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重构: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理路
2020-12-26黄伟忠
黄伟忠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300)
构建“大思政”格局是新时代高校为了破解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的有益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必然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多方协作,提升教育实效性与针对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政工作基本原则,指出应“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1]。因而,我们对“大思政”格局下共青团改革创新的探究,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的职能
我们对群团职能的重新厘定是新时代群团工作改革创新的逻辑起点。职能体现了群团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是群团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毛泽东曾指出:“青年团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但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当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2]高校共青团组织需对其职能进行准确厘定,否则,必然会影响团组织改革创新的方向与效果。基于“大思政”格局,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引领下,高校共青团必须摒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3]。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是优秀青年的集聚地,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最具活力与影响力的部分。高校共青团的主要职能是扩大、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要做好大学生培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马克思曾一语中的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4]高校共青团要围绕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大时代任务,强化党的建设,以党建促团建,充分激活团的职能与活力,发挥团组织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引领与教育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之中,把思想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成长生活之中,推动大道理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融合,提升共青团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二)促进青年发展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要秉持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要,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应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内核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充分认识大学生是一个个积极性高、潜能无限的个体而非被动存在物的特点,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信任。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培育、自我教育,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主动求进步谋发展。高校共青团要努力塑造好环境与好机制,激发大学生求发展、渴成才的动能。在路径选取上,高校共青团要抓好第一课堂,夯实第二课堂,拓宽第三课堂,把组织动员能力融入高校全方位、系统化的立体育人框架之中。
(三)提供社会服务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要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彰显社会服务职能,这样不仅助推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递,也能延长高校社会服务链条,拓展社会服务空间、创新社会服务形式。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必须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确保社会实践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之中。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形成、价值观培育、专业提升等都与社会实践密切相连,都需社会实践的有力支撑。高校共青团要有所作为,主动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首先,高校共青团要立足学生学业及发展需求,构建接地气的实践基地,引领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实践亲密接触,以实践提升自身素质,参与社会服务。其次,高校共青团要强化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思政”格局下共青团思政改革创新构建的原则
(一)重视理论学习,引领育人方向
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形成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团建理论,这些理论指导着高校开展思政教育。高校共青团在建构思政育人模式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先进的党团建设思想为指导,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开发思政教育课程[5]。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为基础,学深悟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原理,尤其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其核心要义、思想内容、基本方略及现实意义。
(二)重视实践育人,提升育人厚度
社会实践是“无字之书”,是大学生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与拓展。高校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引导大学生把课本的“有字之书”和实践的“无字之书”有机融通起来,推动知识与实践有机耦合,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深化认知,这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延展视野、认清时代潮流大有裨益。高校共青团必须延续这一优良传统,最大限度发挥这一传统的优势,结合新时代要求,积极设计与开展多种契合大学生需求的实践活动。
(三)重视文化育人,打造思政教育新载体
高校共青团重视文化育人的作用,在思想引领、学生会建设、社团活动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文化育人成果,形成了高校共青团育人的新阵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校园文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取得的效果最为直接,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不可小觑。高校共青团在重视与运用理论及实践育人的同时,要高度关注文化育人的功效,精心设置形式多维、内涵深远、时代感强、正能量爆棚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受到熏染,推动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在悄无声息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的路径重构
(一)植根与立足: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须以学生需求为起点,以学生为本,立足学生群体,把大学生的需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精准把握学生的需要。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外来文化不断侵入,多元思潮影响加剧,给高校共青团的思政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新挑战,立足学生特点,精准了解学生需求,摸准学生需求动态,这是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政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充分研判大学生的基本特征。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乐于接受新事物,崇尚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喜欢人云亦云,思政工作应契合大学生特点,有的放矢。二是把握大学生思维导向。大学生也许不能正确认识西方文化而对西方文化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政工作要对症下药,从源头消解错误思想。三是审视大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通道。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庞杂,高校共青团要客观分析信息,掌控信息源头,科学利用信息,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顺应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高校共青团做好思政工作,决不能沿用单纯的灌输方式,而是要顺应大学生行为规律,围绕成长成才做工作。一是确立思政教育目标。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成长需求各异,如刚入校时需要做好学业设计,临毕业时要有职业规划。二是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即教育方法的选择。大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生活经历不同,来源地有差异,文化有区别,对理论欠缺的学生可以开展专项理论培训,对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训练,补上短板,体现差异性与个性化,这样的方法才有效、管用。三是要依据发展需要调整。高校思政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不仅是提升其思想认识水平,也要关注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思想提升引领素质提升才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思政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
注重学生的全方位养成。“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形成合力,实现全方位育人。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主力军之一,必须把思政工作融合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明白自身定位和努力方向。同时,高校共青团要重视利用各种育人场景,通过各种活动把思政教育渗入其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交际能力、创新能力。
(二)示范与提升:深入搞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现育人倍增效应
2007年伊始,团中央提出并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在高校加强培养大学生骨干,提升他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把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后,在探索进程中形成了国、省、校三级培训模式,效果显著。
育人目标更加聚焦。“青马工程”体现着党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学生骨干都把“青马工程”当作一般性学生干部培训,更多关注的是参训学生干部做学生工作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实务训练[7]。党的十九大之后,“青马工程”更多聚焦学习十九大精神,培育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围绕党的理论创新集中对团骨干开展培训。
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要以“青马工程”为依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全面分析青年大学生骨干的特点,制定科学的培育方案,开发契合大学生骨干成长成才需要的教材,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无缝对接。同时,高校共青团要以“青马工程”为平台,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实现“培育一个骨干,带动一大片”的涟漪效应,影响带动更多大学生自觉学习理论,提升政治素质。
“大思政”格局初步建立。高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大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一是加强领导。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责任明确,班子成员履行好“一岗双责”,既抓好业务又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搭建工作格局。高校逐步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协调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校内育人与校外育人各要素的关系,打造“三全”育人格局。
(三)跨界与融入:大力推进“网上共青团”,拓展育人空间
把“网上共青团”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法,是高校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之举。高校共青团要关注学生的热点话题,抓住重大新闻事件、重大历史节日等精心选题,策划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体现时效性、趣味性、有效性的网络文化产品,融合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媒介,以实现网络文化产品教育效果的最佳化。高校共青团开展文化产品融合既要充分发挥校报、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推动传统媒体顺应时代发展、技术发展的转型,不断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同时,高校共青团要汇聚传统媒体的传播经验,探索新型媒体的融合之道,如运用网络直播、微信、微博、QQ、飞信、网站、贴吧等新型媒体,实现思政教育无死角、全天候、多维度覆盖。当然,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意识,5G时代呼之欲出,媒体融合发展必须着眼未来,理解用户在不同场景的消费需求,把握“面向场景、移动优先”的理念,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充足的后劲和空间[8]。
随着新媒体扁平化、互动化技术的日趋成熟,媒体融合日益加深,大学生参与度不断加深。高校共青团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大学生群体舆情实施动态检测,进行舆情研判,发现网络传播内容出现异常时,要及时分析,查找出现问题的根源,及时发声,祛除不和谐声音,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出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