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对话式阅读教学初探
——以《凡·高论画》的教学为例

2020-12-25李敬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浙江杭州310024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36期
关键词:跨学科美术文本

李敬(浙江省杭州第七中学,浙江杭州310024)

基于文本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学会理解与感知、欣赏与表达、倾听与思辨,从而提升核心素养。

随着大量非纯文学类文本出现在学生学习实践中,对话式阅读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跨界”材料,师生有时“望其他学科的知识陌生而生畏以致过门不入”[1]40,与文本的对话局限于字句,而并未深入文本,有时“因其他学科的知识深刻而入迷以致忘记脱身以出”[1]40,即沉迷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使得整个课堂好像一堂专业普及课,却独独缺少了“语文味儿”。所以,在与跨学科文本进行对话中,如何处理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成了阅读教学中的难题与挑战。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今很多国家倡导打破课程壁垒、整合各类资源进行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但同时强调“跨学科学习并非意味着取代语文课程,而是从更为广阔的视角补充和完善语文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40。这种思路给我们以启发,面对跨学科的文本,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整合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资源,尝试跨学科教学。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选取了《凡·高论画》这篇画论进行教学实践。这篇画论节选自《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信中不仅有凡·高对艺术探索而形成的观点,更有其对生命的认识与情感流露,可以说是一篇文学与美术的“跨界”文章。所以,笔者与美术老师共同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实践。现将一些思考和认识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跨学科教学,从多个角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对话的积极性

跨学科教学并不是将一节课割裂,而是强调学科间的协作与融合。与传统的对话式教学相比,这堂课除了有“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还有“师师对话”,以及两个教师分别与学生进行的对话。但不论形式如何变化,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所以,不论是在课前还是课中,两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主体活动。

从学情上看,这节课的授课对象为美术特长生,阅读的文本是与美术相关的文章。学生对凡·高感兴趣,美术老师恰好又是学生熟悉的画室老师,为了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美术创作实践去探讨文章,我们决定把课堂移到学生熟悉的美术展厅。熟悉的环境、熟悉的老师、感兴趣的话题都为轻松平等地开展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课前,笔者与美术老师从各自的学科角度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详见表1),让学生更有准备地参与到课堂对话中。

表1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对凡·高有了一定了解。面对有着美术特长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伊始,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谈自己对凡·高相对“浅薄”的理解,再请学生把他们所理解的凡·高大胆地讲出来。在这样一个“专业”遇到“非专业”的对话中,“专业”的学生树立了信心,为课堂对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下来,美术老师结合之前布置给学生看的凡·高在不同时期的画作来介绍凡·高的创作背景与生平,引导学生走入文章的情境之中。

课前的环境准备、知识储备以及课上创设情境的过程,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有效地投入课堂对话之中。

二、跨学科教学,从多个角度促进对话中问题的生成及深入探讨

在对话式教学中,“问题”是推进对话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对于教师预设的、静止的问题,在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问题”常常是在相互的作用中出现和生成的。

在备课时,两个教师可以对文章的内容和外延进行研究探讨。这就减少了因教师专业所限而出现的理解偏差,解决了以往仅凭语文教师个人理解常对专业知识隔靴搔痒的问题。这还可以让两个教师取长补短,从而对文本的解读更专业、更深刻。更重要的是,课前的“师师对话”,可以“生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比语文教师单枪匹马预设的问题更深刻有效。同样,跨学科教学课堂上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也会超出原本的预设。基于这些问题的对话,可以使教学开展得更深入。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将会找到一个储藏我自己的与我所收藏的画的地方,把它们好好地保存着,这些画中存在着一个获得利益的机会。我不是说我自己的画,而是指贝尔纳、普列伏、居约缅与杰宁的画。这些画放在那里将要毁坏。这些画(我再次声明,不是说我自己的画)都是商品,有一定价值,轻视这点,是我们穷困的原因之一。

对此,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问题:“凡·高如何看待自己的画?”“贝尔纳、普列伏、居约缅与杰宁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怎样的画家?”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阅读文本并结合背景资料阐发了见解。有学生提出凡·高认为自己的画没有价值,对自己没有自信。凡·高的画在他生前并不为人所喜爱,而且这封信写了两天后他就自杀了,所以可能他此时内心是非常低落和绝望的。也有学生认为凡·高在这里所说的“价值”只是“商业价值”,他认为自己的画没有“商业价值”,并不一定对自己的画没有自信,否则他也不会“好好保存着”。

对于这些问题,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并不重要,学生能结合背景和文本进行的思考与表达也许更有价值。而像“那几位画家是谁”这样临时出现的、有些专业的问题,美术老师可以当即给学生作简要介绍,并联系凡·高的生活状况、他弟弟的职业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带给学生思考。这样,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更多面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在阅读与讨论中,学生“生成”的问题不止这些,生成问题、探讨问题、表达观点的过程是学生提升思维水平的过程。美术老师的专业知识以及将结合专业知识解读文本的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说,也大有裨益。

三、跨学科教学,从多个角度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在跨学科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尝试从多角度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先看下面这段话:

我一回到这里,马上又开始画画。……画的是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认为这些画会把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话告诉你,把我在乡下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给你。正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我十分有必要在花园中作画,观察花朵的生长。

在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了“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这个句子,学生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这句话:一是强调“不需要故意表达”,说明“凄凉与极端孤独”是无意间流露的;一是结合下文谈到的“这些画”会把“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给你”,“我十分有必要在花园中作画,观察花朵的生长”,认为作者在这里故意表达的反而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美术老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凡·高提到的画着“不安的天空下面大片延伸的麦田”的油画,尝试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构图、材质、肌理与细节等方面对画作进行鉴赏,获得视觉的感受,并从色彩的明丽与沉闷的对比、画中低沉的天空与乌鸦的象征、笔触的坚韧与向上,去感悟画家在作画时的心情。画作是比文字更直观的体现,“与画作对话”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笔者作为语文老师,则引入两首学生熟悉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相信未来》。不论是诗人还是画家,“凄凉与极端孤独”,是会不自觉流露的真实心情,但刻意要去展现的,也确实是那些生机勃勃的、美好的东西,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是有相似性的。跨学科对话教学,不仅不会消解对文本文字的理解,反而可以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多角度地对话文本,与作者共情。

四、跨学科教学,从多个角度提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偏重于引导学生研究文字、鉴赏语言、探究主旨。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所建构的文本世界的理解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结合起来,在体验、联想、理解中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2]12。在跨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实现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如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制作油画的时候,要学到一种灵巧的本领是困难的,而在定制工作以后,就会很快失去这种本领,比为了得到这种本领所遭受的痛苦,消失得还要容易些。

在课堂上,学生针对“制作”与“定制”进行了讨论。如何去看待创作中的“有限制”和“无限制”,如何调整和平衡二者的关系,对于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来说,有创作经验可谈,也与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讨论中,学生们认为,天马行空地创作更容易产生有个人特色的好作品,但在现实生活中,绝对自由的创作并不多。关于这个问题,美术老师从专业之路谈体会,并从展厅中陈列的学生写生作品去探讨“面对同样的要求和题材,创作出的作品有不同的特色,水平也有参差”等问题。笔者作为语文老师则与学生探讨“高中作文要‘戴着镣铐’舞出个人风采”等问题。不同的学科,引导的方式不同,但核心的思想却是相同的,最终都实现了“育人”这个目的。

总之,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常常要面对复杂而多样的文本,跨学科对话式教学,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资源。这不仅不会消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而且可以启发他们将所学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跨学科美术文本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美术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