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政:熔炼“八个相统一”助力思政课创新发展
2020-12-25李思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的引导和栽培。但近年来,高校思政课却客观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和问题。2019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以“八个相统一”为高质量的教学把脉。这一理念犹如催开百花的春风,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移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重塑课堂教学新格局成为教改的前沿课题。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 “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加快催生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根据2020年4月28日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今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04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7992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较2018年底提升了0.7个百分点。综上可见,国家人才质量培养的顶层设计和互联网大数据势不可挡的纵深发展态势以及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正倒逼着教育信息化不断转型升级。
本文通过调研审视重庆市某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着眼于立德樹人与创新育人,整体构建熔炼“八个相统一”的“微思政”教学模式,并广泛运用于学校实践。力图构建出思政教学实践的新样本和新样态,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更多红利效益。
一、问题与考验:样本调研视阈下的思政课暴露发展短板
通过对重庆一高校K校开展区域样本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素养修炼不够,课堂趣味性不高。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但对于绝大多数思政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不留白式”的教学法仍然是较为普遍的方式。以K校为例,思政教师“思维不够新”“视野不够广”,教学过程单向化、途径单一化,思想性、针对性不够,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 “统一性和多样性”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做得不够。常常让学生在课堂上进人“超长待机”状态,令其感到枯燥和无趣。一项校内调查报告显示,38.59%的学生对思政课持“怀疑”态度,并产生了学习的消极心理。
2.学生主动学习不够,课堂互动性不高。大部分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知不足,进入课堂主要是为了学分任务,而不是认为是学习所需。调查显示,K校52.3%的学生不太愿意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在群体中发出声音,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课堂在“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方面存在缺陷。虽然近年来,K校业已使用信息化教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等,但总体上来看,这些因素并没有成为让课堂变成一汪“灵动的”美的泉水的强有力的刺激因子,思政课堂仍然不够活跃。
3.信息化教学、实践性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信息化教学方面,K校也曾打造过一批“金课”,学校鼓励思政教师紧贴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让课堂焕发“时代光彩”。但却客观存在着部分教师的新媒体素养跟不上,没有办法操作较为复杂的“技术工具”;学校自主开发信息化学习平台矩阵的程度不高,需要高度依赖社会企业开发的各类专业学习软件进行授课;在信息资源的“汪洋大海”中,可供选择的“过滤”信息的优质“传媒”不多,导致部分学生陷入“信息茧房”逐渐缺失了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判断能力;部分学生“碎片化”“快餐式”“泛娱乐化”的不良学习习惯突出; “工具主导价值”一度成为课堂教学的潜流……等等问题。在实践教学方面,K校仍然存在着学生的参与流于形式,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社会行业间互动性不高;教学理论知识没有真正融人实践,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或是教学形式仅着眼于“实践”二字,不能充分利用AR等新技术拓展教学渠道和形式等问题。未真正坚持好“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矛盾特殊性的视阈审视和剖析K校思政课的现状与问题,将对思考、研究与解决高校思政课程的“普遍问题”提供更多参考与启迪。
二、机遇与趋势: “微思政”模式的兴起化现实危机为教育契机
随着云平台、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愈来愈成为承载思想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微思政”教学模式也随着教育“微时代”的到来方兴未艾。所谓“微思政”,是指高校思政教育结合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系列“微传媒”为载体,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生活态度、情感心理进行教育的思政教育模式。即“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应时而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产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对整个“微时代”背景下“微思政”特征的显现、作用的发挥有着更加明晰的认识。
大数据的发展对“微时代”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 “微时代”则对“微思政”起到强化根基、渗透影响的作用;大数据为“微思政”提供了异常宏大的教学资源,而“微思政”的发展则为主旋律下的大数据流的健康发展储备隐性的人才资源。 “微思政”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协调整合如微信、微博、微课、慕课、钉钉、云课堂、雨课堂等一系列“微传媒”构建形成为思政教学赋能的“网络课堂”“空中课堂”等,将对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发挥独特的解决效用。
“微思政”模式的运用,一方面让教学的渗透性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增强。颇具教育教学针对性的各种“微传媒”、APP等让思政教学资源极大扩展,同时使教学的渗透性极大增强。能纵横线上与线下,交错师生与资源,改善评价与沟通。通过偏好的设定、高超的整合、生动的梳理,教师能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持久地渗透、弥漫于整个教学过程,吸引认知的主客体进行立体多维互动。
