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和现状
2020-12-25高娟娟
高娟娟
(桂林市中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分化出来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与中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叠,在理论与临床实践工作中往往难以将两者明确区分,也使得中医护理学呈现“医中有护”和“医护合一”的两大特点。简单来说,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辩证施护,采用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进行医疗、预防、康复和保健服务,以保护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的一门临床应用学科[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护理因其自身优势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应用,逐渐成为现代中医学的重要组成。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是我们劳动人民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从大量临床实践中所归纳、推理、总结出来的理论,是极为宝贵的科学财富。但近年来,随着中医护理的迅速发展,也出现了有许多亟待解决和值得思索的问题。
1 中医护理的发展与特点
中医护理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从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以及服药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相关护理措施。例如,《黄帝内经》中首次提及了情志治疗,即“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指出疾病治疗过程中医者需告知患者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并指出具体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调动积极性等等,这些都与当代的心理护理模式不谋而合[2-3]。其后,随着《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医药典籍的相继问世,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辩证施护的理论,并记载了中药灌肠、人工呼吸,发展了中药用药法,完善了饮食护理。至两晋时期,出现了一部关于中医护理的集大成者《肘后救急卒方》,书中除了急救措施以外,详细介绍了急救、创伤、儿科、妇科、预防等专科护理,标志着中医护理进入了专科分化的发展阶段,涌现出针对不同领域的护理专著[4-5]。如北宋钱乙的儿科学专著《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陈自明的妇产科专著《妇人大全良方》,宋代东轩居士的外科专著《卫济宝书》,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内科专著《脾胃论·脾胃将理法》等。经过两晋至元朝的发展高潮期后,明清时期的中医护理学进入平稳发展成熟阶段,代表专著有《温热论》、《治疫全书》和《侍疾要语》等。但发展至此,中医护理学与中医药学仍然融为一体,从理论到实践都密不可分。随后,中医护理学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借鉴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中医护理学作为专业教育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有着特有的护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并在临床中与现代护理开始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
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首先,中医护理强调将天文、地理、气象、物侯、历算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认识疾病、提供护理干预。例如对于病人皮肤疮疡的护理,中医护理方法中除采用中药溻渍、药敷、药物足浴解决局部问题外,还会从调阴阳、泄火毒、疏气血、通经络等方面进行全身调理,从根本上解除疾患。其次,辩证施护就是通过四诊收集患者各种表象和体征,加以分析、概括、判断为某一性质的证候后,依据证候给予相应的护理。例如呕吐患者,如是寒邪犯肺,注意防寒保暖,鲜姜煎汤适量热服,中药汤剂宜少量渐进热服;如是饮食停滞,需暂禁食,食用山楂、萝卜籽或枳实导滞丸消食化滞;如是脾胃虚弱,注意胃脘部保暖,饮食宜温、软,以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为原则,禁食生冷食物。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同一邪气入侵可导致证候的多样性,而即使是已明确症候的疾病,随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证在不停变化着,因此辨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证候的变化而调整。这些辨证施护的方法可大大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节约医疗资源。
2 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异同与互补
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研究对象皆为“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以人为本,关注的是患者健康的全过程,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但两者理论基础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因些各自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有所差异的。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认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同时注重外在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采取辩证施护的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进行护理;西医护理的理论基础则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疾病”本身作为侧重点,重点关注局部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的病理变化,从微观角度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进行的更多的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其次,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模式不同。中医护理中首先采用四诊,即望、闻、问、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然后运用辩证思维进行辨病与辨证分析,最后根据辨证结果,拟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在护理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证候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西医护理中则是根据临床收集的各种检测资料进行护理诊断与客观的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作出护理评价,整个过程中注重强调护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护理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本身阴阳失调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因此护理过程中重视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制定护理措施,但往往忽视了局部病变的处理。而西医护理以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认识地比较透彻,但往往局限于局部病变而对人体的整体情况重视不够。因此在现代护理观念中主张将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有机结合,中医护理手段可大大丰富西医护理的内容,增加了针灸、艾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中医特有的技术。特别是这些措施相较于西医护理方法安全性高、方便、对人体损伤小,易于推广。而西医护理有助于疾病各阶段本质的深入了解,可使护理过程更加科学化、特异化。
3 中医护理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我国的中医护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但与广泛开展的西医护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虽然中医学历史悠久,但从中分离出来的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存在起步晚、发展慢、人才培养不足导致科研水平低的问题。中医护理人员主要来自各中医大专院校,而当今中医院校护理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课程名称不规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匹配,临床实践仍偏向西医护理导致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无法有效培训的问题[6-7]。此外,中医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水平低是限制中医护理学成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更多的中医护理研究集中于中医护理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缺乏深层次、高创新性或前瞻性的研究。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中医护理高等教育,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优化中医护理课程体系,强调中医护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以及中医护理特色。加强中医护理科研投入,一方面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予支持,另一方面积极鼓励中医护理科研人员与中医药专家的合作沟通和相关课题研究[8-10]。
4 结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日益强烈。中医护理学因其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易于被接受和认可的特点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必将在造福人类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中医护理学还处于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更大的投入,重视发展与创新,最终形成一门独立、成熟、实用的学科,为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强大的保障[11-12]。