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12-25孙美玲
孙美玲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新农村建设与“三农”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家对农业和涉农经济组织给予了各项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迅速壮大。目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越来越多,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仅A股智慧农业板块就含标的有20个,总市值超过1 700亿元,一共有20家上市公司。行业巨头的加入,将快速推动我国传统农业的变革并加剧行业之间的竞争。智慧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未来农业电商、农业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与之相伴的是社会对会计人才有了更高、更精的要求。普通的会计专业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和改革的需要,农业市场的扩展越来越青睐于涉农会计人才。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撑,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更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涉农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其中就包括涉农会计人才。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全国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共计700多所,其中大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开设会计专业,呈现出“校校有财会”的情形。然而多数高等农业院校在制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普遍忽视对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转而参与到与财经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之中。其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法、课程设置基本与财经类和综合类院校相差无几,培养出的会计人才不了解农业经济和农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不能胜任涉农企业相关岗位工作,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钩,导致涉农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基础薄弱,影响着学校特色发展。因此,对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一)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一整套教学和管理评估制度策略体系。涉农会计人才是指具有农业特色、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业经济组织等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晋北地区高等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方式
针对涉农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结合会计专业毕业生目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以及各高校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等方面,对晋北地区涉农企业会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高校会计教师及校领导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三)基于实地调研的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实证分析
根据涉农组织、会计毕业生、教师三大主体对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三个层面的反馈,对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性分析,得出三大主体重视和忽略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因素。通过对8家农业企业组织和2所涉农高校、3所普通高校以及这5所高校的300名毕业生进行调研、访谈,我们发现以下两方面是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
1.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根源。只有对农业企业经营模式有完整的梳理才能具体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这就需要农学类老师与会计老师双方专业知识融合,需要农经类老师和会计类老师联合工作,理清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开发或编写专门针对涉农企业的会计教材,而不是目前我们大部分学校学习的工业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或者金融会计,学校领导也应该更加重视此方面工作。
2.会计教师涉农知识匮乏。首先,会计专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兴起于近十几年间,特别是部分专科院校、高校会计教师年龄相对偏年轻,绝大部分学生毕业直接上岗,缺乏农业背景和农村实践经验,对农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其次,各高校虽然都有实训基地,但是没有一家实训基地是农业方面的,都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业企业、服务型行业等岗位。而且学校也没有针对农业企业进行专门研究。会计人才培养大同小异,缺乏涉农针对性。
三、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以上调研、访谈的结果,我们梳理出目前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大同,没有体现农业特色。目前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宽泛的目标,缺乏针对农业这个特殊行业分解出的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专门的培养机制。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是适合工业、服务业、商业企业的会计人才。
(二)课程设置统一,缺乏专门的教材。在课程设置上沿用大众化的教材,不能按照当地区域农业会计人才的需求编写适合的教材或者讲义。
(三)涉农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所谓的单一化是指在农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些学校也领着学生去农业基地进行认知,但仅仅是表面的了解,没有真正明确农业会计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或素质。这就要求会计教学在农业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体现农业特色,做针对性的相应调整。
(四)涉农会计师资力量薄弱,实训基地缺乏。根据目前调研来看,晋北地区的会计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小,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经验方面都对农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大部分教师自己说不清楚农业经济活动的“前世今生”,所以更不可能结合所谓的“实际”给学生进行专业的讲解。实训基地方面我们发现所有学校的实训基地不是会计师事务所,就是某企业、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审计岗位等,没有一个是涉农企业,老师无基地,学生不实习,也就不可能培养出专门的涉农会计人才。
(五)存在院校偏见,缺乏就业指导。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领导都存在一定的偏见,一方面认为农业行业不需要会计人才,没有专门的就业导向。另一方面认为即使需要也没必要专门培养,浪费精力,致使学习的学生既不情愿又不多,也不爱学。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急需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四、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一)明确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要根据自己院校类型,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制定涉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该目标要在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以精“农”、准“农”为本,突出农业行业的特色,培养掌握农业行业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等会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技术能力,能够从事涉农会计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整个培养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与其他行业活动的显著不同,充分考察农业经济对涉农会计人才的需求,以此来不断完善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创新涉农会计理论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构建上,因此我们创新农业会计理论教学体系,首先是需要开发一系列的农业会计教材,比如农业基础会计、农业财务管理、涉农审计等;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深入浅出,面对当前在校学生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农业活动,相对于农业会计就是“空中楼阁”,所以对内容的编排设计要求更高;最后是课程设置一定要有农业专家指导,结合会计知识的特点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请进去走出来教学法等,突出农字特色,让从事涉农会计专业的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三)完善涉农会计的实践教学模式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部分院校是有优势的。比如朔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原平农业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前身都是农校,有很多的农学类实训基地,完全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让会计专业学生去全方位地体验并参与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帮助农业经营者解决部分会计专业问题,这样的实训基地完全可以同时为本专业和农科类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没有条件的院校也要运用自身能力,大力开拓农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尽可能地参加各类农业基地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通过实践了解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加工方法和流程、产品成本的各构成要素,使学生对农业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四)推进涉农会计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改革
鉴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在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充分尊重农业经济的特点,培养方式力求做到“依需定岗”、“依岗定教”,按照岗位需求去培养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尽量做到毕业就业零对接。培养方法改变传统会计人才培养的“2+0.5+0.5”,晋北地区涉农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按照“0.5+1.5+1”,其中0.5和1在由专业教师带队实训基地完成,0.5是入学第一学期要求学生对农业知识有一个系统地了解,1是在1.5学期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进行1年的基地实践实训,完成毕业就就业。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意识形态教育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教师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是学校的重要工作。教师是根本,一方面我们可以让教师去农业基地学习、认知,规定每个教师至少学习一个完整的流程;另一方面有农业院校前身的农科类老师,他们大都有丰富的农业经营管理活动实操经验,完全可以让他们去培养我们的会计教师,讲授农业经营管理业务。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了涉农会计岗位的需求、会计核算的特点,才能培养出具有专精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事实证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培养,所以高校领导更需提高关注度,为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