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优化研究
2020-12-25张志良
一、问题的提出
在信息化2.0时代,笔者团队致力开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在深入观摩600多节美术课堂的基础下,经过团队的研讨、总结和自我吸纳、反思,梳理出了中小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几点常见问题。
(一)脱离教材,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的“一言堂”现象仍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教师凭着自我的经验教学,不提升教学能力。其中还存在部分教师过分依赖信息化,从网上大量找图片、视频,一味地拓展学生知识面,脱离生活实际,放弃对核心素养的引导,教学与教材的关系较为混乱。
(二)技法大于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美术课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社会呼吁学校对学生减负,应试教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又一直在,势必造成了现在的美术课是学生口中的自习课、作业课、玩耍课,美术课形同虚设。现实生活中,艺术教育在市场化经济的影响下,有些已失去了它纯洁的本色。学生的学习阵地转为校外培训机构、辅导班,美术教师不稳定,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如版画、水彩、水粉、线描、国画,甚至4-5岁的小朋友都已经开设了油画与雕塑课程,每节课的目标是学生只要完成一张作品。技法式的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的绘画缺少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兴趣降低,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能力。
教师示范机械化。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过于强调技法,不关注学生的能力结构,甚至有些教师在示范中,背对学生,也不进行讲解,学生只能被动观看,这种示范作用无实效性可言。
(三)欣赏流于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足。常见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大致为15分钟新授,18分学生练习,5分钟展示作品、评价,2分钟总结拓展,这种时间安排还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才能实现。常见的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足。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充当“学霸型”的小能手。这种自导自演的课堂热闹非凡:回答问题的是几名“优等”生,其它学生充当“观众”鼓掌。在这种形式主义下,小组合作学习欣赏课本中大师作品与学生作品更是流于形式,无从谈起对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
(四)作业与评价单一,难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丰富的学生美术作品,教师简单地以“像”与“不像”进行单一的评价,学生很难读懂作品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业评价质量以点带面,教师评价中,部分教师只关注到几幅“美”的作品,不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点评,更不善于提炼学生作品的闪光点,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信化化时代,教育依然秉承“以知识为本”的准则,美术知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美术教学中的问题,笔者运用微绘本、个性化作业、 “三个趣画”,来构建和完善美术示范教学体系,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目标、内容、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美术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以整合资源,优化美术教学方法及路径,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学有创新。课前环节:学情分析一资源发布一学生预习一课前讨论一教学设计;课中环节:课题导人一“悦赏趣画·微绘本”展现与分享一新任务下达一“忆象趣画·微绘本”合作探究一随堂检测一精讲与点评一巩固提升;课后环节: “悦动趣画·微绘本”个性化作品推送一完成作品一批改作品一反思评估。很好地解决了信息化环境下美术核心素养中“如何画、画什么、为谁画”的问题,探索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教学优化的研究策略。
(一)教材使用优化,培养学生素养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识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与其它学科不同,文字较少,以图片为主,由大师作品、生活图片、学生作品、艺术实践几个部分组成,每一张作品围绕教学内容呈现。进入信息化时代,欣赏图片节奏快捷,但绝对要让学生欣赏一次后还要有再看的冲动。要求老师对作品提炼出精彩、准确的内容,作品的质量要有“味道”,符合学生的认知;对作品内容、背景、色彩、构图,要品味出作品的“感觉”;经典作品反复欣赏,围绕知识点,将机械的画法表述出趣味性,表现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挖掘教材中内容的原生价值以及教学价值,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作品,体会意境,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培养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整体提升美术教学模式。
内容即生活。要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美术教材首先要从《课程标准》研读人手,一方面分析美术课程内容标准中规定的知识技能,按照学科知识取向确定人选教材内容。最终结合本区域特色,按照美术学科知识取向,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建构出中小学“忆象趣画·微绘本”美术教材,内容结构如图2所示(具体过程略)。
教材围绕美术新课标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领域与三维目标,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材分低年级版、高年级版编写,一具有趣味性,易画易记;二是符合学生的认识,低年级版更适合亲子共读。作品由学生确定内容,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微绘本的形式表现内心所感所想,融合音乐自主分析,在丰富教学内容、教材的同时,提高了美术教学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特色,更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也是美育课程情感绘画的—个补充。
(二)内容表现优化,培養学生学习兴趣
1.个性化学生作业实践,忆象趣画·微绘本
学生的实践是一堂课的成果检验,只有教会他们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打破技法式的教学。基于此,本文提出“忆象趣画·微绘本”课堂绘画的创新,即回忆具体物象的外形,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抽象或意象的景象,将具体的物象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再用几何形体去表达这些物体,通过加减法,创新画面,故事贯穿,融合音乐。如一个圆柱体变成一个树桩,能表达人类对树木的保护;蜜蜂飞过的轨迹,变成一幅有趣的画面。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忆象趣画引导,也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内在需求,这样不拘泥于手法,方向明确,可逐渐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创作出传递情感温度、充满活力的个性化的微绘本作品。
