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料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
——基于CLHLS2008—2014年3期追踪数据的分析
2020-12-25陈宁
陈 宁
一、引言
在老龄化社会,对于长期照料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失能老人面临“失能”和“年老”的双重挤压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的冲击,决定了其是一个脆弱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长期照料困境已然超越个体和家庭层面成为重要的社会政策议题。近年来,学界就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两种分析路径:一是从需求端出发的研究思路,多考察长期照料的需求层次、需求内容、需求规模测算以及影响照料需求的因素等;二是基于供给视角,从长期照料服务的供给机制、供给形式以及供给主体等方面探讨服务供给有效性①侯冰:《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层次及其满足策略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3 期;张新辉、李建新:《社区老年服务供需动态变化与平衡性研究》,《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2 期;李万钧等:《新时代养老服务发展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和边界研究》,《社会政策研究》2018年第4 期;杜鹏等:《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人口研究》2016年第6 期。。
显而易见,无论是基于需求端的分析抑或是供给端的考察,现有研究更多是将长期照料服务状况作为被解释变量,聚焦长期照料服务本身,缺乏长期照料服务供给和需求相匹配的需求满足度的信息。抑或说当前鲜有研究基于失能老人的主体地位从需求满足端出发,将长期照料服务需求满足状况作为解释变量,直接关注长期照料未满足的需求是如何影响失能老人健康衰退过程的。
过去数十年来,即使在长期照料服务系统较为完善的西方国家,也存在相当多未满足的照料需求①Luis Jose Iparraguirre, "Reductions in Local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mmunity-based Social Care and Unmet Social Care Needs of Older People in England," The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 of Ageing, 2017, 36(7).。国外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满足问题的研究较早,并形成“不仅仅是获得,而是要确保满足”的基本理念。他们认为长期照料需求满足状况与失能者能否持续获取符合个人偏好的生活质量,尽可能地保证独立、参与以及尊严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当长期照料无效、缺失或者不足以满足个体需要时,就会出现“未满足”的需求②Gibson Mary, Satyendra K. Verma, Just Getting by: Unmet Need for Personal Assistance Services among Persons 50 or Older with Disabilities, AARP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2006, pp. 1-10.。与接受适当的长期照料相比,照料需求未满足意味着更高的住院发生率、更大的心理压力、更高的死亡率以及更大的机构化概率③Allen Susan, Vincent Mor, "The Preval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Unmet Need: Contrasts between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with Disability," Medical Care, 1997, 35(11).。可见,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满足问题,在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降低健康风险及理解其健康衰退过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快速推进的老龄化进程使得中国失能人口随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而快速增长。中国作为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有相当数量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获得根植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他们在获得充足的长期照料服务方面面临挑战。那么,中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未满足需求的状况究竟如何?照料需求未满足对不同特征失能老人的健康是否具有差异化的影响?在传统养老方式依然占有主导地位的中国,未满足的需求将对失能老人的健康衰退产生何种影响?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探索性回答,以期为现阶段了解失能老人健康衰退过程提供新的思路,进而为推进失能老人的照料服务理念“从获得转向满足”和提出规避失能老人健康衰退的社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失能老人群体由于生理机能退化、社会经济地位下降以及社会角色转变,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健康脆弱”群体。在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延缓其健康衰退,是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的重大挑战。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未满足需求与健康的关系探讨,是国外学界关注的重要内容。现有文献主要从3 个层面考察了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健康衰退的影响。第一,未满足的需求将诱发更多疾病发生和医疗服务利用率。功能障碍模型细化了对慢性病和自理能力丧失的关系,发现因失能所需的照料服务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疾病发生率将从10.2%向20.1%转移①Desai Michael, "Unmet Need for Personal Assistance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mong Older Adults," The Gerontologist, 2001, 41(1).。一项在1994年、1999年和2004年针对美国长期照料对象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调整了人口、健康和功能特征后,未满足的ADL 需求与再入院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对于那些生活照料需求没有满足的失能老人来说,他们需要急性护理的比率更高并增加了卫生服务使用的概率②Depalma Glen, Huiping Xu, "Hospital Readmi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Who Return Home with Unmet Need for ADL Disability," The Gerontologist, 2013, 53(3).。