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01例川崎病患儿急性期CRP、PLT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020-12-25鲍宽烨张瀚迟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24期
关键词:川崎急性期感染性

鲍宽烨,张瀚迟,盛 玮

(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安徽黄山 245000)

川崎病是好发于年龄<5岁儿童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球结膜充血、皮疹、口腔黏膜病变、急性期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趾端脱皮等[1]。川崎病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感染、免疫等因素存在关联,该病可引起肝损伤,以急性期发病较为常见[2]。对新生儿而言,其肝脏约占体质量的4%~5%,而成年人仅占2%~3%,这表明小儿肝脏体积相对较大,且与成年人相比,小儿肝脏血流量、储血量增加,对氧需求量增加[3]。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机体免疫力弱,容易受感染、缺血等因素影响,引起肝细胞肿胀,严重时可导致其坏死[4]。有研究指出,川崎病患儿肝损伤率为20.0%~54.4%,该病还可引起胆囊积液、肝大等并发症[5]。川崎病早期表现与感染性发热非常相似,可能导致临床医生误诊,因此,需要寻求特异度高的生化指标对二者进行鉴别,提高诊断有效率。C 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是评价机体有无炎性反应的常用指标[6]。因考虑到川崎病的发生与感染有关,从而推测CRP、PLT可能对川崎病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川崎病患儿CRP、PLT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黄山市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1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病例组。纳入同期收治的101例感染性发热疾病患儿作为疾病对照组,另选取同期本院101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病例组中,女41例,男60例;年龄5个月至6岁,平均(3.29±1.12)岁;体质量5~21 kg,平均(13.39±3.27)kg;发热至入院时间平均(6.49±1.12)d;临床表现:发热101例,结膜充血89例,皮疹29例,淋巴结肿大21例,手足肿胀及掌趾红斑17例。疾病对照组中,女48例,男53例;年龄8个月至6岁,平均(3.29±1.23)岁;体质量5~24 kg,平均(15.11±3.05)kg。对照组中,女44例,男57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3.34±1.17)岁;体质量5~23 kg,平均(14.46±3.38)kg。研究方案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3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发热≥5 d;(2)两侧球结膜未见脓性分泌物,但伴有充血;(3)口腔皲裂、干红、杨梅舌、黏膜充血;(4)伴有掌趾红斑、手足硬肿等四肢末端改变;(5)颈部淋巴结肿大;(6)皮疹。上述6条中,满足5条即可确诊。如果仅满足4条,经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扩张,可确诊为川崎病[7]。

1.3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病例组,①诊断明确;②川崎病发病前无肝损伤史;③近期未使用过对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④家属知情同意。(2)疾病对照组,①诊断明确;②入院前无抗感染治疗史;③既往无肝损伤史;④近期未使用过对肝功能有影响的药物;⑤家属知情同意。(3)对照组,①身体健康状况良好;②性别、年龄、体质量与病例组匹配;③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近期使用过激素、阿司匹林等药物;(2)心、脑、肾等脏器损伤;(3)辅助检查不完善;(4)合并细菌感染、嗜肝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5)代谢性疾病;(6)合并肿瘤。

1.4方法

1.4.1检测方法 3组受检者于就诊或体检当日采集3 mL外周静脉血,在空腹下进行,行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处理,充分混匀后,测定CRP、PLT水平。PLT使用BC-539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深圳迈瑞公司)检测,CRP使用AU-5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Olympus公司)检测。另取2 mL外周静脉血,无需抗凝,行离心处理(1 500 r/min),时间为20 min,分离血清,经Olympus AU-5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项肝功能指标,包括清蛋白(AL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可利用速率法、比浊法、终点法测定,所有试剂盒均由上海生工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根据是否发生肝损伤,101例川崎病患儿又分成肝损伤组、无肝损伤组,比较两组CRP、PLT及肝功能指标。肝损伤评估:总胆红素>25 μmol/L,ALT>40 U/L,γ-谷氨酰转移酶>50 U/L,AST>40 U/L。上述4项中,至少有2项满足要求,即可判定为肝损伤。

1.4.2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如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退热等。同时取阿司匹林片(德国拜耳公司,国药准字H20130340、H20130339)口服,剂量为每天30~50 mg/kg,分3次;取丙种球蛋白(四川远大蜀阳药业,国药准字S10980026)静脉滴注,每次剂量为2.0 g/kg,初始滴注速度控制为20滴/分钟,观察15 min,若未见不良反应,则可加快滴注速度,最快不宜超过60 滴/分钟。根据患儿病情恢复情况,确定阿司匹林给药时间,通常为30~60 d。

