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分析
2020-12-26王建国
王建国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普外三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 引言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腹股沟区先天或者后天薄弱点突向体表而形成的结构。它是最常见的腹外疝之一,包括斜疝、直疝和股疝,斜疝和直疝较为常见。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腹股沟疝可临床观察,有症状腹股沟疝需手术治疗,手术修补可防止疝嵌顿及复发。股疝发病率低,但易嵌顿,嵌顿后发生绞窄概率较高,应及时治疗,疝修补术是临床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逐渐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TAPP)术式合理,且恢复快,应用于临床效果明显[2]。现对我院应用的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 例;观察组患者48 例,其中男33 例,女15 例,年龄30~70 岁,平均(49.5±2.5)岁,其中单侧39 例,双侧9 例;斜疝34 例,直疝11 例,股疝3例。对照组患者48 例,其中男31 例,女17 例;年龄31~71 岁,平均(49.0±2.0)岁;其中单侧37 例,双侧11 例;斜疝35 例,直疝10 例,股疝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椎管内麻醉,采用右侧腹股沟斜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游离精索,精索内寻找疝囊。疝囊颈基底切开腹横筋膜,游离疝囊,显露腹膜前脂肪。切除部分疝囊,将疝囊底部7 号线缝合固定瓣状填充物尖端,并循疝囊颈部送入腹腔,直到填充物到达疝环边缘[3]。嘱病人咳嗽,确认填充物已支撑住疝孔后,将填充物周围的花瓣缝在疝环周围,然后将聚丙烯补片平片放至腹股沟疝后壁薄弱区大小,置于腹股沟后壁前方,从耻骨结节的前面到内环的上部,在补片上开一个缺口,以适应精索的通过。补片内外边缘分别与横筋膜、腹股沟韧带缝合,多针固定。洗伤口后,将腱膜、皮下组织和外斜肌皮肤进行逐层缝合。对于疝环小、疝囊小的腹股沟疝,可采用传统的疝囊切除、李金斯坦等方式进行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无瓣填塞)。直疝的修补方法基本上是斜疝修补相近[4]。直接疝囊一般较大常常需要填充一个大的花瓣形状,花瓣和周围组织需要缝合约10 针。在腹股沟后壁前、精索后放置补片,内外边缘分别与横筋膜、腹股沟韧带缝合,固定数针。
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一般选用全麻。病人体位为仰卧,脚高,头低15°。监视器位于操作台的末端。放置插管,建立气腹。通常在脐孔(10 mm)、疝的另一侧腹直肌外缘脐下约3 cm(5 mm)、疝的同侧于腹直肌外缘平脐孔(10 mm)处共放置三根套管。一般情况下,沿脐下缘做约10 mm 长的弧形切口。用布钳从脐窝两侧提起并固定腹壁,插入气腹针。确定气腹针的正确位置后,连接CO2充气泵,建立气腹。检查腹腔,仔细观察疝部位及对侧腹股沟区,全面观察腹内脏器情况[5]。正确定位和防止损伤,应了解生殖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走向,避免此区域过度大力的分离。两个输精管的确切位置也应注,观察腹腔定位解剖标志,脐外侧壁,动脉三角及疼痛三角,在疝环上方2 cm 处,髂前上棘处腹膜至脐内侧壁弧形切开腹膜,首先分离耻骨膀胱间隙至耻骨联合处,再分离疼痛三角,最后将疝囊游离,注意动脉三角游离,勿损伤精索血管,较大斜疝疝囊为预防术后血清肿可于疝囊颈部予以横断,直疝假疝囊术中予以腹腔镜下缝合封闭,防止病人术后出现不适症状。
放置并固定补片。将矩形网格补片切割成合适的尺寸,使其足以覆盖外侧的内环口和中间Hesselbach 的三角形区域[6]。上边界应超过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边界应覆盖有股疝倾向的股管内侧口。可予医用胶水喷涂固定。观察腹腔有无出血,检查纱布及器械,释放腹腔气体,缝合腹壁插管切口。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情况、术后VAS 评分、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并对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进行对比观察
观察组患者48 例中,手术时间(47.26±2.1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2±1.08)mL,平均切口长度(2.51±0.38)cm,第一次下床时间(1.10±0.46)d,术后VAS 评分(2.65±0.86)分,住院平均时间(3.12±0.46)d。对照组患者48 例中,手术时间(68.98±2.7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97±1.35)mL,平均切口长度(5.06±0.41)cm,第一次下床时间(2.82±0.53)d,术后VAS 评分(4.85±0.53)分,住院平均时间(8.65±0.53)d。观察组手术时间、第一次下床及出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差异性(P<0.05);观察组术后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
2.2 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
观察组患者48 例中,发生术后疼痛1 例(2.08%),腹股沟血清肿1 例(2.08%),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患者48 例中,发生术后疼痛6 例(12.50%),腹股沟血清肿2 例(4.17%),感染1 例(2.08%),发生率为18.7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腹股沟疝经历了上百年的变化,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出现和不断完善,使得腹股沟疝修补术取得了飞跃的进展,但由于开放式手术对腹壁影响较大,切口不美观,术后恢复时间长,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新的器械出现和改进,这项技术已为越来越多的外科医生所接受。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是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外,并覆盖斜疝、直疝、股疝发生部位,从内侧加强整个腹股沟区域,以防止疝复发[7]。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遵循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原则,操作简便、恢复快、疼痛轻微,术中可同时检查和处理双侧疝或对侧亚临床疝,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8],已被广泛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术后病人恢复很快,复发率极低。
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平均手术、第一次下床及出院时间分别为(47.26±2.11)min,(1.10±0.46)d,(3.12±0.46)d,明显较对照组时间短,且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对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应用VAS 评分中,总分10 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观察组VAS 评分(2.65±0.86)分,对照组VAS 评分(4.85±0.53)分,观察组术后疼痛情况更低。并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切口长度更短,与对照组相比,较果更佳。并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观察组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总之,腹股沟疝患者应用腹腔镜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操作简单,比传统手术更多的减轻了病人的术后疼痛,疗效更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能避免开放手术引起的副损伤,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