第二,未满足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将近一半在日常生活中需求未得到满足的失能老人可能面临有害的后果,如不能顺利洗澡、吃东西的时候容易烫伤③Laplante Mitchell, Taewoon Kang, "Unmet Need for Personal Assistance Services: Estimating the Shortfall in Hours of Help and Adverse Consequence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2004, 59(2).。与需求满足的失能老人相比,未满足需求的老年人在5 项基本日常生活项目中每周至少缺少16.6 个小时的帮助。独居的需求未满足的失能老人相比那些与他人共同生活的需求未满足的失能老人的情况要差得多,并且这两个群体比那些需求满足的失能老人会更容易遭受身体不适、体重减轻、脱水、跌倒、烫伤和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等不良后果。同时他们无法管理自己的健康、无法应对疾病的发作,功能条件会逐渐恶化,进而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④Komisar Harriet, "Unmet Long-term Care Needs: An Analysis of Medicare-Medicaid Dual Eligible," Inquiry: A Journal of Medical Care Organization Provision & Financing, 2005, 42(2).。第三,未满足的需求导致更高的死亡率。有研究利用美国长期护理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未满足的需求与未来1年死亡率的关系。有1、2、3、4、5 项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的老年人未来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8.7%、10.6%、11.4%、19.2%和27.3%。事后分析显示,未满足的ADL 需求与死亡率增加的风险相关联⑤Shuang He, Bruce A. Craig, "Unmet Need for ADL Assistance I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with Mild Disability,"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2015, 48(9).。Gaugler 等使用追踪数据,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发现,残障老人未满足的照料需求预示着更高的死亡风险⑥Joseph Gaugler, et al., "Unmet Care Needs and Key Outcomes in Dement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0, 53(12).。
从现有研究来看,针对未满足的需求与死亡风险关系之间的探讨多集中在西方国家,国内相关研究多从老年人的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生活习惯、患病或损伤情况、心理状态等方面考察老年人的健康衰退状况,忽视了长期照料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本身对失能老人健康衰退的影响⑦姜向群等:《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人口学刊》2015年第2 期;管理定、郭林:《医疗保险与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兼论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1 期。。尽管也有研究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初步考察了中国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状况,但是并没有进一步验证失能老人长期照料需求未满足所可能引致的健康风险①乔晓春:《如何满足未满足的养老需求——兼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1 期;曹杨、MOR Vincent:《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未满足程度及其差异》,《兰州学刊》2017年第11 期。。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中国的纵向追踪数据,探索长期照料未满足的需求与失能老人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三、数据、变量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龄健康长寿追踪调查(CLHLS)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4年的3 期追踪数据。CLHLS 是由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进行的追踪调查。该研究的第一次调查(基线调查)于1998年进行,随后的跟踪调查分别在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2014年以及2018年进行。CLHLS 基线调查和跟踪调查涵盖了中国23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该数据既包括了存活老年人的详细信息,也通过访问家属对死亡老人的信息进行了调查,为深入研究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满足状况对其健康的影响以及进行生存分析奠定了基础。根据研究目的和数据结构,本文选择2008年至2014年间的3 期追踪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之所以未使用2018年的最新一期数据,主要基于如下考虑:由于样本死亡和失访的原因,2018年15874 个调查样本中约有80%为首次调查样本,当期追踪到的失能老人样本数量极其有限。如果引入2018年数据,则面临样本缺失而影响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同时,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利用中国的追踪数据,来量化中国失能老人照料需求未满足所带来的健康损失,未使用最新一期的数据并不太影响研究的整体结论。而就具体的数据处理而言,首先,针对调查期间内出现的失访、无法知道是否存活和缺失具体死亡时间的被访者进行删除处理;其次,剔除一些缺失值较多、不适合纳入模型的受访个案;再次,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调查期间失能的老人,所以删除了调查期间内身体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样本。最终纳入统计模型的案例数为6292 个。
(二)变量设置及定义
因变量:死亡风险。具体为从基期即风险起始期(2008年)到结束期(2014年)的存活状况。为了计算死亡风险,必须要首先生成时间变量(T)。将自2008年被访问日期之后的存活时间视为时间变量,用天表示。对于2014年调查时仍然存活的老人,生存天数为其进入风险的日历时间到调查终止的日历时间。而对于期间去世的老人,根据被访者亲属提供的具体死亡日期,其生存时间由死亡年月日减去进入风险的日历时间得到。
