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河流域水利院校“人才兴淮”供给侧探究

2020-12-26

关键词:淮河流域淮河经济带

张 挺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1)

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淮河流域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淮河流域省份和水利主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当前水利行业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已成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的明显短板,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平台缺乏、发展不平衡、联合协同培养不够、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这些水利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亟待破题”。随着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加快推进,淮河流域管理和建设人才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层级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人才缺乏,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基层水利专业人才尤为短缺。淮河水利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水利人才队伍的现状,迫切需要水利院校尤其是淮河流域水利院校充分的人才和智慧供给。有效实现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高等教育人才支撑至关重要。正因如此,笔者从淮河流域水利院校人才供给角度,分析供给侧现状、定位及路径,对统筹优化淮河流域水利类院校实现“人才兴淮”有效供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淮河流域水利院校“人才兴淮”的供给侧现状

1.1 人才供给不均衡

从淮河流域水利类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看,相关院校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不均衡,远不能满足淮河流域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湖北、河南、江苏多数水利类高校以服务长江、黄河流域治理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山东、安徽等水利类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缺乏学科和专业群支撑基础,人才供给能力也存在不足。同时,由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门槛限制,高职水利类专业人才无法进入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管理部门事业单位。通过“三支一扶”等形式进入县以下水利单位的职工由于待遇等问题,难以安心,流失较多。因此,淮河水利事业发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2 产教融合不紧密

产教融合是高校实现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水利类学科属于社会经济发展互动性很强的学科,水利人才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技能应用能力,这迫切需要水利类院校强化与水利一线的密切联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于淮河流域管理多数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政校合作互动性不强、吸引力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度不高。流域内水利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侧和水利行业人才需求侧在专业结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上不能完全充分对接和均衡。

1.3 社会服务不充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职能上主要以人才培养为主战场,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整体不高。多数高校与淮河流域相关组织机构、单位信息交流不畅,没有充分有效建立横向对接机制。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社会服务形态松散,缺乏整体和团队效应。据调查,除河海大学等个别高校社会服务支撑力度较大外,其他高校与淮河流域组织和管理单位社会服务对接紧密度普遍有待提升,在人才学历提升、技能提升等方面对接不够紧密。

2 淮河流域水利院校“人才兴淮”的供给侧定位

流域内水利相关专业类院校服务淮河治理和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是其办学职能的重要体现,必须强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定位导向,明确学科及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在服务淮河水利事业发展中体现价值、赢得发展主动权。

2.1 人才培养满意度定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水利要发展,人才是根本。要实现淮河安澜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有效构建,必须加大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以及技术技能型的引进力度。基于人才工作在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流域水利类高校要坚定不移助力实施“人才兴淮”战略,将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只有通过紧密对接,流域内水利院校才能在实现双赢中充分实现其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2.2 产教融合紧密度定位

高等教育体现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当前,淮河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矛盾和问题:如防灾减灾体系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需要着力补齐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水防涝等短板;水利大数据和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能力不足,“智慧淮河”建设需要进一步提质增效。越是如此,流域内水利院校更应加强与流域相关组织机构及单位的产教融合,确保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加契合行业发展的需要。

2.3 社会服务贡献度定位

淮河流域水利院校,其发展职能要体现在面向淮河水利事业发展主战场,着力提升水利类及其相关专业发展的质量特色效益、社会贡献度,突出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体化衔接,打造卓越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办学职能,社会服务贡献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推动全流域综合治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提供社会服务有效供给,共同为加快建成美丽宜居、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生态经济带贡献智慧和力量。

3 供给侧路径

3.1 强化目标和需求导向

目标和需求导向是高等教育在淮河治理和建设中实现支撑的重要先决条件,体现在面向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着力提升水利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特色、社会贡献,突出与水利治理、生态发展紧密衔接。一要明确目标。要聚焦进一步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障能力、聚焦充分发挥水资源要素配置的先导作用、聚焦进一步夯实农村水利基础、聚焦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聚焦完善治淮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二要完善机制。要在制度设计、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配置资源等方面持续用力,切实提升淮河流域内水利院校人才供给整体效能。要充分发挥武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的科技创新引领优势、发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引领优势,形成多层次、宽结构、精培养的人才供给体系。三要加强互动。要加强与流域内院校的科研合作,坚持走联合科研的道路,是提升治淮科技支撑能力、解决治淮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要确保流域内水利院校与淮河治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相匹配、相融合。

3.2 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当前,包括淮河水利管理在内的水利行业正处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水利院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担当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重任。一要主动对接需求。要适应水利发展的要求,实现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基层水利人才等人才队伍总量的稳定增长,特别要实现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结构性增长。要充分发挥水利部人事管理部门、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流域内水利职业院校的联合作用,持续性开展人才需求与院校专业设置等调研工作,精准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和人才培养;二要优化学科建设。流域内水利院校要充分考虑流域管理及发展特点,前瞻性动态调整学科及专业,建设对接性强、契合度高、供给力强的学科体系和专业集群。突出加强流域内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创新,服务淮河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要大力发展新工科,鼓励支持流域内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要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高校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平台,以世界先进标准打造相关学科专业;三要发挥示范效应。深入推进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与流域建设管理协同发展。推动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对接,教学与生产对接。主动对接水利行业需要,动态调整水利类专业群结构,转变水利类专业群发展方式,精准开发新专业(专业群),解决以往水利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水利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和矛盾。

3.3 创新培养和服务方式

“人才兴淮”战略需要流域管理单位和水利类高校协同推进,要以水利人才充分供给支撑淮河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淮河水利高质量发展促进水利人才的全面培养。一要立足办学职能。面向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人才培养要坚持“四个自信”,自觉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同“人才兴淮”战略紧密结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职能。要建立流域机构——水利院校合作模式,聚焦淮河流域各类机构组织在治淮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技术进步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拓深淮河水利委员会技术交流与合作范围,持续开展深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与交流;二要创新培养方式。合力共建“水利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习基地”,打造流域组织机构、单位与水利院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新型合作典范,为淮河流域各级各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治淮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人才储备。要充分利用“三支一扶”等政策,逐步扩大水利岗位招募规模。要依托水利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平台,从初高中毕业生及退伍军人中选拔推荐,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三定向”培养计划。“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模式,构建最广泛的水利创新平台,使水利人才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进一步融合,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团队与个人协同的创新格局”。三要丰富服务形式。要通过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协同创新等,共同搭建技术咨询、协同创新、人才交流平台,提升淮河流域水利院校水利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推进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构建。要强化政校企协同创新,聚集淮河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探索资源与成果共享机制,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淮河流域水利院校只有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社会服务上做足文章,强化目标和需求导向,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培养和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在淮河治理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淮河经济带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时空特征分析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在歌唱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