画组成大幅剪纸画面,以“虎”为主题,浓郁的中国年味和强烈的趣味性,表现出汉字笔画的无穷魅力。运用文字的偏旁部首做为场景,游客可以根据这些偏旁摆出各种造型,从而组成一个新的汉字。利用“达”字作为场景道具,观众可以用自己的形体,摆出相应的字形,从而组成新的汉字。通过这种互动游戏,增近大家对汉字的了解,亲身体验文字的趣味性。唐诗填字整体造型选用亚克力板和其他辅助材料,选取一组经典唐诗,按照活字印刷形式把每个字全做成活字,格子的底板全部采用磁力板,把带诗的文字板打乱顺序,观众可以把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填在相应位置,满足观众做游戏的需要。让观众感受文化之外,更能感受到博物馆里独特的年味。营造出欢乐祥的节日文化氛围。
中国文字博物馆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举办了百余个与文字相关的展览,是重要的文化窗口,已成为安阳的一张文化名片和重要的文字文化交流平台。作为博物馆形式设计工作人员,回顾十年的陈列展览设计,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有不断的创新精神,在陈列设计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