自变量: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需求满足状况。基于问卷中“您认为您目前在6 项日常活动中得到的这些帮助能够满足您的需要吗?得到“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照料需求部分满足”(有人照料但需求没有得到完全满足)和“完全未满足”(无人提供照料)的数据。由于样本中报告完全未满足的失能老人所占比重较低,故而将“部分满足”和“完全未满足”选项作为合并项处理,构成“未满足的需求”选项。以此,将核心自变量操作成二分类离散变量。结合研究需求将自变量处理成0—1 变量,即照料需求完全满足赋值为0,未满足的需求赋值为1。
同时根据以往研究和文献,为避免变量遗漏,将失能老人的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特征以及生活行为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社会人口特征主要包括失能老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属性、居住类型和经济状况;健康特征主要包括失能程度以及是否有慢性病;生活方式特征主要包括失能老人的社会参与情况、是否吸烟以及是否喝酒。
基于上述对因变量、核心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分析,对以上变量进行操作化,具体的变量定义及特征见表1。在核心自变量方面,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失能老人主体地位出发进行调查,发现约有43.72%的失能老人报告了照料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约56.28%的失能老人报告具有未满足的需求。可见,虽然大部分失能老人能够“获得”照料服务,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并没有完全获得“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居家失能老人在通过家庭照料服务供给满足照料需求方面面临挑战。在控制变量方面,样本中以女性、高龄、与家人同住的失能老人居多。在健康方面,轻度失能老人居多,近四成的失能老人报告至少有一项慢性病。在生活方式方面,大部分老人不抽烟、不喝酒,但有社会参与的比例较低。
表1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注:针对年龄变量,为便于描述,在表中按照分类变量进行处理,在回归分析中按照连续变量处理。
(三)分析方法
生存分析是研究社会现象动态过程的一种统计方法,通常用来考察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风险比)。生存分析包括3 种类型:非参数模型、参数模型、半参数模型。Cox 等比例风险模型属于半参数模型,其因变量是风险率的比值,系数表示变量在时间T 变化一个单位而其他风险集中观测变量保持不变情况下风险率的变化。通过该方法可探索追踪期内失能老人死亡事件的发生,同时考察所关注变量影响事件发生的速度以及生存时间的长短。本文将失能老人在被访日期之后的存活时间视为时间变量,用天来表示。此时,个体在已知状态下持续的时间(从风险开始到事件结束)称为生存时间。生存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就是以生存时间t 来计算的。在研究中首先利用卡普兰-迈耶估计(KM 估计)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不同变量不同类别的生存曲线情况;其次,依次构建需求满足状况和控制变量的嵌套模型,进行Cox 回归分析,这样可以辨别未满足的需求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具体关系。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失能老人生存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1.样本总体失能老人生存曲线和风险曲线描述
为初步了解未满足的需求与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关系,将样本总体按照料需求完全满足和未满足的需求进行分组,考察两组之间的生存函数和风险函数是否具有差异。
图1 呈现了分组后失能老人的生存函数曲线,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的生存曲线更为陡峭,而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生存曲线较为平缓,这表明照料需求未满足的失能老人具有较低的生存率。同时,随着观测时间不断增加,被观测的失能老人个体的生存概率在不断降低。这意味着随着失能老人照料需求未满足的时间拉长,其死亡风险在增加。可见,照料需求未满足的失能老人的累积生存时间低于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
图1 样本总体的失能老人卡普兰-迈耶生存函数估计图
图2 呈现了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组和未满足组两组失能老人的风险函数曲线。风险函数曲线主要反映了观测到的失能老人个体已经生存一段时间T 后(大约是180 天左右),单位时间内发生死亡的瞬时可能性。由图2 可知,虽然个别单位时间内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是整体上来看,在失能老人已经存活一定时间之后,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在某一单位时间内死亡的可能性更大,条件死亡率更高。
图2 样本总体的失能老人卡普兰-迈耶风险函数估计图
由此可见,不论是生存时间还是条件死亡率,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而言死亡风险更高。至于这种影响是否可以推论到总体,下文将通过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控制其他变量之后这种差异性是否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性。
2.不同特征失能老人的生存曲线描述
为进一步考察未满足的需求对不同特征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是否不同,本部分将分组考察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特征失能老人的生存函数曲线差异。
第一,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失能老人,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相比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男性失能老人生存曲线的间距明显大于女性失能老人,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男性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相比女性失能老人将会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
图3 男性和女性组失能老人卡普兰-迈耶生存函数估计图
