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的哲学意蕴及当代价值

2020-12-26高艺航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生产力事物

高艺航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广汉618300)

一、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的哲学意蕴

邓小平的消费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依据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现状提出了丰富的消费经济理论。从国情出发正确阐释生产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辩证关系;重视物质消费的同时提高精神消费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倡节俭,适度消费,杜绝奢侈浪费;通过“三步走”战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带领人民实现消费水平的质的飞跃。邓小平的消费经济理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消费经济理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发展。邓小平的消费经济理论始终指导着国家消费政策的制定、引导着人民的消费行为。从哲学角度深入理解邓小平的消费经济理论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矛盾统一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了适应矛盾的特殊性和克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推动事物运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保持事物基本性质不动摇;同时,又要注意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体现辩证法中全面的观点。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问题、办事情,既要有全局意识善于全面把握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各个方面,又要分清主次善于抓住重点找准要害。

邓小平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生产力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要矛盾。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邓小平1984年6月30日在会见中日民间人士日方代表团的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1982年9月18日陪同金日成在四川访问时谈到“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1989年10月26日在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强调“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才能一步步富强起来,人民生活才能一步步改善”[3]。邓小平多次在讲话中阐述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提高生产力水平,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展现出来,社会主义才能战胜资本主义的观点。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都是在强调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并且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生产是消费赖以存在的基础,但消费不仅是生产的最终目的,而且也为生产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4]257-258由此看出,生产和消费始终是在一起的,生产与消费同等重要。邓小平强调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因此,在重视生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消费。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只有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了,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才会提高。

邓小平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深入地阐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精髓。邓小平坚持生产和消费并重,生产和生活并重,既肯定了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又重视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他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5]在这里,邓小平把“生产力是否发展”和“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作为经济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可以看出研究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重视物质消费的同时提高精神消费水平

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现实的个人”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人,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个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的是整体的人。“全面发展”并不是指个人能力全部地、完全地发挥出来。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智力体力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不同,所以必然导致人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发展是有差异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要首先解决基本物质生存需求,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便实现自身的价值。

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构成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系统和基础。江泽民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从本质上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消费只是一种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和过程,而通过满足精神需要,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才是人类生产和消费的最终目的。

在探讨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的关系时,邓小平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来论述消费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不但要提高人民的物质消费水平,还要提高精神消费水平,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提供优良精神土壤,同时也有助于净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放在同一位置,强调在重视物质消费的同时也要提高精神消费,这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7]。为此,他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还把改善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到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他说:“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4]25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资本主义拜金、腐朽、堕落的思想也传入我国,危害人民的精神健康。针对这一情况,邓小平提出对那些不利于人民身心健康的行为要严厉打击,不能任其发展。邓小平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8],因此,不能掉以轻心,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治理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抵御消费异化思潮的侵蚀,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下协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水平。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坚持适度的方法论原则:提倡勤俭节约适度消费

辩证法认为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规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万物皆有度,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性质;超过了度规定的范围,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正是因为事物的性质有度的客观规定,才能使事物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中保持自身的独立品性。适度是把量的增减控制在度的范围内,而量的增减一旦超过了度的范围,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哪怕是真理都存在适度的问题,即便是在同一方向上多走一步,真理也会变成谬误。由此可见,适度原则是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发展方向,促进事物发展向积极方向前进,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适度消费是相对于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来说的。首先,适度消费要求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适度消费在量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味地抑制消费,造成消费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影响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而消费过度,疯狂追求物质消费,毫无节制的消耗和浪费自然资源,则会形成对物质的过分依赖,导致消费异化。其次,适度消费要求消费水平和自然资源状况相适应。在经济发展落后、消费水平不足的条件下,人们大量掠夺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又带了大量生活和生产垃圾、破坏生物多样性,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大量压力。最后,适度消费和满足人的需求并不冲突。适度消费不是不消费,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合理消费。不但要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更要追求高尚的精神消费。适度消费追求的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状况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协调的、恰到好处的消费方式。

邓小平坚持辩证法中适度的方法论原则,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更加提倡勤俭节约和适度消费。我国长期处于落后的农业大国,缺乏建设先进工业国的经验,更要掌握好勤俭建国的本领。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作风,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勤俭节约搞建设,把握好建设发展中的“度”,要“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问题”,不能出现“公子少爷的味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消费领域随之出现了一些奢侈浪费、骄奢淫逸的不良现象,邓小平告诫我们:“还要注意消费不要搞高了,要适度。”[10]当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资本主义拜金、腐朽的思想也侵蚀着我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消费观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制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泛滥。

坚持勤俭节约,保持社会主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抵制资本主义不良思想的侵蚀;坚持适度消费,不搞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使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邓小平运用辩证法的适度原则,教育引导人民养成与社会性质相一致、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消费方式,对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坚持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通过“三步走”战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前进的道路虽然是迂回的、曲折的,但是事物在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未来道路是光明的,对新事物发展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悉心地保护,避免新事物的幼芽被扼杀在摇篮中,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信心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创造事业的巅峰。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而是迂回曲折、有起有伏、有进有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征。“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推进也呈现出曲折性的特征。一方面,任何改革都是破旧立新的、深刻且彻底的革命,“三步走”发展战略涉及的领域广,持续的时间长,遇到不少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另一方面,“三步走”发展战略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邓小平同志也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有风险。多次指出改革的风险性、艰苦性、曲折性,决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发展的曲折性。中国发展的现实也论证了这种认识的真理性。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而我国人口众多,地形环境复杂,区域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实现共同富裕是需要中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而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人民口袋里面沉甸甸了,消费水平才会提高。因此,在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使全体人民都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邓小平立足中国实际,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居民消费水平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具体落实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带领人民一步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每一步都包含着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同时,“三步走”战略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社会发展战略,既包含物质文明建设,又体现精神文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从而促进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充分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哲学意蕴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基本观点,依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具有创造性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指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国情与改革开放初期有着明显的不同。然而,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并没有过时,深入研究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对于供给侧结构改革和当前居民消费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增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性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据调查,现阶段中国低端消费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而中高端消费品的生产远落后于需求,不少居民出国海淘抢购高端消费品。这种供需错位的现象本质上是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而造成的经济滞后或发展不平衡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质量,提高供给高质量产品的能力,满足消费的需求,使供给侧更好地适应需求侧的变化。同时,也要调整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实现以消促产,使消费为社会生产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马克思提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12]。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提高供给水平和质量,调整消费结构,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坚持贯彻邓小平关于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深刻论述,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同发展。

(二)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文化消费上,高水平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外来腐朽、拜金、自我中心主义等不良思想不断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健康。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生产高水平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携手追求美好生活。

(三)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邓小平消费经济理论提倡勤俭节约,适度消费,倡导经济建设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是既不过分节俭,也不浪费生产资料,又可以保证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绿色消费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倡绿色消费理念和绿色生活的行为。坚持适度消费,反对浪费自然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压力。坚持绿色消费,优化资源配置,保护自然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邓小平关于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的思想,把蓝色还给蓝天,把绿色还给大地,还大自然一个绿水青山,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生产力事物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溢出效应的作用及优化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美好的事物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奇妙事物用心看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