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2020-12-25张秀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

安徽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高新区中关村

文/张秀英(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编制《2021—2035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逐步走向万物智能、万物互联的互联网发展时代,过去20年科技创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未来5~15 年的重要政策措施及重大举措,在全球视野下找到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一、科技园区与区域创新概念界定

科技园区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一个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提升创新文化水平及其相关企业和知识型机构的竞争力来增加其社区的财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科学园区促进和管理大学、研发机构、公司和市场之间的知识和技术流动,通过孵化和分拆流程促进创新型公司的创建和发展,并提供其他增值服务以及高品质的空间和设施。“技术园区”“技术园”和“研究园区”“科学园区”这两组概念涵盖范围很广,在使用中可以互换。

创新区域,是一个承载设计和策划的地方,通过开发和组合一系列基础设施、机构、科学、技术、教育和社会资产以及价值来吸引具有创业意识的人才、技能型人才、知识密集型企业和投资,增加服务,从而促进社区(区域)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繁荣。上述表述来自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IASP),该协会成立于20 世纪50 年代,是全球最早成立的一家专门从事科技园区建设事宜的非政府组织(NGO)。

顺应互联网、大数据、跨界思维的时代发展需求,把握理解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的定义和关键环节,打通盲点,成为构建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是1988年5 月10 日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即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截至2019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国家高新区达到169 家(含苏州工业区),且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中。2018 年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座谈会”指出,总体来看,国家高新区30 年的发展成就,是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是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如今,中国国家高新区先行先试的作用凸显,昔日的“试验田”现已成为开展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

2013 年9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9 年 8 月,中共北京市委中关村科学城工作委员会和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揭牌,这是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主要职能是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进一步探索构建与央属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创新服务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高水平、大尺度、深层次融合创新的区域协同创新治理体系;搭建具有战略前瞻性和适度灵活性的新平台、新机制。当好标杆,践行初心使命,中关村科学城始终发挥着“试验田”“新样板”的作用。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发展的几点启示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在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中关村科学城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联视界科技创新新型“智库”(以下简称“联视界”),是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国际化发展模式的总称。从1988 年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到2004 年顺应互联网时代转型直至今天,成功探索了科技创新新型智库的标配体系。即:集科学、艺术、传媒等多学科跨领域发展,融探索(Discover)、责任(Acknowledge)、传承(Publicize)、荣耀(Reward)于一体的“标配”体系。“标配”是顺应互联网时代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特征而精心设计的,与技术领域的“标准”定义有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国际化、全球化理念与自我约束融为一体的设计思维。

1.坚持改革开放引领的方向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家高新区从孕育到设立,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发挥了改革的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坚持中国改革开放方向引领,是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联视界科技创新新型“智库”模式,是基于中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区和世界第一个国际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一起成长,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实践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2.强调国际化思维

国际化思维是一个重要标志,把握国际化知识体系是基础。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仅面向2035 年京津冀以及中部崛起等国内典型跨行政区域协同创新的重大新任务,还要置身于全球化环境之中,重视世界新兴创新城市群、世界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协会联盟以及由全球制造、零售、技术、服务等各行业巨头的崛起及其带动全球创新区域兴起的影响力。过去是一个科学家拥有几百个专利,现在是几百个科学家共同创造一个产业,所以必须建立打通地理和国家的边界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机制。打开国际视野,国际化思维先行,成为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3.提升国际化意识

国际化 4 个层次表现为:(1)极其重要——表示将在全球层面频繁参与或出现的数量视为重要标志,将品牌设计形成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底蕴视为首要因素;(2) 非常重要——表示非常重视对一些新的想法和观点研究,但仅限于参与一些与全球同行的知识共享等事宜;(3)重要——表示在有条件的前提下,会参加一些国外活动;(4)一般——表示有些兴趣,但主要精力是关注本地区、本国家的事务。可见,国际化的4 个层次为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开展国际合作搭建了平台、增加了透明度,并提供了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可借鉴的思路和路径。国际化的4个层次是IASP 为会员国际化发展程度提供的一个自我对照检验的维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

当前,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在我国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高端人才、研发技术人才匮乏等现象已经阻碍了发展创新的步伐。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国际高端人才数据库体系和管理服务机制是当务之急,包括:国籍、年龄、性别、领域、杰出贡献与创新创业特征等存档内容;利用大数据原理将中国自主培养的创新创业国际高端人才与世界不同国家、区域的同类型人才进行在数量、行业、质量、杰出贡献等多种要素比较与分析,形成以培育、吸引、应用而留住国际化人才的长效机制。创新创业国际高端人才不仅指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型人才,还包括从事前瞻性营造新型创新创业环境规划、策划的战略规划设计人才。人尽其才、有的放矢,是体现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5.探索创新创业载体新机制

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底层思维意识。如: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基于科技园区与创新区域以及创新创业场景需要的创新大课堂、创新大学校、创新工场、创新研究院等新型教育载体,开展对等式教练。探索创新创业载体的新机制,是发挥科技园区试验田作用的优势,因势利导带动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邂逅中关村,传承试验精神

众所周知,21 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无处不在,人人都是创新者,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超乎想象。实践表明科技园区与新型营商环境相伴而生,成为探索创新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行者、实践者和见证者;科技园区和新型营商环境带来的新范式及变革,已经引发了人们对21世纪新范式变革的憧憬、反思与再思考。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的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就是在探寻21 世纪的创新之道。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世界,30 年扎根创新创业沃土的联视界,形成了集国际化、全球化与自我约束为一体设计思维“智库”的启示。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高新区中关村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走访申能集团和捷氢科技园区
我的梦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云南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图数解说中关村
中关村的记录者
常州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