第二,不论是中低龄还是高龄失能老人,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相比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而言,生存状况更差;中低龄失能老人的生存曲线间距明显大于高龄失能老人的生存曲线间距,这表明中低龄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满足问题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不然他们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死亡风险。
图4 中低龄和高龄组失能老人卡普兰-迈耶生存函数估计图
第三,独居的失能老人陷入未满足的需求后生存状况较差,与他人同住的失能老人虽然陷入未满足需求后死亡风险有所提高,但是随着陷入照料需求未满足时间的拉长才逐渐显现出来;独居失能老人的生存曲线间距明显大于与他人同住失能老人生存曲线的间距,反映出未满足的需求对独居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可能更大。
图5 独居和与他人同住组失能老人卡普兰-迈耶生存函数估计图
(二)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影响的Cox 回归分析
通过描述分析发现,未满足的需求提高了不同特征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那么,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追问,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呢?接下来将利用Cox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考察未满足需求的净影响效应。
模型1 报告了控制变量即个体的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状况和生活行为特征对死亡风险的影响。通过年龄和年龄平方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可以发现,年龄与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呈现出“倒U 型”关系,死亡风险呈现随年龄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就性别而言,男性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高于女性失能老人。就户籍属性而言,农村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高于城镇失能老人。从居住类型来看,独居的失能老人相比与配偶、子女等其他亲属同住的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更低。就经济水平而言,收入来源足够日常开销的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低于收入来源不够日常开销的失能老人。从健康特征方面来看,失能程度越高,死亡风险越大。而至少含有一项慢性病的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比没有慢性病的失能老人低16.2%。这可能表明健康状况较差的失能老人会更加注重健康维护,对疾病更加重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死亡风险。参加社会活动的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失能老人。而抽烟和喝酒变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表2 Cox 模型估计未满足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N=6292)
注:表中报告的为回归系数和标准差;*p<0.10,**p<0.05,***p<0.01。
模型2 报告了在没有任何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照料需求满足状况在0.01 的水平上显著;从回归系数的方向上来看,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报告照料需求未满足的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更高。从影响程度来看,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死亡风险要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高出约12.2%。可见,未满足的需求显著增加了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对其健康衰退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模型3 报告了加入控制变量之后,照料需求满足状况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方向和程度。结果显示,同基准模型相比,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特征和生活行为特征等变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依然显著,但是影响程度有所减弱。而在控制社会人口特征、健康特征和生活行为特征之后,未满足的需求与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之间依然显著相关。只是,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从回归系数来看,报告有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从影响程度上来看,虽然未满足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未满足需求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依然要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高出约7.8 个百分点。由此证实,报告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可见,在长期照料服务供给中,不仅要关注失能老人是否获得了照料服务,更需关注他们的照料需求是否得到完全满足。以此规避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健康衰退带来更加消极的后果。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CLHLS2008—2014年3 期追踪数据的独特优势,运用KM 估计和Cox 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了长期照料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获得4 个基本结论。
第一,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虽然大部分失能老人都“获得”了照料服务,但是,相当一部分失能老人的照料服务仍然仅仅停留在“获得”层面,距离“满足”层面还有一定的差距,甚至部分失能老人没有获得照料服务援助。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失能老人的服务保障问题凸显,未满足的需求问题成为影响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挑战。因此,需要努力识别社区中具有照料未满足风险的失能老人,并将他们与现有服务联系起来。