2.个性化教师作品示范,悦动趣画·微绘本
教师的示范以微绘画课例研修、课例教学线上线下两种教学形式呈现,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的体现,如何让学生看懂教师的示范意图,是整节课的关键,这也一节课承上启下的环节。首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运用“忆象趣画·微绘本”的方式进行示范,在绘本中看得见儿童,正如绘本画家黄丽说过“如何通过具体的操作解决儿童的情感建构和想象来源、绘本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代人真实情感等”,这就是自然的肌理,生活的痕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这样表达的作品才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通过回忆物象的外形,将具体的物象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再用几何形体去表现这些物体,采用智慧课堂4.0版进行手绘练习,让学生不拘泥于手法,通过课堂、社团等常态化的参与学习,构建以审美为主旨的素质培养载体。以信息技术与“忆象趣画·微绘本”教学方法相结合,实现“教师示范作品=故事+音效+几何形体=作品绘画过程”。
教师示范不拘小节,通过形体的概括,侧身作画,边画边以主题式的故事讲述作画步骤,通过多种材料表达,如油水分离法,即油画棒上小面积的颜色,用大排刷进行大面积水粉上色,这样效果佳,速度快,学生易学,这是最有效上色方法之一;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翻转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一是问题引导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热身”性质的问题,将录好的教学视频发放给学生;二是观看视频环节。学生看后,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罗列出来。三是问题解决环节。课上讨论、互动,解决问题,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赛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智慧课堂4.0手绘板的形式作画,记录作画上色的过程,通过回放,讲解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创作。
(三)欣赏形式优化,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欣赏是审美意识的源泉,如何让教材中名家作品为重难点知识服务,有助于学生兴趣培养,基于微绘本的趣味性由师生共同交流,指导学生完成,“师+师”与“师+生”协作。课前,根据名家作品以微绘本的形式,形成一课一资源;课中,利用信息技术将静态的大师作品“激活”成动态的作品;课后,根据名家作品的内容、情感、形式等进行表达,通过手绘或心得体会进行内心情感表达,培养图像识别核心素养能力。
另外,发挥同伴合作学习,促进交流与分享。通过思考一合作一分享方法(TPS),即第一步是“Think”,老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作品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调动每一位学生,这也就是教学上的“留白”。第二步是“Pair”,学生两两或小组交流、讨论,思维不断碰撞,慢慢达成共识,形成结论。第三步是“Share”,小组代表将所在小组观点精心全班分享,用“我们小组的观点是……”等句式表达,发挥团队的作用,让作品传递出的知识点为学生创作服务,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四)作业评价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推动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即“发展性评价”。在美术教学作品评价中,有个性化的作业,需要改变美术教学观,注重“点化”的评价技巧,评价环节将静态作品评价变成动态作品评价,丰富评价方式;激活作品,以微绘本的形式表达内心情感,让学生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找到自信。特别是形成的《美术“忆象趣画·微绘本”个性化学习册》,更利于教师精准诊断教学。如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学习服装的色彩搭配》一课中,在评价学生作业时,从色彩的搭配、款式、风格、材料(环保)、尺寸、适合人群、季节等方面去评价,通过线下现场展示、线上信息化投屏等形式展示设计作品,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审美意识,拓展思路。这也就是“美术育人”理念的实现。
三、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美术教学优化的调查分析
(一)美术教学优化, “忆象趣画·微绘本”美术课堂调查分析
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三个区域中小学生对“忆象趣画·微绘本”的应用情况,以便我们在接下来的美术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更好地将“忆象趣画·微绘本”教学在美术课堂中实践。
通过教师问卷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得出:90.3%美术教师对“忆象趣画·微绘本”了解,48.8%教师已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忆象趣画·微绘本”教学,97.9%的美术了解并加入到“忆象趣画·微绘本”的实践研究当中,超过半数以上的美术教师愿意并主动使用“忆象趣画·微绘本”课堂教学。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忆象趣画·微绘本”教学的情况:在每个课型中的使用比例都超过68%,在造型与表现课程中使用比例为93.5%。75%的教师已经尝试将“忆象趣画·微绘本”使用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导人环节和教师示范环节使用“忆象趣画·微绘本”教学都在60%以上,通过调查得出“忆象趣画·微绘本”的实践研究在美术教学中是有实效性的。
学生对“忆象趣画·微绘本”的喜爱程度调查数据显示:61%的学生喜欢,80%的学生非常喜欢,48%学生喜欢以色彩和图片作为选择绘本图书的标准。 “忆象趣画·微绘本”较绘本而言更具有内涵丰富,一画一故事,色彩构图完整,通过几何形概括物体过程独特,从学生喜爱程度的调查得出: “忆象趣画·微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
(二)美术教学优化,实现科学化立体分析
1.教学应用数据化。构建了大数据个性化作品范式,打破传统作品批阅模式,教师通过作业平台发送作品赏析、练习步骤、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绘画作品,构建出“最佳学习路径”。基于美术课堂动态使用数据分析,掌握学情、教学策略、学校使用,为区域建设积累实施的依据
2.评价反馈即时化。采取动态学习评价,即贯穿美术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实现即时、动态的诊断分析和评价信息反馈,重構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全过程动态评价,课堂智能推送相关学习资料或者分层美术作业,满足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全程记录美术教学数据,提供单次、历次、区域等多维报告,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为教育教学活动发挥指导作用。
3.交流互动立体化。重构课堂内外交流互动模式,通过“云+端”的无缝对接,实现人机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交流互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作者简介:
张志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美术教育(87961095@qq.com)。*本文系2019年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信息技术的‘微绘本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K190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