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研究
2020-12-25伏蓉包磊
伏蓉 包磊
编者按: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与创新,正不断催生新的教育教学形态涌现。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级各地各学科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我刊遴选了部分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调研案例,包括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策略探索、基于教学视频对跨校同步教学中的师生教学活动和交互规律进行的研究分析、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的学科内项目式学习策略探究、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扶贫脱贫以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经验分享等,以期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新时代教育变革与转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与思路。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创新和促进教育变革。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到利用技术手段开展现代化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从接受改变到尝试应用,再到融合创新,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2019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着力提升教师在实践应用中的信息化素养。根据文件精神,本文针对甘肃教育信息化现状,就如何长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探索,以期提出符合甘肃现状的培训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應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PPT的播放仍然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的主流。设备不断更新换代,交互式功能不断完善,大部分教师仍然把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作为代替板书的PPT演示工具,在课堂生成、学生思维训练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促进教学模式变革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2)有效检索、加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欠缺。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到省级平台,有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供教师学习和应用,由于教师的检索能力以及再加工的能力薄弱,难以找到符合学情、适用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大多都是文字、图片、音视频的简单应用。
(3)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的能力欠佳。由于缺乏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针对性培训和专业指导,如何发挥设备优势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如何甄别和筛选优质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等困扰着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仍然表现为“拿来主义”,缺乏应用的二次加工。
(4)推进应用的制度、保障措施不完善。设备故障不能及时维修,学校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应用制度,不重视相关培训、教研等工作,教师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动力不足。
2.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信息化的到来,不仅是应用设备、技术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是课堂结构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教师要充分共享和挖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专业水平,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等。而大部分教师的思想还只停留在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初级认知阶段。
(2)缺乏信息化教研员、骨干的持续指导。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培” “省培”中,学校普遍选派负责信息技术的教师或后勤人员参培,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支撑,很难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导致培训者在深入到地方、学校的再培训中,仍然将信息化教学设备作为展示PPT等资源的工具。虽然近些年来,在培训人选上逐步转向一线优秀教师,但是频繁更换培训人员,使得受训教师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性和深人性,很难成长成一名优秀的教育信息化教学骨干。
(3)培训缺失或培训质量有待提升。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培训”的现象,导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欠佳。比如:甘肃省教育厅利用“全面改薄”资金集中建设“班班通”以来,极大地改善了甘肃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建设。由省教育厅下发关于督促项目应用的文件《甘肃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班通”项目管理和应用工作的通知》,从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安全管理、强化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三个方面予以指导。项目建设始终没有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应用培训。设备安装后,仅是企业从技术层面指导教师设备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新生事物,由于缺乏指导和借鉴,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解决,使得很多设备只能成为PPT的展示台。
(4)教育管理者重视不足。教育的特殊性,致使教育信息化还没有引起部分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学校不重视不推进,没有政策监督、激励等措施,不开展教育信息化教研、竞赛等活动,没有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气候、研究气候,导致教师实践能力不高。
二、提升甘肃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探索
(一)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培训模式: “省级骨干培训+名师(骨干)区域教研”的混合培训
为使培训形成从上到下,一以贯之地跟踪培训局面,解决信息化教研员缺位的问题,开展“省级骨干培训+名师(骨干)区域教研”的混合培训(如图1所示)。
图1中所示校长和学科教学骨干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省级骨干培训的培训对象,跟踪参加省级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也是区域组织开展教研活动的名师(骨干)。校长和学科教学骨干不断参加省上培训,不断更新理念,创新实践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教研员,保障区域、学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常态开展。尤其是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能加速助推学校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名师(骨干)区域教研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联通了省级、地区和学校,上传下达,应用贯通。
2.培训课程:五步课程培训