另一方面,让资源的流动性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增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停课不停学”期间,K校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上万所学校共同分享29万余条同步课程资源、2800余个微课资源、600余个数字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资源等。各类优秀学习软件,降低了思政教师的媒体操作难度,并有效过滤不良信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泛娱乐化”的不良学习习惯,泽被全体受教者。同时在“微思政”时时即课堂、处处即课堂的多维空间中,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在“动静结合”的辩证思维中,能锻造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从而让学习主体亦成为课堂“数据流”的一部分,大大提升课堂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做好高校思政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微思政”无疑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其通过“微传媒”发挥作用,能够改善教学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平台、提升思想观念、强化认知心理、培育核心素养、塑造政治人格,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三、实践与反思: “八个相统一”熔炼于“微思政”开辟教学新局面
坚持将“八个相统一”熔炼于“微思政”教学模式之中,从观念到环境,从内容到方法,从思路到规律,能不断完善思政学科建设,助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1.遵循“立德树人”顶层设计,强化内容要素建设
办好思政理论课,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K校思政教师在熔炼“八个相统一”的“微思政”模式下,正确把握數字时代思政教学“术”与“道”的关系,开辟出让学生流连忘返的学习空间。
一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提升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和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将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过滤、剪辑、整合,能通过各种形式的移动终端和诸如钉钉、蓝墨云、抖音、超星学习通等APP,将焦点热点问题转化成易于学生消化吸收的学习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同时,守好课堂主阵地,旗帜鲜明、广泛深入地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培养学生建设性、批判性的思维能力。
二是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私人订制”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课堂。加强科研和备课,选树一批教学名师和团队,不断创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监管等,以透彻的学理、强大的真理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社会,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微思政”灵活安排“微学习”,如微讨论、微论文、微调查、微测验等,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融合”, “充分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 “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校内建立以思政课为龙头,以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为支撑的价值引导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示范课程和精品课程,增强对学生“拔节孕穗期”的营养供给,强化对其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2.注重“质量提升”整体目标,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K校坚持思政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目前正着手建立“微思政”的教学管理、支持保障等机制体制:
一是建立建强思政教学网络安全体系,强化沟通监管机制。试图自主研发学习APP,同时建立学习平台的三级矩阵——校级平台一院级、部门级平台一学生之家,来加强对“微思政”模式全程学生思想动态的监管。同时,进一步建强班干部、辅导员、思政教师、党政干部等教育力量,在进行网络监管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信息梳理和心理疏导。
二是建立建强与时俱进的智能教学环境体系。充分利用三级矩阵打造兼具互动性、亲和力、特色化、品牌力的“微思政”教学平台。针对理工科学生与文科生的差异,因地制宜丰富教学内容,强化价值塑造,不断满足教师远程化教学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目前,正创造条件让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基地与学生的手机端和学习APP实现“线上联通”,试图让学生通过指尖的触碰体验深度学习、情景体验、智慧模拟等强大学习功能,体验学习新境界。
三是建立建强“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意见》指出: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据此,K校利用钉钉、学校官微、名师微课堂、名人微博等形式携手家长与社会为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同时,积极推进第二、三课堂的成绩单制度建设,以科学量化的评估回应“三位一体”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效果。
3.回归“生命在场”本真课堂,强化措施策略创新
K校积极推动“微思政”视阈下的综合教法改革:
一是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既有“大水漫灌”,又有将“微语态”“微语言”与“微思政”技术手段相结合、润物细无声的“滴灌”。将“微思政”融人“课前自学、课堂导学、课后总结评价与反思”全过程,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钉钉、腾讯课堂、微信等实现学生课前自学、师生沟通反馈、扫码上课、随机点名、专题讲授、实时答题、语音连麦、弹幕互动、社区讨论、微信投票、习题测试、作业审阅、数据分析、在线答疑、课后任务提醒等,最大限度启发学生,释放教与学的能量。
二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开门办思政。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汇聚办好思政课的合力。建立“立交桥”“阶梯状”式的学习培养体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以“串珠模式”汇集党政领导、名家大师、企业高管、英雄劳模等通过“微传媒”走进课堂,让优秀教育者将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素材支撑理论,并转化为强大的育人力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访学、参观、竞赛的“微平台”,如建立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对接的网上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同城网络平台等,强化受教育者的“科技+”实践。
K校在“八个相统一”的理念引领下,充分运用“微思政”教学模式对思政课程进行了推敲、修正、探索和创新,不仅是对思政课程发展的整体反思、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更是为了融汇科技力量迸发教育智慧,还教育以本真。虽然该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高校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解决良方,但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须真正走进新时代,继续“创造智能教育技术,探索第三层级教育问题”,真正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大的时代新人提供适切的土壤和基质。
作者简介:
李思蓓: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文化管理(lisibe19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