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2020-12-25潘丽芳

中国电化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支持模型构建

摘要:智能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与有意义的教师学习活动相互支撑共同形成积极的学习环境力,支持教师学习,促进教师高阶能力的发展,助力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和学会为师。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包含资源、工具、情景、社群和评价五大要素,通过跟踪过程、感知环境、联接社群、数据融通和精准服务五大环境功能,支持教师基于课程的自主学习、基于工作坊的社群学习和基于课例的情景学习。

关键词: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环境;模型构建;教师学习模式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l]。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推迟了学校开学的时间,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使我们的教师以一种意外的方式被推到了技术支持的教学现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教师如鱼得水,有的教师举步维艰,这个时候我们比其他任何时候更能深切体会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教师信息素养是智能时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基于网络的学习,又怎么能指导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呢?为此,我们需要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的学习体验,需要创设和构建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需要研究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镜如何助力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一、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的内涵与核心理念

(一)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内涵界定

1.学习环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之一。国内不少学者对学习环境进行了界定,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武法提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2]。何克抗和李文光提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组合[3]。祝智庭指出,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4]。钟志贤认为,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发展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5]。

虽然对学者学习环境内涵的界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有如下一些共同特性:(1)学习环境是展开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条件;(2)学习环境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源、工具等;(3)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自主、协作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开展;(4)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为此,本研究将教师学习环境界定为促进教师学习的各种支持性条件的统合,其中的支持性条件包含资源、工具和人际关系等,这些支持性条件统合的结果是产生各种教师学习模式。

2.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

虽然目前还没有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的内涵界定,但已有的文献中与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相关的提法不少,如数字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等,例如,黄荣怀认为,智慧学习环境是普通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高端形态,是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6]。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笔者将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定义为利用技术为教师学习提供资源、工具和社交等的学习场所/空间,为教师学习提供便利,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是支持教师学习的理想环境,教师不仅能够获取优质的在线资源,也能够基于在线共同体进行学习,还能够在线与专家进行讨论交流,从而提升了教师学习的泛在性、便利性和高效性。

(二)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的核心理念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支持教师学会教学、支持教师学会反思、支持教师学会研究。

1.教学工具:支持教师学会教学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能够通过教学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等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即教学工具。教学活动是一种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过程[7],教学工具在这个过程中能为教师获取和传递教学信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多样的途径;可以支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配学习任务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协助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流程和模式,创新课堂形态。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各种智能教学工具使教师能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大班额下的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认知工具:支持教师学会反思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支持教师的反思,包括对教学過程的反思、对观摩名师的反思、对个体的自我反思、对协作的反思,这些认知工具包括实践记录工具、反思过程记录、教学反思分析、教学案例浏览和评论、教学反思交流、反思评价、反思日记记录和分享等[8]。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技术可以支持教师随时随地记录反思、心得,并实现与他人的分享与互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极大便利。

3.教研工具:支持教师学会研究

教师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是技术支持教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研工具的支持下,教师不仅可以获取丰富优质的教研资源和教学资源,更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成效。同时,教研工具能够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支持教研过程中不同研究活动的开展;教研社群和在线专家团队能够实时地支持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数据统计与分析平台或工具能够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供有力支持。此外,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支持教师的教研成果转化,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发现问题一进行研究一改进教学形成螺旋上升阶梯,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通过丰富的资源和各种智能化的工具(教学工具、认知工具、教研工具等),为教师创设了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方便教师的学习。其实各种工具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比如部分认知工具也可以用作教学和教研活动的支持工具。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是支持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的重要支撑,还是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一)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构成要素

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有不少学者对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展开了研究,其中国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Oliver和Hannafin提出的四要素说,认为开放式学习环境包括学习情境、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支架四个要素。学习情境可以为问题提供真实环境,资源可以帮助学习者构思和解决问题,学习者可以用工具处理和讨论信息,基于工具的支架能够为学习者问题解决的策略或过程提供指导[9]。Jonassen等的六要素说,认为学习环境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学习共同体、问题/项目空间、相关案例和社会性支持等六个要素[10]。Wilson的三要素说,强调资源、工具和人际关系是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11]。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陈琦等认为学习学习环境具有学习监控、信息的处理、社群互动的功能[12]。钟志贤的七要素说,认为学习环境包括了情境、资源、工具、活动、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七大要素[13]。黄荣怀等的六要素说,认为智慧学习环境包括资源、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六个组成部分[14]。