在省级骨干培训和区域教研中,以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指导,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两部分:(1)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通过示范观摩课和专家指导讲座,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解决不同信息化环境中教学设计与授课等问题。(2)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和检索能力。通过数字资源检索、学科软件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等,指导虚拟环境中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和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和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按照“问题一模式一解释、应用与拓展”认知模式的描述,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建立共同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系统思考、改变心智模式”五个基本要素。为在短期培训中提升培训质量,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置,从教师学习的角度概括成五个字:“观” “听” “悟”“学” “用”(如下页图2所示)。课程设置上首先开展信息化环境典型示范课例观摩,通过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变重塑和激发教师应用的内生动力。专家课例点评分别由一线教学专家从融合应用效果点评和信息技术专家从融合应用路径点评,使教师从表象认识步人深层探究。再通过专家系统讲座、技术指导应用等学习过程认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课堂教学变革,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主动用,达到长效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目的。
3.培训资源:充分运用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资源
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包括应用中心、资源中心、活动中心、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校园、教育数据等几个板块,整合管理信息系统20个,教育资源1000余万条、集成各类教育教学应用100多个,基本满足了全省各地各校各类人员教育教学、管理对资源的实际需求。以其应用中心为例,其板块下的教育教学栏目集成了国内知名企业信息化教学应用各类软件,方便了教师在各种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备课、上课;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虚拟教研空间,助力区域开展网络集备等教研活动等。云平台还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省内各市州云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方便全省教师的应用检索。通过指导全省教师常态化应用平台,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形成合力,全面长效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仅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远远不够,还需要从政策层面、网络层面、资源建设层面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良好新生态,促进教师信息化素養不断提升。
1.完善政策要求,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省级制定教育信息化优先发展配套政策措施,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和教育督导检查之内,以行政手段督促学校、教师常常用、堂堂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培基础上,落实信息化项目教学应用专项培训经费,指导教师在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向融合创新应用发展。充分利用甘肃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在参培人员上严格选拔校长、名师、骨干参培,制定严格的考评措施,落实省级骨干再培训的任务,调研培训的效果等。通过重点建设“省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示范校”,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以点带面,引领各地各校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热点和难点问题,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新路径,让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多方筹措网络建设,以专网建设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
网络是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重要因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深入实地,寻找问题症结,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加强与网信、发改、工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加大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力度,强化网络建设及技术支持。根据2019年8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加快建设教育专网,到2022年实现所有学校接人快速稳定的互联网,支持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发内容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加快甘肃教育专网的建设,促进“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
3.加强资源建设,服务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
(1)完善“平台+教育”服务模式,优质资源应用常态化。省级继续加大力度建设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丰富平台资源,实现多终端应用,方便教师随时用和二次开发应用;做好后台服务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助推课堂教学改革。
(2)加强企事合作,多路径应用优质资源。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市场的开放,以“政府+企业+学校”的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教师自主开发资源,另一方面要购买适合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应用的相关资源,供教师按需应用。再通过教研等方式交流应用经验,发现融合创新路径,提高教师素养。
(3)开展“三个课堂”,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由于甘肃省不同区域教育水平差异大,适切优质资源区域开发更有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在2018年省级同享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示范项目应用基础上,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三个课堂”的应用,全面推动城乡、校际间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4.全员培训,激励和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全面提升
学习型组织理论把组织的成长与个人的成长融为一体,长期有效的提升组织整体的学习能力、更新组织整体的学习理念、保持组织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学校这个教育组织,在教育信息化上做到从领导到教师全员培训,全员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形成互相学习和借鉴的互动型学习组织,以合力促进整校信息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如图3所示。
(1)不断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将改变几千年来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方法。一名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关键成因。从政策的落实,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从教师的培养方向、力度,再到信息化骨干教师的引领;从开展教研活动,到教师在课堂中的融合应用;从多媒体环境到“智慧校园”的建设等等,都取决于一名具有教育信息化前瞻性的校长的领导。
(2)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教研团队的建设。从省级到各学校要确定校长、优秀一线教师或教研员成立信息化教研团队,通过持续培训、外出观摩等方式,学习信息技术先进理念、揣摩和实践技术在教学中融合创新应用的途径,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共同体,开展符合学校特色的相关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校本研修,逐步指导全体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素养。
(3)不断组织应用能力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专业发展。学校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推门课、示范课、研讨交流课,以及课件评比、微课竞赛、创客教学案例比赛、空间应用比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的能力。省级部门,以省级竞赛提升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主动性,提供全省教师交流和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的路径,达到以“赛”代培,以“赛”促用的作用。
作者简介:
伏蓉: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教育信息化(996992673@qq.com)。
包磊:正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信息『匕(4207298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