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功能思考与实践

2020-12-25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育人

都 城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持续深化,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综合育人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期许,一系列全新的高职育人理念和育人方法得以实践,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2019年,国务院在其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中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展望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升育人环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成为其重要的目标指向,而其中关于学生导师制的建构与实践则无疑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有益尝试。

1 新时代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功能之思

导师制作为一种因材施教、注重教育针对性的育人管理模式,其在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中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本质上来说,高等教育是通过自由教育的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过程。”[1]就整体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主体性差异较大、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均有一定的不足、自制力较弱的共同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必然会发挥重要的功能。

1.1 导师制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现有的育人理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业已形成较为系统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办学模式。纵观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历程可知,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人才培养质量与预期水平差距较大,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轨现象,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无法体现出“高之所在,职之内涵”。鉴于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急切需要育人管理模式的全新改变改变。而通过导师制的建构与实施,可以搭建起一套既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也能够将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综合素养提升有机协同的学习管理平台,这必然会对当前高职育人理念的提升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

1.2 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提升高职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导师制之于高职院校实际育人工作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以学校为本”的育人模式,学校开始关注和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教育大辞典》中对导师制的定义是:“导师制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指导制度。”[2]导师制的实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共同体效应,教学之间的张力会得到缓解,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必然会得以提升。

1.3 导师制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与其它高等教育类型对接的重要手段

高职生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实现与其它高等教育类型甚至于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导师制本源起于英国的牛津大学,被世界学人赞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其不仅在牛津大学的学校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学习和借鉴的榜样。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大力推行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模式,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导师制的现存意义。

2 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主要困难之处

鉴于学生导师制之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在学生日常学习、教育、管理过程中对导师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性实践。虽取得诸多实施效果,但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亟待破解的困难所在,这也成为高职院学生导师制能够得以广泛施行的重要条件。

2.1 学生导师制定位模糊,师生认同亟待提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研究生导师制所拥有的明确定位相比,国内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却普遍存在定位模糊的现实境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导师的功能往往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存在诸多交叉乃至于是相互重合的部分,从而造成学生对导师职责的认知难免出现偏差。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定位模糊的现实状态,使得导师与学生均对这一制度的认同产生质疑,没有真正理解、领悟导师制在教师教学和学生成长中的真实意义之所在,进而给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带来困扰和障碍。

2.2 导师制的内容设定过于狭窄,实施效果亟待提升

“和以往一师对多生的班级指导制相比,导师制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等进行较为精细的指导。”[3]而在实际运行当中,高职院校在鉴于自身师资力量的匮乏而往往采取一刀切的运行模式,对导师制的内容设定往往采取统一的标准,不仅严重背离了导师制施行的原有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就高职院校导师制的现有指导内容来看,学习指导内容所占的内容比重较高,而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生涯发展方面的关注严重不足,从而造成导师工作内容过于狭窄,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不相匹配,实际运行效果必然不佳,实效性有待提升。

2.3 导师制保障机制不足,顶层设计亟需完善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实施在我国仍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相关的配套制度明显不足,顶层设计亟需完善。首先,导师的选拔与聘用机制存在不足。近年来,鉴于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张,高职学生数量的急剧膨胀,高职院校在制度设计、师资力量配比等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的紧张状态。之于学生导师制的实际运行而言,高职院校一般会将学生指定或平均分配给相应专业或院系的专任教师,导师的选拔与聘用形同虚设,更谈不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其次,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没有明确的标准,导致导师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各自为战,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指导,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再次,导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缺失。鉴于导师工作内容的多维性和效果的潜隐性,在对其评价过程中很难予以精准的量化评量,这就需要建构起一套兼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导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科学化发展。

3 高职院校实行学生导师制的现实之策

积极推动实行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不断优化自身内涵建设、推动整体育人水平的应然所在。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强化学生导师制工作:

3.1 进一步明确导师的工作和角色定位

明确导师的工作和角色定位,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前提。在实践层面,学校对导师的定位应有一个合理的标的,既要充分保障导师制的实际效用,也要切实尊重导师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主管部门既要避免因对导师定位过高,造成导师工作压力过大,影响其正常开展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不利情况发生,更要杜绝对其定位过低,使导师制流于形式的现象出现。在合理定位导师工作的同时,学校还要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与其他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人员之间的角色关系,充分协调并科学区划好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主要工作内容,打通合力育人通道,共同促进、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构建基于主体需求的导师制运行模式

鉴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境况,高职院校导师制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各自需求,决不能盲目照搬普通高等院校和国外的相关做法。鉴于此,笔者建议应将“需求导师制”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主要运行模式来加以建构。所谓需求导师制,其核心要义建立在对“需求”的全面理解基础之上,并以此作为组织实施导师制的具体操作原则。具体而言,一是要求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做到导师配备的针对性,即是要实现按需分配;二是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既是要求学校要主动为特殊学生配置相关导师,来实现和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管理秩序的有效运行。总之,需求导师制的实施能够有效兼顾学校、学生之间各自需要,理应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重要运行模式。

3.3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的多重配套制度

建立多重配套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有效运行的重要外部保障。首先,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需要严把进口关,通过设置必要的申请条件和对申请者师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来最终确定导师的最终人选。正如有学者认为:“为了不断强化与壮大导师队伍,学生的导师不仅可以是学校的专职教师、科研人员,也可以是从校外行业企业聘请的资深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学院开设专业的特点和学校自身的条件来确定导师人员,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导师团队。”[4]其次,在导师分配环节,应该鼓励并支持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实际需求,并结合导师的学科背景和专业特长来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导师;同时也不能忽视学校在导师分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部分特殊学生群体,学校要主动为他们配置相应导师,来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最后,学校还要出台科学完善的学生导师制评价考核、激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导师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要在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一定倾斜,从而引导、鼓励导师全身心投入相关指导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好地满足学校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综上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导师制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种全新理念,虽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理应成为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向,这也是深化和丰富我国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重大实践。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育人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