综上,本研究根据教师学习的特点,把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界定为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评价、学习社群和学习情境五大要素。

(二)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理论模型构建的宗旨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它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内省的过程,也是理性审视教学实践的过程,属于高阶思维范畴[15]。如何促进教师高阶能力的发展呢?学习者参与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其高阶能力的发展,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更好发挥学习环境各要素的作用力[16]。技术应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构建合理的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就需要明确学习环境构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高阶思维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

构建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学习活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与有意义的教师学习活动相互支撑共同形成积极的学习环境力,以支持教师学习,促进教师高阶能力的发展,助力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和学会为师。

(三)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构建

明确了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构建的目标,以及模型关键部分——学习环境构成、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教师高阶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进一步细化各个关键部分,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该模型包括教师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学习环境功能、教师学习模式,信息支撑技术包含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理论基础包括新建构主义、分布式认知、关联主义、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终身学习、成人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通过技术支持教师学习在愿景、动机、能力、反思与社群等方面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和学会为师。

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是统整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三种教师学习模式:基于课程的自主学习、基于工作坊的社群学习和基于课例的情景学习。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由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情景、社群和学习评价五大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通过跟踪过程、感知环境、联接社群、数据融通和精准服务,支持和促进教师的学习。

1.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模式

(1)基于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自主学习以教师为学习主体,教师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需要,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通过技术的支持选择适合自身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场所以及所需要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可自主调控学习过程和评价学习结果。教师自主学习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自主学习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能动性,避免了整齐划一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自我发展积极性的挫伤。

(2)基于教研活动的社群学习模式

基于工作坊的社群学习模式通过线上交互进行教学经验分享、专业知识交流、学习资源推送、教学实践反思;学习内容是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主题鲜明,针对性强;交互方式以分享和评价为主,呈现方式多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富媒体形式;通过与不同社群的教师、同伴或专家进行交流互动,构建集体智慧,让教师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群体发展;弥补了传统实地教师研习时空受限的不足,实现“随时随地”的跨时空协作学习。

(3)基于课例的情境学习模式

基于课例的情境学习模式是指通过网络直播或点播的方式选择适当的教学课例,进行观摩剖析的学习方式。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师最熟悉的专业情景,教师通过课例进行学习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能够在具体的应用情境里感知上课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学习上课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技巧,评估教学实施的成效。这种模式使教师不用亲临教学现场,实现扁平化、跨时空的高效学习。

2.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构成要素

(1)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一般指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表现为不同的媒体形式,如文字、音视频、图像等形式。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根据学习资源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分为“学材”“习材”和“创材”,其中“学材”作用于知识的传授, “习材”作用于知识的内化, “创材”作用于知识的外显和迁移[17]。具体到三种教师学习模式中,學习资源的特点有一定的区别,如表1所示。

另外,从学习资源与教师学习的互动关系来讲,在一般的数字学习环境中,资源常常与固定的学习系统相互绑定,由教师自己进行选择。而在智能化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分布在云端、平台和相关节点中,这些资源也会在网络中“流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以及个人喜好自主选择,智能化的学习平台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从而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偏好、优势与不足,精准地向学习者推送相关学习资源,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激发其继续学习的热情。

(2)学习工具

学习工具为教师学习提供支持,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依据工具的用途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教学工具:支持教学资源多样化;支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分配学习任务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各种智能教学工具使教师能够更加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班下的因材施教和精准教学成为可能,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认知工具:是指能促进教师的认知发展,可以支持教师积极思考的软件工具,如记事本、博客、可视化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等[18],合理地利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领会知识,并与已有知识进行重组和创新。

教研工具:对教师教研活动进行管理和监控,支持教研过程中不同研究活动的开展;教研社群和在线专家团队能够实时地支持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数据统计与分析工具能够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上述显性的、与教师学习产生明显互动的工具外,各类智能工具的不断涌现,为“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全面支持,如学习者模型测量、信息推送、学习轨迹记录和情绪感知等工具[19]。