2 结 果

2.13组CRP、PLT水平比较 病例组的CRP、PLT水平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对照组,且疾病对照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CRP、PLT水平比较

2.2CRP、PLT对感染性发热、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CRP、PLT水平鉴别诊断感染性发热、川崎病的AUC分别为0.772、0.743,二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807,见表2。ROC曲线见图1。

表2 CRP、PLT对感染性发热、川崎病的鉴别诊断

图1 CRP、PLT鉴别诊断川崎病、感染性发热的ROC曲线

2.33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病例组ALB水平低于疾病对照组和对照组,AST、ALT水平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2.4肝损伤组、无肝损伤组的CRP、PLT水平比较 在101例川崎病患儿中,有29例(28.71%)出现肝损伤,72例(71.29%)无肝损伤。肝损伤组CRP、PLT水平明显高于无肝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肝损伤组、无肝损伤组的CRP、PLT水平比较

2.5川崎病患儿CRP、PLT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CRP、PLT与AST、ALT分别呈正相关(P<0.05),而二者与ALB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见表5。

表5 川崎病患儿CRP、PLT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续表5 川崎病患儿CRP、PLT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川崎病的主要特点为血管内皮系统损伤,可累及多个系统。该病以儿童病例居多,成年人中较少见,在亚洲人群内患病率较高,且具有季节性特征,春季患病率更高[8]。该病急性期阶段的常见并发症有肝损伤,儿童的肝脏血流量、储血量较成年人明显增加,机体抵抗能力差,容易受到炎症、感染等侵袭,引起肝细胞损伤[9]。此外,肝血管炎症亦可导致局部处于充血状态,从而导致肝损伤[10]。有研究认为,肝损伤并不是导致川崎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其不利于患儿机体的发育与成长[11]。因此,临床必须明确川崎病伴肝损伤患儿的特点,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感染性发热患儿、体检健康儿童比较,川崎病患儿的CRP、PLT水平明显升高。CRP被证实与炎症程度有关,是评价机体炎症的常用指标,川崎病患儿在急性期阶段时,CRP水平升高,血管炎症程度越重,其升高越明显[12]。CRP主要通过肝脏细胞合成,当机体内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引发炎症时,可导致CRP水平急剧升高,一旦炎症、损伤被控制或修复后,CRP水平可恢复至正常范围[13]。PLT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物,它与血管炎症损伤密切相关[14]。有学者发现,在川崎病患儿中,PLT水平升高率约为92%[15]。川崎病可引起免疫性血管损伤,而血管内皮的聚集与黏附均与PLT有关,因此,免疫性血管损伤可致PLT水平反应性升高。感染性发热与川崎病早期表现相似,鉴别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与体检健康儿童比较,感染性发热患儿的CRP、PLT水平也明显升高,但明显低于川崎病患儿,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证实二者对感染性发热、川崎病存在鉴别诊断作用。

笔者发现,与感染性发热患儿和体检健康儿童比较,川崎病患儿的肝功能指标明显异常,这可能是因部分川崎病患儿合并肝损伤所致。101例川崎病患儿的肝损伤率为28.71%,与无肝损伤组比较,肝损伤组的CRP、PLT水平明显升高,且CRP、PLT与AST、ALT分别呈正相关。这表明CRP、PLT水平升高,血管炎症越重,肝损伤风险越高,肝功能异常越明显。研究表明,CRP、PLT水平升高可能与机体内免疫因子、炎症因子释放存在关联,可致肝损伤加重[16]。尤其对急性期患儿而言,多种炎症因子可将自然杀伤细胞激活,聚集于炎症损伤部位,这类细胞经活化后,可于血管内皮细胞聚集,导致肝损伤,从而致肝功能指标异常。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CRP、PLT与ALB未见明显相关性,考虑ALB虽为负向反应蛋白,但半衰期长,且纳入本研究的川崎病患儿起病时间短,就诊早,部分严重血管炎症引起ALB分解加速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流等引起ALB水平降低的临床现象未能体现。因此在川崎病早期,临床医生要着重观察患儿肝功能指标,特别是AST、ALT与CRP、PLT水平的变化,根据病情确定给药疗程。

4 结 论

川崎病患儿的CRP、PLT水平较感染性发热患儿和体检健康儿童明显升高,二者对川崎病、感染性发热具有鉴别诊断作用,且CRP、PLT与AST、ALT有相关性。在日后针对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可重点对CRP、PLT水平进行监测,并预测肝功能变化及损伤情况,提出针对性治疗方案。本研究不足在于选择的样本较少,未来将增加样本量,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川崎急性期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思考心电图之177》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