第二,报告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相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生存概率更低、条件死亡率更高。而且随着照料需求未满足的时间拉长,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在不断增加。同时,从分性别、分年龄、分居住状况的不同特征失能老人来看,男性、中低龄和独居的失能老人陷入未满足的需求后面临的死亡风险更高。
第三,未满足的需求引致失能老人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国外研究已经证实照料需求未满足是不良健康后果的前兆。本文验证了未满足的需求与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关系,发现未满足的需求对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条件下,报告未满足需求的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比照料需求完全满足的失能老人高出约7.8 个百分点。可见,把未满足的需求指标作为预测失能老人健康衰退的指标同样适用于中国。
第四,婚姻状况、失能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参与等变量影响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配偶支持对失能老人的生存时间产生正向影响;失能程度越高的老人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经济状况越好的失能老人具有更低的死亡风险;社会参与显著降低了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
(二)进一步讨论
1.基于未满足的需求引致更高的死亡风险为进一步认识失能老人的健康衰退提供新视角
理论上而言,老年人口的健康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医学认识以外,美国在多年以前对健康的认识进入到了“后医学时代”。后医学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残障和疾病以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为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成为分析老年健康影响因素的重要理论框架。这一研究倡导依靠非卫生部门的努力,发挥非卫生部门的积极性和群体参与来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例如,有研究表明对关节炎患者和帕金森氏综合症病人进行积极的健康知识干预,能够增进他们的预防意识,从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实际上,老年残障是一个高度动态演化的过程,是随时间不断累积的结果①胡晓茜等:《中国高龄老人失能发展轨迹及死亡轨迹》,《人口研究》2019年第5 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对某些非医学因素实施干预从而降低或推迟老年期残障的发生。基于追踪数据考察得到的长期照料未满足需求所引致的失能老人更可能遭遇健康方面的风险,为我们认识老年健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其实,长期照料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预防以及延缓疾病与失能,并维持失能人口的健康、独立与行动能力。当前,应该通过长期照料社会支持体系,提升居家失能老人获取充足照料服务的能力,满足因功能丧失所需的各项需求,②何文炯、杨一心:《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补助制度研究》,《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2 期。从而防止陷入因照料不足所引发的进一步的功能损害和自理能力下降,尽可能实现“疾病压缩”,把健康损害的压力降到最低点。
2.从获得到满足:以理念变革引导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社会政策的制定
长期以来,我国在建设养老服务软件和硬件服务设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自上而下的计划色彩,缺乏与需求满足相关的基础信息收集,长期照料服务供给政策制定多是从“供给端”或“需求端”出发,很大程度上导致长期照料服务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和利用小于供给的现象并存,使得我国长期照料服务供给效果不佳③郭林:《中国养老服务70年(1949—2019):演变脉络、政策评估、未来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3 期;何文炯、杨一心:《失能老人照护服务补助制度研究》,《社会政策研究》2020年第2 期。。可见,通常的从供给和需求视角出发的长期照料服务发展理念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社会支持发展的需要。综合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未满足的需求可能导致更多的生活负面事件、更快的健康衰退过程,这意味着他们将可能产生更高的医疗服务消费、耗费更多的长期照料资源。所以,针对失能老人,不能只关注是否有人提供了照料服务,更要从失能老人的主位视角出发,关注他们的照料需求是否得到了完全满足。也就是说,针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的政策理念和行动计划导向要从“以获得为基础”转向“以满足为基础”。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失能老人有获得充足照料的权利,从而维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质量。为此,政府和社会要以保障失能老人的照料权利为宗旨,确立“完全满足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长期照料社会支持理念,激发和确立失能老人在自身长期照料中的主位意识。
基于“从获得到满足”的理念转向,对引导社会政策变革具有几点启示意义。首先,可以从失能老人照料需求满足视角出发,构建常态化的长期照料需求满足状况调查机制,从而识别社区中陷入未满足需求的风险人群。同时,及时将他们与公共资助的家庭支持政策和社区服务政策链接起来,提升公共服务机构的“瞄准度”,突出重点,从而运用有限的资金、人力和物质资源为最有照料需求的失能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援助①郑功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社会保障评论》2019年第1 期。。其次,从健康维护角度出发,更加重视失能老人的健康管理,提升其生命质量。对于功能丧失严重的失能老人,需要外界援助来代偿失能水平。如果代偿不足,则会提高失能老人的死亡风险,进一步恶化其健康状况。因此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料需求满足状况,可以更好地预防失能老人陷入“功能损耗-未满足的需求-健康恶化-需求加剧-未满足的需求”的不良循环。否则无法满足照料需求可能会以更高的可预防死亡率为代价。这一点对失能老人本身和其主要照料者而言意义重大。最后,为政府相关公共政策效果评估和考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区别于以往指标聚焦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床位数、设施建设等硬指标,从需求满足理念出发,基于“未满足的需求率”指标,可以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中提供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