具体到三种教师学习模式活动中,学习工具对学习开展的支持力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具体如表2所示。

(3)学习社群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社会性建构(如学习社群)在人类和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在缺乏反馈与激励的线上学习环境中,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续保持,缺乏同伴的支持,线上学习更容易产生倦怠和孤独感。因此,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社群这一要素的设计非常重要。学习社群支持教师与专家、同伴等开展互动与交流,强调群体性智慧的共享。在三种不同的教师学习模式中,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表3所示。

(4)学习情境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是最有效的,强调情境与学习者经验建立有意义联系,以促进其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提升。情境化学习已经成为有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能力迁移的一个重要依据[20]。

教师专业成长中面对的许多问题往往都属于劣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具有不确定性,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整合不同的领域知识。培训学习中的问题与日常情境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和迁移性是相当有限的[21]。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对学习情境的设计特别关键,具体到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其情境的特点如表4所示。

(5)学习评价

评价是对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反馈和反思,合理恰当的评价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的建构。技术支持的教教师学习环境中,学习评价将更加灵活多元,注重过程性评价,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根据教师自身的目标和过去成绩来评定学习进展情况,以本人为参照,评价重心在于教师的问题求解过程,关注求解过程中知识结构、认知构成和认知策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基于学习行为轨迹和学习结果,对标设定的量规标准;评价重点是知识与技能的运用与迁移,强调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习者将所学向新情境中迁移应用。

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中,学习评价的实施依赖于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分析技术等。教师学习的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个性化的学习诊断、精准推送和多元评估的科学依据。对伴随学习行为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解释过去的学习现象,干预正在发生的学习,使学习者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3.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功能

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里,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开展泛在学习,环境可以客观地记录教师的学习过程,通过数据的形式保存下来,为未来教师学习数据挖掘与分析提供数据支持;环境可以识别教师所处的学习情境,根据学习情境判断教师的学习需求,并为教师提供精准推送服务;环境能够支持教师在线与不同社群的教师、同伴或专家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构建。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通过跟踪学习过程、感知学习情境、联接学习社群实现数据融通,从而汇聚更多的教师学习行为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图谱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改善教师学习体验,从而提高教师学习的成效。

三、结语与展望

智能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学习环境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刻影响着教师学习的效果。本研究构建了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模型,该模型的核心包括教师学习环境构成要素、学习环境功能、学习模式、信息支撑技术,通过技术支持教师学习在愿景、动机、能力、反思与社群等方面的实践,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学会教学、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和学会为师。未来,我们会在技术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之上,对技术如何支持教师学习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各要素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实践中加以论证,通过实证数据不断修正理论模型,不断丰富所构建理论模型的内涵,使模型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李琼,裴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政策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7-24.

[2]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3-38.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13]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6][14][19]黄荣怀,杨俊锋等.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75-84.

[7][8]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Oliver K,Hannafin M.Developing and refining mental models in open-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A case study[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1,49(4):5-32.

[10][16] Jonassen,D.,K.Peck,et al.Learning With Technology:A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 [M].New Jersey:Prentice Ha11,1999.

[11] Wilson B G.Metaphors for Instruction:Why We Talk About LearningEnvironment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1995,35(5):25-30.

[12]陈琦,张建伟.信息时代的整合性学习模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3):90-96.

[15]王碧梅,胡卫平.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教学反思关注点比较[J].教育科学,2016,(2):39-44.

[17]祝智庭.智慧教育新发展:从翻转课堂到智慧课堂及智慧学习空间[J].開放教育研究,2016,(1):18-26.

[18]邢晓俊.新时代自主学习工具——基于SOLO理论的认知工具分类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7):19-23.

[20] Choi J-I,Hannafin M.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ning Enviroments:Roles,Structures,and Implications for Design[J].Educational Technology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5,43(2):53-69.

[21] David H.Jonassen,钟志贤等.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的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61-66.

作者简介:

潘丽芳:中学高级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1458754503@qq.co m)。

收稿日期:2020年6月1日

责任编辑:邢西深*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ICT支持的教师学习环境建构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DHA1603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技术支持模型构建
AR技术支持下部编版教材的教与学
社会资本视角下行业协会商会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中的应用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探讨高校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
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构想
浅谈状态检修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