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VAS评分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0-12-25河南省兰考第一医院475300胡忠魁
河南省兰考第一医院(475300)胡忠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68例我院结石性胆囊炎患者(2018年1月~2019年6月),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n=34)和常规组(n=34)。研究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28~67岁,平均(47.64±9.15)岁,胆囊直径64~92mm,平均(77.86±6.37)mm,体质量53~74kg,平均(63.25±4.79)kg;常规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27~66岁,平均(46.74±9.46)岁,胆囊直径65~93mm,平均(78.48±6.06)mm,体质量54~75kg,平均(64.32±4.49)kg;两组基线资料(体质量、胆囊直径、性别、年龄)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常规组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仰卧,全麻,右锁骨中线肋缘下1cm、剑突下2cm、脐下缘2cm做切口,建立气腹(12~14mmHg);游离韧带,确认胆囊三角组织,暴露并夹闭胆囊动脉、胆囊管,切除胆囊,逐层闭合切口。研究组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脐上做切口约3cm,逐层切开腹壁,建立气腹(12~14mmHg);做观察孔,置入腹腔镜,做主操作孔、副操作孔,三孔呈“品”字形;查探腹腔,确认可进行手术,头高脚低,置入牵引钳、弯曲电钩,行胆囊总管外侧、后三角解剖;解剖前三角、前外侧壁,游离胆囊动脉、胆囊管,夹闭胆囊管近、远端,切断胆囊动脉,切除胆囊,止血;取出胆囊,解除气腹,逐层闭合切口。两组术后均常规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价两组术后3d、术后7d疼痛情况,分值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研究组进食时间(20.64±6.75)h、肛门排气时间(12.58±2.43)h、肠鸣音恢复时间(10.73±2.18)h短于常规组(26.41±5.32)h、(16.29±3.76)h、(13.17±2.7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VAS评分 术后3d研究组VAS评分为(3.37±0.46)分,常规组VAS评分为(4.13±0.62)分;术后7研究组VAS评分为(2.43±0.28)分,常规组VAS评分为(3.08±0.31)分。研究组术后3d、术后7d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0,P1<0.001;t2=9.073,P2<0.001)。
3 讨论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重要的危险因素,若不能有效清除结石,解除胆囊梗阻,会使胆囊内压升高,加剧炎症反应,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有效切除胆囊,改善症状,但却无法满足患者审美需求[1]。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其只有一个操作孔,位于脐部,比较隐蔽,不影响美观,可满足患者审美要求;此外脐部切口大,无需机械性扩张即可取出胆囊,能降低腹壁损伤,且不会导致胆汁进入腹腔,进而可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虽然其切口较大,但闭合切口时于直视状态下进行,不会增加切口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风险[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进食、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常规组,术后3d、术后7d VAS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可见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可减轻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同时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还需注意:选择适宜位置建立器械通道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患者取头高脚低30°体位,术者于患者两腿之间,助手左侧扶稳腹腔镜,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预防器官损伤。
综上所述,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能减轻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